湫最后变成什么(湫最终选择了死的本能)(1)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大鱼海棠》结尾:

湫吞下从灵婆那以性命为代价换来的“灵药”,开始走向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对着椿大喊:“快点,没时间了!握着我的手,我要把你送到人间!”看到椿悲戚难抑,湫补充道: “我会化作风雨陪伴着你…….”

你可以把湫的行为理解为成全椿,牺牲自己。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我要说,这其实是一场不成功的“谋杀”,湫在潜意识里原本想杀死鲲,结果却杀掉了自己,你信吗?

湫最后变成什么(湫最终选择了死的本能)(2)

毫无疑问,湫是爱椿的,而且是属于青梅竹马的忠犬式的纯精神的爱。湫曾对椿说过:“我最见不得的,就是你受苦……”可惜的是,青梅竹马往往干不过天降系,这点无论是韩剧,还是现实生活中,都很常见。椿碰到了一个救过她性命的鲲,于是少女跌入了幻想式的爱情,湫反而从男一号变成了男二号,从那个本该顺理成章成为椿的爱人的人,变成了第三者。这对于从小没有父母,由奶奶养大的湫来说,是一次情感世界的重创。

到这里,就出现了第二个心理学关键词:内投。

内投是一个自我防御机制的概念,与“投射”恰好相反,它是把本来指向外界的敌视、攻击、伤害等转而指向“自身”。而这个“自身”,简单来说,是自己身体里包含的别人的身体。

现实生活中,这个“别人的身体”以亲人的居多。因为我们很清楚自己是杀不死对方的,比如强大的父亲,于是就把对方“内投”到自己的身体之中,玩命地虐待自己,以杀死自己身体内的对方,这样就代替了现实生活中的杀戮,于是就变成了自杀。

所以,经常我们会看到类似的新闻:一个小男孩被父亲责骂几句,于是上吊自杀了;一个小女孩在学校被老师批评了几句,于是跳楼轻生了。

而对于鲲,湫很清楚是不能杀的,因为那会伤害到椿。湫对鲲的情感,也因椿的存在而变得扑朔和矛盾,一方面他要帮助椿保护鲲,另一方面他又恨死了这个碍眼的情敌,真可谓“爱恨交织”!所以湫也跟那些自杀的小孩子一样,把鲲“内投”进自己体内,想杀死自己体内的一部分。

湫最后变成什么(湫最终选择了死的本能)(3)

最后,还有一个因素导致了湫“谋杀”自己,这就是第三个心理学关键词:死亡本能。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习惯地认为,求生是人的本能,而现在精神分析学家却发现,求死也是人的一种本能。如果说生的本能是让无生命的物体变为有生命的物体,那么死亡本能就旨在使人回到生命诞生之前的无机状态,一切皆空。人的生殖本能在这边保证了生命的延续,死亡本能却在另一边不停地销毁生产的一切,大有佛教“生死轮回”的意味。同时也表明任何生物个体都不能长生不死,暗示着宇宙中的生命现象有可能回归到无机状态和死寂状态中去。

湫最后变成什么(湫最终选择了死的本能)(4)

那么为什么湫的体内,或者说人类的体内会有“死亡本能”呢?电影里,椿的爷爷说过一句话——“死亡即是永生之道”可以解释这个问题:“死亡”和“永存”,看似是两个意思背道而驰的词,其实是一回事:如果地球上的生物永没有消亡之时,数量只会愈来愈多,但可用的资源,水、食物、空间有限,结果可想而知。

所以,死亡只是个体的消亡,却换回种群的繁衍不息,永存的意义就在此。同性恋之间不能繁衍后代,这种某种意义上的“死亡”,不仅没有违反达尔文的进化论,相反,它正是生物进化的高级表现,是保证种族“永存”的一种方式!

同样的,像湫这样为爱殉情,表面看是对椿的一片痴情,实际上,他只是在“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之间权衡后,更倾向于后者。随即,“一言不合”就开启自我销毁模式。这也是保证“永存”的一种方式!

湫最后变成什么(湫最终选择了死的本能)(5)

作者简介

姚尧:应用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行为训练师。畅销超百万册《重口味心理学》(1、2、3)系列图书作者。

湫最后变成什么(湫最终选择了死的本能)(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