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人在谈莫言、谈文学,正好我也喜欢看文学作品,我也谈谈自己对文学的一点肤浅看法吧!权作个人探讨,不喜勿喷哈!!!
少年时代,我最喜欢的杂志有《收获》《人民文学》《山花》《十月》等,一般像这些厚厚的杂志主要是大人们在看,我偶尔也拿来翻一翻,这不翻不要紧,翻着看着就手不离卷、爱不释手了。就连自己同年龄段的《少年文艺》也丢在了一边,莫名地喜欢上了这种纯文字的读物。
记得那个时代,我从这些杂志中认识了王安忆、王蒙、谌容、冯骥才、张贤亮等,这些作家的文字一度让我从此爱上了文字。后来参加工作了,自己也喜欢与文字打交道,倒不是写小说之类的,更多的是从文字中找到了一种人生的快慰,特别是在对文字的调兵遣将中有了一种当将军那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感觉,虚荣之心杠杠的。可以这样说,文学是我人生路上的忠实伴侣、是我成长路上的开路先锋,是我一生中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
最近,一些年轻的朋友问我,什么是文学呢?我也在问自己,到底什么是文学呢?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始终萦绕在心头,想解释清楚仿佛又解释不清楚,但又总是在我们身边和脑海中挥之不去,这种深嵌于骨髓中的情怀是无法用简单的文字去解释清楚的。有人说,文学是一种用口语或文字作为媒介,表达客观世界和主观认识的方式和手段。但这种文字又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录,而是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或意象后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你说它是真的吧,又不是;你说它是假的吧,又好像是真的。反正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全靠自己去想、去悟、去领会,谁也不能说其中所述的都是真的、都是假的、是谁、又不是谁。
记得我曾读过路遥的那套小说《平凡的世界》,说句实话,那个时候,我也正处于青春时期,读着读着,自己就不知不觉地哭了起来,文中的孙少平、孙少安好像就是自己邻居家的小哥哥,他们的经历和励志精神、人生遭遇让人既同情又羡慕。但又仿佛与邻居家的小哥哥有一点区别,总感觉是,又不是。后来,大人们告诉我,小说中的人和事都不一定完全是真的,是经过艺术化后的情节,人物也是无数人物的结合体,小说中的人物绝对不是生活中的某一个人。我这才知道了,难怪看文学作品往往让人感觉似是而非呢!
文学最初的起源可能来自人们的口头,在没有文字的时代,人们的交流可能主要是语言,一些事件和故事就是通过口头传播的,为了让这种口头的艺术形式更让人接受,人们在运用语言时就可能需要添加各种色彩和进行艺术加工,让语言更加生动而富有趣味,这就好比我们讲故事,如果没有各种形象的描述和修饰,故事肯定没有吸引力,恰似一杯白开水而淡而无味。文学可能也如此,后来当口头文学演变成书面文学后,这种艺术化的东西就愈发多了起来,更让人将文学理所当然地归进了艺术的范畴。
文学的形式有若干种,除了小说外,还有诗歌、散文、戏剧等,仅就小说而言,又包括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小说等,从内容上看又有社会小说、神话小说、历史小说、科学小说和侦探小说。从选题上讲又有志怪小说、轶事小说、传奇小说、话本小说、章回小说、谴责小说、演义小说、现代网络小说等。(本文版权属《今日头条》小米粒故事,抄袭可耻)
读小说其实就是在读故事,如果将小说当真事读,那你就上当了。小说仅仅是反映一种社会现象、人物特征或历史背景。如《三国演义》,它演义的是三国时期的故事,但绝不是三国时期的真实历史,就连其中的人物也仅仅是名字可能是真实的,其情节都与现实是格格不入的。如《红楼梦》,其主要讲述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但绝不是真实世界中的贾、史、王、薛四个家庭,其中的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史香莲、薛宝钗等这些其实都是虚构的,生活中是没有的。神话小说就更不用说了,虚构的背景、虚构的情节、虚构的人物、虚构的事件,一切都被赋予了某种寄托和寓意而已。
进入近代,文学史上出现了像鲁迅、老舍、沈从文、林语堂、曹禺、张爱玲、钱钟书、张恨水等一大批伟大的小说家、文学家,他们有的是批判型的、有的是赞美型的、有的是写实型的、有的是虚幻型的,不同的性格诞生了不同的作家类型,同时也诞生了不同的文学作品。无论什么样的作品,同样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同样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有人又问了,文学有政治性和阶级性吗?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作为文学本身来讲,它是一种语言的表述样式,本身是没有什么阶级性和政治性的,文学就是文学,不同的文学反映的其实就是当时当地的社会现状和人们的价值理念。而正因为文学与人、与社会紧密结合,又同时被赋予了一定的政治性和阶级性,但这种所谓的政治性和阶级性又不能赤祼祼地反映在文学中,如果文学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和阶级立场,那么文学将失去其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作为文学而言,它又是人学,有人就有政治、有人就有立场,文学又不得不屈服于人这个复杂的因素,最终也会被赋予一定倾向性。其实,做文学挺难的,受不尽的夹板气啊!(本文版权属《今日头条》小米粒故事,抄袭可耻)
文学到底是个什么玩意?文学其实是抽象化的人学,不必过分当真,文学与新闻、史实、报告等有本质的区别,不必过度放大其功效。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无论是文学也好、是人学也罢,在现代愈发自信、开放、包容的国度里,给文学释放更大的创造创作空间,只要不触犯法律法规、只要不踩红线底线,让大家都能在文学的领域里各自找到心灵的栖身之处,这也不失为现代人的一处温馨港湾。累了,读读小说、听听故事、说说聊斋、摆摆农门阵,哪里说就哪里丢,哪有那么多的吆二喝三、人五人六,一笑而过解千愁,本身生活就挺累的了,就权当是放松身心的一杯解压茶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