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有一种非常流行的传说,以至于在一些关于慈禧的小说、戏剧、电影,都以此为素材,甚至把它作为贯串全部作品的基本线索:咸丰生前,对慈禧就很不放心,在他临死的时候,曾密授皇后钮祜禄氏(慈安)一纸朱谕。大意是,懿贵妃那拉氏(慈禧)“如恃子为帝,骄纵不法,卿即可按祖宗家法治之”。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咸丰密谕几乎成了不可怀疑的信史。

慈禧太后怎么没有被暗杀(可以除掉慈禧密谕)(1)

咸丰临死的时候,真的有这样一纸密谕吗? 前辈历史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王道成先生对此有质疑,认为密谕根本不存在。我来简单叙述一下:

但是,那拉氏这番话不仅没有使咸丰改变主意,反而使她和咸丰之间在感情上出现裂痕。到了避暑山庄之后,肃顺更乘机劝说咸丰像汉武帝将太子生母钩弋夫人赐死那样除掉那拉氏。但是,咸丰“濡需不忍”,没有按他的意见办。看来,咸丰对那拉氏仍然怀有感情,并没有因她忤旨而采取断然措施。

慈禧太后怎么没有被暗杀(可以除掉慈禧密谕)(2)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1861年8月22日)寅时,咸丰驾崩于避暑山庄。死前留有两道朱谕旨,第一道是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第二道是任命“顾命八大臣”。这两道朱谕,都不是咸丰亲手写的。咸丰的遗诏中也有“承写朱谕”的字样。立储、托孤这样的大事,咸丰为什么不亲自动笔,而要别人承写呢?当时在热河军机处供职的知情人,为后人揭开了其中的奥秘。

《热河密札》第12函写道:十六日午后晕厥,嘱内中缓散,至晚苏转,始定大计。子初三刻见时,传谕清楚,各位请单毫,以不能执笔,著写来述旨,固有承写字样。

也就是说,十六日午后,咸丰就休克了,晚上苏醒过来,才安排后事,尽管“传谕清楚”,但已经气息奄奄,“不能执笔”,只好让别人“写来述旨” 。像确定皇位继承人和委派赞襄政务王大臣这样的头等大事,尚且要别人代笔,那里还能给皇后密授什么朱谕呢?在这之前,咸丰也不会写什么有关后事的朱谕。刚到而立之年的咸丰,正是春秋鼎盛,他万万没想到他会死去。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咸丰临死的时候,还分别赐给皇后钮祜禄氏和皇太子载淳各一颗图章。赐给皇后的文曰:“御赏”,赐给载淳的文曰“同道堂”。这两颗图章,不是普通的纪念品,而是国家权力的象征。这时,刚刚即位的小皇帝载淳仅有六岁,于是,他的生母那拉氏就很自然的代行皇帝的职权。

慈禧太后怎么没有被暗杀(可以除掉慈禧密谕)(3)

从咸丰临死时的安排可以看出,他不仅不想限制那拉氏,而且希望那拉氏掌握实权,从而巩固他的唯一的儿子的统治地位。当时就有人指出。这种体制是垂帘辅政,盖兼有之后来,那拉氏在以奕訢为首的贵族、官僚的支持下发动政变,从载垣、端华、肃顺等八位赞襄政务王大臣手中夺取政权,登上最高统治者的宝座,这和咸丰临终时的安排是大有关系的。

称为“肃门四子”之一的经学家、文学家王闿运,曾经在肃顺门下作客,也曾入曾国藩幕府。在王闿运的《独行谣》一诗中写道:“祖制重顾命,姜姒不佐周。谁与同道堂,翻怪垂帘疏。”这就是说,慈禧的垂帘听政,完全是咸丰一手造成的。同是一个咸丰,怎么可能在付予那拉氏巨大权力的同时,又密授钮祜禄氏一纸朱谕,以防范那拉氏“特子为帝,骄纵不法”呢?

总之,咸丰密谕之说,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稗官野史、街谈巷说的可信程度,从来是有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