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都说我这个人挺好的(大家都夸我是个)(1)

心理专家闫明

中科院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太原学院心理学教师,山西经济广播电台《道梦空间》特邀释梦专家。TA沟通分析师,意象对话治疗师。

事件回放:

■省城的马女士:

我今年27岁,23岁大学毕业后进入事业单位工作,性格温和,从不和人争执,学习事业也一直很顺利,很多人都说我是个好姑娘。大学时候我谈了一个男朋友,两人分分合合好几回,但还是一直谈着,我总觉得男朋友对我很冷淡,两人在一起时他宁可对着手机也不对着我,出去逛街,只要进店就找个座位坐着,很少帮我挑选。

和几个姐妹诉苦,大家都说是我太善良,把他惯坏了。“他又不是多么优秀,为什么在他面前总把自己放那么低。”“自信一点,让他围着你转,不要总被他牵着走。”其实姐妹们说的,我心里很明白,我凡事都替男朋友着想,很多要求不用他张嘴,我就会先他表达出来,宁可压抑自己的想法也要考虑他的感受。男朋友上班远,我就把老爸给我买的车让他开着,自己每天挤公交,可日子久了,我心里也有些不痛快,偶尔我要开车时,他还一脸不高兴,好像那车已经成了他的。这些情绪积在心里,总是让我不舒服,可我又不知道如何表达出来。

其实这种情绪,不仅仅是对男朋友,对我妈妈和很多同事,也会有。我家里妈妈比较强势,从小到大,我的很多事情都是她替我做主,穿什么衣服,剪什么发型,小时候不觉得有问题,可高中以后我长大了,她还是在替我决定,我偶尔也不开心,可是我知道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我好,所以也不知道如何反驳。有时候同事让我帮忙做一些分外的事情,我不想做,可又不会拒绝,还是忍着。心里一直在责怪自己不争气。

过度控制的父母往往会培养出“不自信”的孩子要尽早独自生活,找到自己的力量和信心

从描述中可以看出,这位马女士是有一些自卑情结的。自卑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有自卑感的人容易轻视自己,认为自己比不上别人。这种自卑情结来自于内心认为自己的能力或自己的环境和天赋不如别人的自卑观念。有这种心理表现为对自己缺乏一种正确的认识,在交往中缺乏自信(主要因素),办事无胆量,畏首畏尾,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一遇到有错误的事情就以为是自己不好。这样导致他们在交往中,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无法与人形成平等的人际互动,从而在交往中缺乏幸福感,进而会更加自卑。造成这样的个性,可能和她的父母童年对她的教育有关。

马女士的妈妈正是我们常说的 “虎妈”,我们也称之为控制型父母,这种父母的特质是喜欢教育、批评、教训和控制别人,喜欢替别人做主。控制型父母的重要功能是使人有效避免危险,例如孩子不知道电、火的危险,控制型父母的教育批评可以有效地让孩子意识到危险。同时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个模仿的过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经验通过控制型父母可以更有效地传递给孩子,让她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个度,控制如果过度了,就会压抑人的个性,从而影响人的健康成长。像“虎妈猫爸”里毕胜男的爸爸,茜茜的姥爷,就是一位过度控制型的父亲。他对待毕胜男的教育是毫不留情,不要问为什么,只要按照他的要求做。而等到毕胜男教育自己女儿的时候,也陷入到了这种教育的惯性当中。

过度控制型的父母往往不去关注孩子内心的成长,也很少与孩子交流,他们认为对孩子摆事实讲道理都是多余的。他们常用的口头语 “按我说的做”“因为我这么说了,你就必须按我说的去做”。

在这种父母教导下成长起来的孩子,通常是敌对的,多疑的。就像毕胜男,尽管工作很出色,但是她的内心里是非常不安的、多疑的。也有的孩子是逃避的,或是说谎的、不切实际夸大事实的,比如说毕胜男的弟弟。也有像马女士这样畏缩、自卑不能保护自己的情况。

还有《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冯远征所扮演的安嘉和更是控制型父母的极端表现,这样的控制不单单是控制孩子,也把自己的妻子当做孩子来控制,甚至使用暴力来达到他的目的。这种控制型父母会很容易塑造出我们称之为“适应型儿童”这样一种人格类型。

“适应型儿童”的典型人格特质是听话、服从、讨好、有爱心,这样的孩子主要是根据别人对她的期望来生活。在生活中自己的感觉和需要不重要,重要的是别人对她的看法,马女士凡事为别人着想,甚至把自己的车给男友开,到后来自己用车时反而像是车不是自己的一样。其实在生活中马女士这样的人还是很多的,例如 《欢乐颂》中的关雎尔。关雎尔在工作中总是被领导指挥来指挥去忙得团团转,但还得不到领导的赏识,这就应了我们生活中常说的一句话:“柿子专拣软的捏”。当你不能为自己争取时,你就只好被动接受一切了。同事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也想办法推给她做,她的同事米雪儿说自己身体不舒服,要关雎尔替她完成工作,工作出了错误也推卸自己的责任。

“适应型儿童”在童年多数都有一个强大的“控制型父母”,她只有顺应父母的要求才会达到自己的目的和获得奖赏,因此她慢慢压抑了自己的感觉和需要,通过顺应外界的要求,获得外界的赞赏为生活目标,这样可以让她减少畏惧和焦虑。

对于“适应型儿童”要想改变,首先要提高自尊与自信,在内心中长大。最简单的方法是离开父母,减少父母对她的控制。独自生活,让自己开始面对生活找到自己的力量与信心。这样才能从内心长大,与同事朋友有一个平等的交往。

本报记者 赵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