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大量的精力、财力投入到方言保护中去

汪涵:没了乡音,何谈乡愁?

汪涵本地话(要把大量的精力财力投入到方言保护中去)(1)

【汪涵保护方言】“现在很多孩子只会说普通话和英文了,我觉得很可惜,因为每种方言都代表了一种地域文化。每一种方言都是一个知识体系,消亡一种方言,就是消亡一种知识体系。”

“普通话可以让你走得更远,可以让你走得更方便,但是方言,可以让你不忘记你从哪里出发。普通话让你交流极其顺畅,而方言让你感受到无限的温暖。”

在汪涵四十岁生日的时候,他就开始思考将来与这个世界告别时的身份到底是什么,不是明星,也不是节目主持人,他更希望等那一天到来时,人们记住他的是,一个语言保护者。

很多孩子只会说普通话和英文了

从汪涵担纲主持第一档方言类节目《越策越开心》伊始,“那确(quo)实”这句湖南话一夜之间传遍湖南的大街小巷。《天天向上》,虽然这不是方言类节目,但是有人统计过,汪涵在节目里秀过不下20种方言。

小时候,汪涵随着父亲在江苏和湖南之间来来回回。他楼上住的是四川的阿姨,楼下住的是湖北的婆婆,住在对门的人则来自苏州和上海——从小就生活在多方言的语言环境里。每天到了下午五六点钟的时候,有用四川话喊自己孩子回家吃饭的,还有用湖北话和上海话拉家常的,好不热闹,这种多语言的生活语境一直都驻在他的脑子里,“听大人讲话,像听音乐一样,像听唱歌一样,就觉得很美。”

“长大了以后,学的普通话里面,这些方言里表达情感的优美的词语都没有了,就被规范掉了,普通话只有四个音,但是我们讲方言的时候,真的就像唱歌一样,很流畅,很舒服。”这种对于方言的特殊感情,不经意间在汪涵小时候的内心深处埋下了种子。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汪涵在与身边很多朋友的孩子交流时发现,不管这些孩子是哪里人,他们大多只会扬着头说普通话,却听不懂也不会说自己的家乡话。这种事情越来越多的时候,汪涵心里就有一种紧张,“现在很多孩子只会说普通话和英文了,我觉得很可惜,因为每种方言代表了一种地域文化。长沙人不会说长沙话,凭什么证明你是长沙人?”

在走红的同时,汪涵也爱反思,“虽然我的节目会给别人带去欢声笑语,但是笑过之后,我到底留给别人什么?我‘生产’的东西是有意义还是无意义?一个工人生产一个碗,他可以拿它来装水装饭,这是实实在在的有用。我们在现场让大家哈哈一笑或者傻乐一下,高级吗?”

“方言就是,我说,你懂,他不明白;也可能是,我说,你不懂,他也不懂。但是没关系,至少我说得很亲切,这就够了。我们接下来要去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乃至金钱去寻找这种‘亲切’。”

四十岁生日那天,汪涵给自己定下一个“小目标”:“我要把大量的精力、财力投入到方言保护中去,这是属于我40岁之后的‘诗篇’。”

傅雷在儿子傅聪写的信里面被问:“我们做文化做音乐,最终该往何处去?”傅雷回答:“往深处去。”汪涵对傅雷的这句话感同身受:“做中国的传统文化,到底该往何处去?还不是往深处去。往深处去就是往泥土里走,当你真正意义上两只脚踏进泥土里的时候,你和泥土碰撞回响出来的声音,有大地的倾诉,也一定会有方言。”

两年前,他出资465万,在湖南发起一项方言调查“響應”计划,“響應”其实就是对应“乡音”这两个字。他们计划用5年到10年的时间,对湖南53个调查地的方言进行搜集研究,用声像方式保存方言资料,进行数据库整理后无偿捐献给湖南省博物馆,作为湖南省博物馆永久的人文类史料保存起来。

他们最终在全国找到十几位湘籍语言学家,带领他们的研究生,搭建了十一个组,在57个方言点,利用寒暑假,回到湖南,做田野调查。

“響應”计划已经做到第三个年头,今年湖南省博物馆要做“湖南人”大型展览,他们目前的收录成果,已经撑得起方言展览这一板块的所有“语料”。文/张书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