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克汉姆怎么上的大学(高晓松贝克汉姆的孩子都在学这项运动)(1)

在家上世界名校通识课

文丨少年商学院新媒体部

我们一直相信:唯有运动塑造孩子完整人格,并开展了“运动”专题的系列分享,包括:游泳不要从蛙泳开始、不要在个性化运动(如滑冰)上投入太多、拉丁舞是内向孩子最好的社交训练、高尔夫才不是贵族运动……(点击对应运动延伸阅读)

其中关于高尔夫的讨论非常热烈,很多家长朋友表示,万万没想到,原来这几年,这些所谓贵族运动早已成了不少家庭的周末娱乐。今天,我们再分享其姊妹篇,谈谈另一项如果孩子错过还真有点可惜的运动——马术。

马术不是富裕家庭的专利

马术这个词在国内流行起来,其实有一段时间了。还记得当时作为中国唯一奥运马术选手的“高富帅”华天吗?这位毕业于伊顿公学的中英混血,靠着竞技场上飒爽的英姿,刷爆了朋友圈,马术运动也连带着沾光,火了起来。

贝克汉姆怎么上的大学(高晓松贝克汉姆的孩子都在学这项运动)(2)

(华天作为中国唯一奥运马术选手出赛)

但我是一直到最近频频听到身边的朋友、同事,纷纷把孩子送去学马术,才开始真正关注这项起源于欧洲的运动,这才发现,马术在今天可不算小众。很多名人,如高晓松的女儿、李湘的女儿、林志颖的儿子等,都是超级马术迷,国外如贝克汉姆一家,三个孩子也都在接受马术训练。

再看高校,不少顶级大学里都有学生自发成立的马术社团,比如清华马术协会,成员超过600人,是整个清华里最受欢迎的社团。寻常人家里,学习马术的人也越来越多,国务院前年发布的《全民健身计划》里就提出要重点发展马术运动,去年,全国累计各类马术俱乐部也有将近2000家。

这起码说明了一点——学习马术的费用,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高。诚然,要培养一个马术运动员,确实很贵,光论一匹好马,就价值连城,更别提要有广阔的训练场、私人养马场以及各种帅气的好装备了。但话又说回来,任何一项兴趣要发展到专业选手级别,其实都离不开巨大的投入。

如果只是作为一项爱好或者运动——马术俱乐部普遍有一个价格区间:初级课程在20—34节课左右,若是选择进口马匹,每节课支出一般在700块左右;而要是选择非进口的马匹,价格将会更低,大约300到600块。今天送孩子学钢琴、学英语,也差不多要这个花费了。

而且,现在关于马术学习的资源越来越多,比如美国密歇根大学就有开设关于骑马教育的在线课程,中国的孩子也能随时听到,对于如何喂养、训练马匹都有非常专业的讲解。

贝克汉姆怎么上的大学(高晓松贝克汉姆的孩子都在学这项运动)(3)

马术让孩子内外兼修

养成优雅知性的气质

马术运动虽然价格上亲民,本质上还是透着满满的贵族气质,这也是为什么在英国最顶级的私立学校,如著名的伊顿公学,都为学生开设马术课程——是为了培养由内而外的优雅。

先说“外”。马术看似不费劲,对体能的训练也许不如篮球、游泳等激烈运动,但实际上,对应如今非常多孩子出现的弯腰驼背、体态不好的问题,马术都能一一解决。骑马的时候,孩子必须要做到挺直腰板、昂首挺胸,通过学习最基本的骑马姿势,身体的灵活度和平衡感也会大大增强。

再说“内”。马术除了要求骑手体态优雅、神情自信,更要求你做到内外兼修。

华天曾说:“学习马术的意义不在于有一天你可能摘取奥运奖牌,而在于养成做任何工作都需要的品格,也就是同理心和责任感。”马术运动是有魔力的,它能让一个尚未懂事的孩子,学会很多大人费尽唇舌也无法讲透的道理。

