外资和内资哪个大(一文读懂北上和内资)(1)

今天市场行情一波三折。

因为创业板注册制政策,扩大供给,导致市场用脚投票出逃。

接着从科技股爆发能量,力挽狂澜,在中午把指数修复。

这中间大票的对决,其实是内资机构和北上资金的博弈。

很多人问,为什么内资总是在关键时刻逃跑,而北上总是在关键时刻护盘。

其实这是A股的独特想象,是体制下造成的问题。

未来一定会通过合理的政策解决,但当下这种现象很难改变。

赚钱的模式不同

聊北上资金之前,先明白这类资金赚的是什么钱。

准确的说,北上是赚低估值的钱。

A股的平均估值是比较低的,相比美股等发达国家。

这也是北上配置A股核心资产的主要原因。

当市场出现了类似牛市的氛围短期大涨,就会导致整体估值较高。

这个时候北上资金出现了集体流出的情况。

这代表低估值的模式已经泡沫化,失去了持股的价值。

如果经常看我文章,会知道我很少批评北上资金。

但唯有美股崩盘之际,北上资金不得已抛售一切资产回流支持流动性的时候。

北上流出导致的踩踏,让很多行业龙头出现剧烈震荡而倒在地板。

这是极少数的批评。

也是北上资金模式内唯一的问题。

就是全球流动性的制约。

当然,这类情况比较少见,但也要充分认识到北上资金不是万能的,也有缺陷。

所以很多投资者把北上当作风险指标,这个是对的。

其实你也可以去梳理A股的平均估值。

自然能理解什么时刻北上会加速流出。什么时候北上会疯狂流入。

理解风向标,先理解他们赚什么钱。

那么内资机构呢?

他们赚什么钱?

如果你买过基金,或者接过理财顾问的电话。

他们告诉你买基金的理由,90%以上的逻辑是,这个基金去年收益不错。

去年亏20-30个点基金,必然无人问津。

所以内资机构赚的钱,明明白白,是收益率的钱。

收益率代表了未来募资的难易度,也是多数基金经理的KPI。

就是这种模式下,内资机构的风格,其实是很畸形的。

时时刻刻活在囚徒效应的困境下。

市场剧烈震荡的时候,如果你不砸盘,就会被友商砸盘。这就是囚徒困境

也意味着,只要有波动,就会有机构进行利润最大化的操作行为。

机构慢慢开始变得散户化,追涨杀跌,高频交易。

更加关注政策和热点风口。

哪怕是完全没业绩可实现的机会,机构也会去参与。

差异造成的市场现象

看到这里,如果你能理解内资和北上模式上的差异。

你就能理解很多市场莫名其妙的行为。

比如:一个基本面很好的行业龙头,在低位,还是有机构卖出。

为什么?调仓去更好的抱团板块,比如近期的消费。

比如:指数一到3000附近,就崩了,A股10年之后还在2800

为什么?所有内资,过了3000都想跑。不跑净值就回撤了影响明年销售

比如:北上放假结束归来,核心重仓大阳线,次日大阴。

为什么?内资砸的就是北上。能噜一点是一点,北上必加仓的个股,潜伏进去做个差价。

比如:为何每年11-12月几乎白马股必跌,业绩股破位?

为什么?年终奖就看年底净值收益,这时候不砸什么时候砸。

正是因为这样种种追求短线收益,散户化的行为,导致了市场波动。

根源在哪里?

就在A股制度设计上

万恶之源就是基金排名制度上,逼得从业人员不得不为了饭碗着想做短视的行为。

要想改变A股10年3000点的宿命。我献个最简单的政策。

取消基金排名制度,取消年度净值显示。

改变内资机构永远看排名的考核机制。

这远比创业板改革,T0制度更能让市场成熟。

当然,我这个建议好比取消高考分数一样幼稚。

但同样是培养人才,为何国外不是用一次考试定胜负。

并不是没有可以借鉴的办法,只是在制度设计当初更适合国情罢了。

最后回归标题。

为什么关键时刻机构总是掉链子。

看完本文应该能理解了。

这个现象有助于你思考仓位控制,和关键月份涨跌的逻辑。

明天没有了北上资金,大家可以猜猜看,内资机构是不是又要踩踏掉链子。

节前再来两天互相捅刀子后,节后回来,又给北上资金送了低位筹码。

恨铁不成钢?

没办法,换位思考,每一个基金经理都需要为个人赚钱奔波。

希望高层早日想通政策源头的弊端。

高层没想通之前,普通投资者要先想明白,你的对手盘为何砸你!

这就是本文的价值。

或许明天盘后大家的点评都是:

北上不在的第一天,想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