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丫头妈妈的投稿,讲述了在丫头妈妈在孩子小升初阶段的挣扎与彷徨。

上周六(5月28号),市南区中片学区的小升初电脑派位尘埃落定,几家欢喜几家愁。各位亲身经历过的家长,您是否还记得选择之初的迷茫和纠结?

趁着热乎劲未消,记忆尚且清晰,赶紧把我家经历的点滴过程记录下来,供来年需要的家长们茶余饭后做个小小的参考。

必须写在前面的是:当前体制下,家校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会长久存在,文中数据引用有自己再加工的过程,部分信息来自单一样本调查,实属一家之言,与事实真相可能存在差距,或可引起某些家长的争议。

之所以记录下来,无他,只为了以自己亲身经历给来年同样迷茫的家长一点点参考。对于评估过程而言,不怕传来好消息或坏消息,而是没有消息可供分析,信息的来源越多,大家交叉验证、数据穿透后接近真相的可能也就越大。

多年以来,市南中片学区七所小学对应26中、39中和7中三所中学电脑派位录取。在小升初阶段第二阶段第一志愿的选择上,家长们的选择以一边倒的形式,仅在26中以及39中之间纠结徘徊,而7中却乏人问津。

而长期以来,也有一种大众声音告诉我们,26中与39中相比,小升初阶段第二阶段第一志愿选择前者的家长相对较多。对于是否在第一志愿选择7中,绝大部分家长并不纠结。

那么问题来了,26中与39中相比,到底选择哪个更好?

必须承认,在意识到孩子马上面临志愿填报的前几个礼拜,以及开始准备两个学校的比较之初,我的思路完全是放在这两所学校相比,哪一个更优秀的命题上,也从此踏上了为时两个礼拜的自卷之路。

下面,从我们这个小家庭的个案经历,来简单记录一下自卷过程:

自卷第一阶段:探寻两所学校哪个更优质?更好,意味着两个方面:一是师资更强,二是生源更优质。体现在中考成绩上,要看中考考入普高的比率哪个高?258达线率哪个高?

在信息搜集的过程中有幸认识了铜牛角老师,得以在极短时间内以其多年积累的宝贵数据为基础,分析得出自己想要的结果,可谓站到了巨人的肩膀上,少走了很多弯路,在此深表敬意和感谢。

先说师资:

一、26中与39中两所学校均在七所小学六年级家长中建立了招生群,以短视频、云探校、家长会动员等多种方式,立体化地展现校风校貌。从教师队伍职称层级以及社会荣誉两方面分析,个人认为两所学校师资建设不相上下,官方信息分析没有得出明显的优劣结果;

二、后经多方打探,得知26中老师整体相对年轻化,年龄结构决定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更为活泼;而39中老师年龄结构偏大,整体在80年之前,70后中坚的结构摆布(40 ),教师风格偏沉稳,态度严谨,试卷批改坚持原则;

三、从教师结构稳定性来看,26中作为市南区区属学校,受到市南区近几年率先垂范推行国家优质教育资源均衡政策的影响,在校教师符合条件后会向外校流动,另一方面学校内部采取教师大循环的模式,会有一定数量经验丰富的老师保留在初三年级,不会在送走毕业班之后直接回到初一带新生,而初一、二年级教师也会在一定时间内做校内调整。整体而言浮动的可能性相对较高。

与之对比,39中作为市局属学校受到区政策影响较小,但据传从去年开始执行省相关政策,也会实现教师资源向校外流动。从外部政策来看,教育部公布的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的顶层决策,正在自上而下地稳步推进落实,为达到2035年全面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以上坊间传闻并非空穴来风。39中教师结构安排基本是以年级为单位按年度循环,简言之初三毕业班送完后,老师们会直接带初一新生(物理化学学科除外),形成相对稳定的循环结构,并且每班教师搭配会在校内公开展示。

正如前面对官方职称及荣誉分析对比无果一样,教师年龄结构也不能作为师资优劣分析的衡量标准,顶多作为选择的偏好而已,但两所学校教师结构的稳定性,受到外部政策以及自身决策影响,的确有一定差别,或可作为选择的参照标准之一。

再来看生源:

提到生源,不得不从家长的报名热情说起。

从铜牛角老师公布的近十一年两所学校报录比来看,26中平均报录比为1.55,39中为1.13。

相比之下,两者明显不均衡的报名热情缘何而来?报录比高的学校,一定比低的更优质么?数据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带着这样的疑虑,在自卷的这两个礼拜中,我化身为包打听君,逢人就问“你觉得39中和26中哪个更好”以及“为什么”,得到的答案大多倾向于26中更优,深究原因则主观判断多,客观数据分析少,论据大多不足以支撑命题结论。

于是,我便从七所小学中每所小学对两所中学的报名人数开始分析,数据分析过程中由于信息来源有限,在铜牛角老师的多次帮助下,以现有资源推导得出大概结果(参见附件一)。

小升初是看学区房还是学校 中片学区小升初之26中(1)

答案很快浮出水面,可以看出在2020年及2021年数据中,报名意愿基本与所在小学有直接关联,不存在意愿趋势在各小学之间动态摆布的问题。过去两年数据显示26中的铁杆粉有德县路、榉园、太平路、文登路及市实验五所小学,而39中的铁杆粉仅有大学路及莱芜一路两所小学,前者以绝对人数优势碾压后者,在分子(报录比)失去先天优势的情况下,分母又因为39中的学位数量通常大于26中,客观上扩大了分母绝对值,从而造成了39中报录比低于26中的历史惯性。

得出以上结果后,再来进一步思考产生上述数据背后的原因,首先考虑各小学与两所中学的地理位置远近、交通便利程度,很明显小学与中学的距离是造成报名趋势的直接原因。

从39中的铁杆粉来分析,大学路及莱芜一路距离39中更近,莱芜一路四年级以后借用39中校区教室借读,也形成了历史合作的天然优势,其他五所小学距离26中相对近一些;其次是历史趋势中前辈家长的选择的影响;最后是中考升学成绩的大概对比,但此命题我仅有铜牛角老师的三年数据分析,且年度不连续,结果证明两校成绩是此消彼长的,没有谁具有压倒性优势。

而在这种报名历史惯性推动之下,如果家长们形成了26中比39中更优质的先入为主的概念,以优质生源家长的心态来分析,相对来说对孩子有更多要求的,或者是赌性更强的家长(抱歉,我用了赌这个字),会在小升初第二阶段第一志愿选择报26中。而相对佛系一点的家长,在求稳心态影响下,会在小升初第二阶段第一志愿选择报名39中。由于有较高报录比,从概率上分析,留在26中的孩子,成绩好的孩子概率相对高一些,长此以往形成较为良性的循环。

以上分析后,个人得出的结论为:从生源对比来看,26中比39中更具优势。反过来思考,假设上述分析成立,在生源失去优势的前提下,两校中考成绩依然呈现此消彼长的胶着状态,是否也意味着39中的师资较强呢?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七所小学中,相对较弱的一所小学的家长,在我与同校其他家长交流过程中,对方曾提及长久以来,在我们所在小学的家长之间流传的一个观点,即26中对我们小学有歧视,具体表现为:26中每年在我们小学的录取人数特别少。

闻言后,我说可以尝试从数据分析来验证此观点的正确性,即以近两年我校对26中单校报录比,对比中片学区26中平均报录比,两者作比较,答案将一目了然,分析得出的结果是二者趋近(见附件二),且七所小学情况与我们一致,均不存在歧视或偏爱问题,录取数量少是由于报名绝对人数少造成。

小升初是看学区房还是学校 中片学区小升初之26中(2)

最后来说说升学率

在短时间内,难以取得更全面分析样本的前提下,我简单粗暴地以258达线率结果展开分析,同样是以铜牛角老师的数据分析基础上加工整理。

遗憾的是仅有2014年、2015年以及2020年两校中考数据对比,在2020年中考表现中,258达线率26中为24.42%,39中为17.81%。相比之下,39中远不如26中,甚至不如7中的18.89%。