都说马术不是驾驭马的技术,而是和马默契配合的艺术。马是非常胆小的动物,在参加场地障碍赛时,面对未知的障碍,马也会非常恐惧,如果你在赛场上看到马努力地带着骑手一起跳过去,背后全源于日常训练中,马和骑手建立起来的无条件的信任。

其一,骑手要全方位照顾马匹的生活,再累再脏的活也要硬着头皮干。

上马术课的孩子,第一件事不是学骑马,而是首先学习如何和马匹打招呼,怎样照顾马,给它刷洗、喂食,让它身心舒畅。作为一项人与动物共同完成的运动,马术要求人与马亲密配合,孩子要学会与马交流,理解动物。

其二,骑手要对马匹有发自内心的关爱与尊重。

如果你有看过马术比赛,或多或少会注意到一个很有趣的点——在很多国际赛场上,一旦骑手落马,他们的第一反应不是看自己有没有受伤,而是站起来去安慰马,担心马会受到惊吓。

其三,马术强调“人马合一”,比如,在最具有技术含量的“盛装舞步”项目,要求骑手在一个很小的场地,让马匹完成高难度动作,比如原地高抬腿,定后肢旋转,斜横步等等。而其中一条很重要的评分标准,就是“马匹不抗拒骑手指令”,如果骑手不是把马匹放在平等的位置,而是强制马匹完成自己的要求,就算动作再漂亮,得分也会很低。

所以,虽然孩子2、3岁就可以去马场,牵牵马、喂喂马、抱抱马,学会放下对马的畏惧,但真正开始学骑马,几岁适合呢?国际一级马术教练闫雨在接受公号“常青藤爸爸”的采访时给了一个建议:5、6岁,身高在一米一以上为什么呢?马术这个运动,孩子必须有逻辑思维,5、6岁的孩子,你跟他/她说什么,他/她自己能明白,而且能有意识地管控自己去做什么,这个年龄段是合适的。

贝克汉姆怎么上的大学(高晓松贝克汉姆的孩子都在学这项运动)(4)

马术是孩子最佳社交训练

但最吸引我的,还不是这些,而是马术里一句很流行的谚语——“Good winner, good loser”,意思是赢得起,也要输得起,它提示骑手:你的目标不是要打败对手,而是自我提升。

确实,马术运动使用的马性情温和,强调智慧、协同和技巧,正因为如此,马术的社交属性也特别明显——不是要打败对手,而是要彼此交流提升,成为更好的自己。对于马术发源地——欧洲的人们来说,去看一场马术比赛,可以不是为了骑马,因为场上场下都是很好的社交场所,大家可以一起聊天,放松身心。

比如芬兰14岁女孩Milana,她从小喜欢练习马术,坚持了这么多年,到今天,每次提及骑马,她都表现得兴趣盎然,喜欢分享她在马术学校里认识的新朋友,喜欢讨论YouTube上好玩的骑马视频,喜欢手工制作布艺马头……

Milana的妈妈对此说了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

“我当然希望这项爱好能陪伴她一生,这对她的人生是很好的启发。另外,我相信骑马会让她结交真正的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相互交换观点、相伴成长。甚至,拥有自己热爱的人,不管到了哪个年纪都容易交朋友,都不会觉得生活无味,即使到60岁,也不会停止成长。”

即使到60岁,也不会停止成长——听起来多么动人。Milana和她的妈妈都没有寄希望于自己的这份投入,能让她日后变成真正的骑手,而是发自内心地享受其中,把它作为自己了解世界、了解他人的窗口。

英国民间机构“国民信托”曾整理1700多名12岁左右孩子的“最喜欢的户外活动”,骑马就在清单上,此外还有跑步、长途骑行、登山、山洞探险、野外夜行、在大海里游泳、攀岩等。这份清单给我们的提醒是,运动给孩子健康体魄,塑造孩子完整人格,但最根源的,是加深孩子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

所以,若送孩子去学马术,也不可让“比赛成绩”成为运动的第一目的,不然,运动就不再是运动,而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考试,培养出的也只是另一种形式的考试机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