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于运动”以前,我一直不太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内涵,直至读到《生命是什么》一书,才有了更深的认识,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生命存在本身意味着什么?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生命存在本身意味着什么(生命是什么生命是在稳定的环境中消亡的)

生命存在本身意味着什么

“生命在于运动。”

以前,我一直不太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内涵,直至读到《生命是什么》一书,才有了更深的认识。

《生命是什么》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薛定谔的跨界之作。

薛定谔是谁?

他是奥地利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因其发展了原子理论,于193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但他的猫比他更知名。

他提出的“薛定谔的猫”理想实验,成为很多人津津乐道的梗,但却不知此为何意——猫是生,还是死?

简单通俗来讲,“薛定谔的猫”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具有不确定性。

生命也是如此。

或有,或无。

一、生命是一种秩序

在《生命是什么》这部伟大的作品中,薛定谔试图从经典物理学、量子力学、热力学等理论中寻求对生命本源问题的最新解释——生命就是一种秩序。

秩序代表“不混乱,有序”,这就告诉我们生命初始本身是有序的,凡是混乱的,就不能衍生出生命。

在此,薛定谔再次说明,生命秩序是在生命多样性和复杂性背后的规律性。

根据这句话,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生命多样性和复杂性。高等动物,包括人类是以复杂的有机化合物为生,这些化合物具有极度有序的状态。

二是规律性。这重点体现在原子等生命物质的有序运动,比如染色体组合、基因遗传等。

从以上可以看出,生命的形成,既要从外部环境汲取有序的物质,又要在内部世界进行有序的运动。两者缺一不可,其中生命物质的有序运动尤为重要,因为运动一旦失序或停止,就会产生基因突变,甚至让生命消亡。

薛定谔讲,当一个生命系统,处在孤立状态或平衡均匀环境中,物质运动通常很快就会停止,物质也就变成了一团死气沉沉的惰性物质,导致初始有序走向最终混乱,进而整个生命系统就会消亡。

物理学家称这种现象为热力学平衡状态,或“最大熵”状态。

二、熵增让生命走向消亡

什么是熵?

熵是一个可测量的物理量,就像棍棒的长度、任意物体的温度。任何物质在绝对零点(大约是零下273摄氏度)的熵都是零,反映的是一个系统的混乱程度。

熵值越大,说明系统越混乱。

熵值越小,说明系统越有序。

而当一个系统处在平衡状态,缺乏物质运动,将会导致系统混乱,熵值就处在最大化,生命也就随之消亡。

我们可以从比较宏观层面来理解。地面上有一块水泡,因为它是一个孤立平衡状态,无法自由流动,整个系统就一片混杂,所以它容易成为一潭死水,很快就会被蒸发枯竭。但大地上的一条大江大河,因为它的水系四通八达,始终在按照有序的流向,汹涌澎湃,所以它展示出了蓬勃的生命力。

反观,生命系统要避免衰减到“平衡”的惰性状态,避免从初始有序走向最终混乱,物质运动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物质运动会产生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

我们假设一下,如果一个人在封闭空间里,不吃不喝,那么过不了多久,他就会被饿死。在这个过程中,他的熵值在不断增加,接近最大熵的危险状态,也就是面临死亡。

但如果在期间,这个人主动找到食物和水等,他就会通过吃、喝等新陈代谢过程,存活下来。而新陈代谢这个运动过程,则让熵值不断降下来。

于是,我们就知道,要摆脱自身“平衡”惰性状态,让混乱重新回到有序,远离死亡,生命系统就要打破“平衡”,保持开放,不断地从外界汲取营养,通过有序运动,来抵消自身的熵增,变为负熵。

可以说,生命依赖于负熵,负熵依赖于运动。

运动可以让生命系统初始有序走向最终有序,让生命系统混乱重转有序。

三、意识可以控制生命

原子是生命物质的一小部分。

在薛定谔看来,生命系统是由一群极其有序运动的原子控制的。

但更有意思的是,薛定谔还认为,我们的大脑能控制原子运动。因为大脑中有我们存在的意识。“意识与有限物质内的区域(身体)的物理状态紧密相连,并互相依赖。”他写到。

意识决定身体,决定生命。

而我个人认为,薛定谔指的意识,则代表一种思考认知。

受困于物理学、量子力学、热力学等专业底层知识的限制,从《生命是什么》整本书的阅读体验来看,我感觉还是比较艰涩和困难的。

但给我最直接的感受和收获,就是对“生命在于运动”的理解更清晰更深入——

一要主动打破孤立平衡封闭的系统,保持开放;二要从系统外部获取能量,保持持续有序的运动,让熵值处在一个较低水平,而这就是生命,乃至生活的题中之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