但据传2021年39中的2中自招人数胜于26中,或将成为2022年报名意愿的新航标。打听到目前2中高中在校生的家长,其反馈在2中表现优异的头部学生来自于五湖四海,中片中学的优势不在,仅从26中及39中来比较,似乎26中孩子高中表现更为亮眼。而以其他过来人家长的感悟而言,升学率评优的指标官方口径多样,不同口径分析得出的结果必然呈现多样化,对于以上分析深以为然,遂不再纠结。

说来说去,在师资、生源及升学率关键问题上,仅生源分析略有眉目,其他现有信息均不足以支撑其中任一学校具有绝对优势一说。

就在我迷茫徘徊之际,孩子他爸一语惊醒梦中人。他说:留给我们的时间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问题落实的优先级不在于论证两所学校谁更好,而是要先分析如果去7中,这一结果我们能否承受?并以此作为努力的方向,更有效率地解决问题。

具体来说,如果可以接受去7中,那么直接报名大热的26中,去不了26直接选择7中未尝不可;反之如果不想去7中,就选择相对容易录取的那所,此时距离志愿填报时间所剩无几,没有精力再去分析7中的实际情况,仅就离家距离、接送便利程度而言,去7中的确不太方便,于是展开了第二阶段自卷之旅。

第二阶段自卷之旅:39中和26中,哪个录取的可能性更大?

还是先说报录比概率,历史数据分析的趋势表明,报39中把握更大一些,我们姑且认为这属于定量分析,相对客观靠谱。

接下来就是瞎猜的定性分析环节,由于过于脑洞大开,写出来有不负责任之嫌,此处省略一万字……在我汇集了各种数据分析,官方政策以及小道消息仍无果之后,孩子在一边看得捉急,我决定以家庭成员三人集体投票(见附件三,博君一笑)的方式结束这场自卷的折磨。

小升初是看学区房还是学校 中片学区小升初之26中(3)

票面以100分为满分,按照定量分析指标及定性分析指标两种思路设置N项指标,每项指标按照风险偏好辅以分值权重,对两所学校每人投票打分,三局两胜,于是出现了接下来的爆笑画面。

第三阶段自卷之旅:“一份未派上用场的选票”。

就在我将选票辛苦整理完毕后,回到家中还未掏出来的时候,突然被孩子的一顿嚎啕大哭,打成了蒙圈。

原因是:临近毕业考试的紧张复习,导致娃生病了。

她一边哭,一边向我痛述在校日刷四套试卷的辛苦,同时不忘告诉我,她只想报39中。其理由是:不想与她有共同爱好的漫画小姐姐分开,以及39中的饭好吃。

并且,她完全听不进我的分析陈述,(我猜是因为前期各方打听时,孩子在旁边听说26中学习压力很大的缘故,身为老母亲咱看破不说破)。孩子他爸的意见是娃想去哪就报哪。于是,母爱战胜了理智,尊重了孩子的选择,爷俩以绝对优势力选了39中,独剩一份无人问津的选票堆在角落里落灰。

最后的最后

一场小家庭内部升学选择之战,以轰轰烈烈的各种鸡飞狗跳为开头,又以极其戏剧草率的选择作为结尾,过程让人哭笑不得。

忙活半天的我惟愿孩子能够明白:面对人生大事的选择态度,应尽自己所能冷静客观地去分析问题,既不人云亦云,亦勿草率抉择(例如扔钢镚抉择)。

有意思的是,我和孩他爸在这场选择中摇摆过、纠结过,而自始至终,立场坚定从未动摇的,居然是孩子自己。尽管选择的理由有些幼稚,可未尝不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孩子的坚持和魄力。

而这些,都是身为大人的我们所不具备的。生活磨平了我们的棱角,做任何事情都是瞻前又顾后,患得又患失。大人们所谓的客观再客观,归根结底依然是一个非常主观的结果,纠结的最后,反而失去了平常心。

想来任何事情都要辩证地去看,谁也不可能在一次选择中,把所有的好事都占尽。尘埃落定了,心也就踏实了,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就在上周六,摇号的结果是,我们幸运地进入了39中,而26中也在电脑摇号前几天,公布扩大招生一个班(此举使得该校今年报录比从1.44压降到了1.3),孩子报名26中的好朋友们全部如愿以偿,感恩!

#铜牛角##青岛##小升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