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华人和中国留学生被歧视的现象屡见不鲜。而针对其他国家和人群的歧视也很常见,有的是种族歧视、有的是嫌弃外国人德语差而不愿意继续交流、有的是性别歧视,等等。

如何解决歧视问题,德国社会一直也在努力。本周四(6月5日),柏林成为德国第一个通过反歧视法的州,多数州议员批准了该法。这部新通过的州法明确禁止包括警察和公立学校在内的公共部门有基于背景、肤色、性别、宗教、身体或精神残疾、世界观、年龄和性向认同的歧视行为。立法者称,新法有助于解决德国的系统性种族主义问题。

联合国反种族歧视法(柏林通过反歧视法)(1)

该法明确禁止包括警察和公立学校在内的公共部门有基于背景、肤色、性别、宗教、身体或精神残疾、世界观、年龄和性向认同的歧视行为。该法也规定,任何人都不能因缺乏德语能力、慢性疾病、收入、受教育程度或职业而受歧视。

根据该法,受害者有权要求认定损害和获得赔偿,公共部门也有机会对歧视指控提出异议。

尽管这部法律在几周前已开始制定,但是它的出台刚好遇到在美国爆发并蔓延到包括柏林在内的世界各地的反警察暴行和反种族主义抗议活动,因此将备受关注。

联合国反种族歧视法(柏林通过反歧视法)(2)

为何制定新法?

相较于2006年通过的现行德国联邦法《一般平等待遇法》(AGG),柏林州这部反歧视法向前迈进了一步。

联邦反歧视局在去年发布的法律指南中确认,联邦法明确涵盖了就业歧视和公民之间的歧视,但"不适用于受公法管辖的领域。" 该机构同时指出,"由于德国的宪法(即《基本法》)要求保护公民免遭政府部门的歧视","在这种情况下歧视也是被禁止的"。

由中左翼的社民党、左翼党和绿党组成的柏林州执政联盟认为,现行联邦法律还远远不够,新通过的州法可以裨补阙漏。

联合国反种族歧视法(柏林通过反歧视法)(3)

解决系统性种族主义问题

这部新法在制定过程中遭遇阻力,特别是德国内政部长泽霍费尔(Horst Seehofer)和德国警察工会的反对,他们认为新法对公共部门施加了不适当的压力。

泽霍费尔上周在接受《每日镜报》(Der Tagesspiegel)采访时说:"我们必须支持警察,不要让他们受到普遍怀疑。"

柏林州司法部长、绿党政治家贝伦特(Dirk Behrendt)为这部反歧视法辩护,称它不会妨碍警察的正常工作,反而有助于解决系统性种族主义问题。

联合国反种族歧视法(柏林通过反歧视法)(4)

他在接受柏林勃兰登堡广播公司(RBB)采访时说:"该法针对种族歧视,例如,警察并不细究一个的行为,而是根据他们的肤色或性别来作出判断。"。他表示,"绝大多数"警察和其他公务员并不想歧视别人,也不会发生歧视行动。新法律不会对他们带来任何影响。"

今年3月,欧盟委员会敦促德国加大其反歧视力度,其中包括建议德国警察参加关于种族认定的学习项目。

关于种族歧视的讨论,在德国一直不绝于耳。2017年,欧盟委员会委员、来自德国基民盟的政界人士厄廷格上周被爆料在汉堡的一个活动中使用了对中国人的歧视用语,引发各界抨击。

联合国反种族歧视法(柏林通过反歧视法)(5)

其实,在德语中,还有很多歧视特定种族的语汇。开口就是这些词的人,不但没教养,且有违法之虞。

联合国反种族歧视法(柏林通过反歧视法)(6)

Schlitzauge “眯缝眼”

德国普通民众中,确实还有人经常使用这个歧视性的词汇,针对的是以中国人为代表的东亚族群。早在19世纪,格林兄弟编撰《德语辞典》时,这个词就已作为骂人词汇被收录。从前的西方人都习惯以宽脸、细眼的鞑靼人形象来形容东亚的中国人等族群。有些人还会使用Reisfresser(猛吃大米的人)一词来歧视中国人。

联合国反种族歧视法(柏林通过反歧视法)(7)

Kanacke/Kanaken “南面人”

这个词如今被用来蔑称来自南欧、中东、土耳其一带的人,在难民危机之后更是喧嚣于网络。该词最初于19世纪出现时,可是个褒义词:当年的德国水手惊叹于来自南太平洋岛国同行的出色航海技能,而在夏威夷语中,kanaka的意思就是“人”。后来,水手们甚至将Kanacke作为荣誉称号,用来指称一切技艺精湛的同行,不论他来自欧洲还是南太平洋。

联合国反种族歧视法(柏林通过反歧视法)(8)

Polacke “波兰佬”

在波兰语中,波兰人将自己称作Polak。而一些德国人则将这个词与发音有些相近的Kanacke进行糅合,造出了一个专门用于骂波兰人的词汇。

联合国反种族歧视法(柏林通过反歧视法)(9)

Kopftuchmädchen “头巾妹”

在2009年之前,这还是一个很平常的德语组合词:戴头巾的女孩。但在2009年,德国联邦银行董事萨拉金(Thilo Sarrazin)发表了带有种族歧视色彩的言论:“那些靠这个国家生活、又不承认这个国家的人,不怎么关心子女的教育,却总是在不断地制造新的头巾妹。”在此之后,“头巾妹”一词就带有了明显的针对穆斯林女性的歧视色彩。

联合国反种族歧视法(柏林通过反歧视法)(10)

Neger “黑鬼

在拉丁语中,niger就是黑色的意思。如今,在许多西方语言中,这个词都具有强烈的种族歧视色彩。在当代德语中,可以用Afrikaner(非洲人)、Afrodeutsche(非洲裔德国人)来指称黑色人种,并且避免种族歧视的嫌疑。(图为一名安哥拉人正在柏林参加文化嘉年华活动)

联合国反种族歧视法(柏林通过反歧视法)(11)

Mohr “黑人”

早在公元8世纪的古高地德语中,就已经有了Mōr一词,该词脱胎于拉丁语Maure,指生活在北非Mauretania地区(并非今天的毛里塔尼亚)的深肤色人种。这个词在历史上一直就带有歧视意味,在当代德语中,该词的歧视色彩不亚于Neger。不过,Mohrkopf“黑人头”、或是Negerkuss“黑鬼之吻”这两个词汇,虽然起初也来源于种族歧视,但在当代德语中却能够广泛使用,谁愿意同美味的巧克力甜点过不去呢?

联合国反种族歧视法(柏林通过反歧视法)(12)

Froschfresser “食蛙族”

和欧洲各国人民一样,德国人对邻国也绝不会嘴下留情。由于法国人拥有吃青蛙的习惯,于是德国人就称其为“食蛙族”。当然,邻国对德国人也毫不留情,直呼“吃 啃土豆的”(Kartoffelfresser)。不过,和其他歧视词汇相比,这些词的歧视色彩不这么强,因此一些德国人也很幽默地自嘲“我们吃土豆的”。

联合国反种族歧视法(柏林通过反歧视法)(13)

“枪毙俄国佬、撞死法国佬、踩死英国佬、拍死日本佬””

这是来自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奥地利士兵间流传的顺口溜:Jeder Schuss ein Russ, jeder Stoß ein Franzos, jeder Tritt ein Britt, jeder Klapps ein Japs. 和前一张图中略带诙谐意味的“食蛙族”不同,这句一个世纪前的顺口溜绝对不应该在日常交往中使用。毕竟,这场战争造成了1600万人丧生,是欧洲各国对种族主义以及民族主义最为深刻的教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