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长征,被著名作家魏巍誉为“地球上的红飘带”,而红军将士在艰苦的行军与作战间隙创作的诗词,则是镶嵌在这条红飘带上的一个个璀璨的宝石,其中毛泽东创作的六首长征诗词,尤为光彩夺目。

毛泽东长征诗六首(毛泽东长征诗六首)(1)

毛泽东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自此,人类历史上一幅无比绚丽的宏伟画卷在中国大地上展开,毛泽东在行军途中望着连绵不断的山岭,忧心革命之艰难,在复杂矛盾的心情之中,写下了这首《十六字令三首》:

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

离天三尺三。

山,

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

万马战犹酣。

山,

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坠,

赖以拄其间。

三首小令凸显了湘江之战后,红军面临的紧张局势,正如同这山的崔嵬与险峻,实际表达的则是毛泽东博大的胸怀、宏伟的抱负和超凡的品格。

在这三首诗中,毛泽东用“快马加鞭、惊回首、奔腾急、天欲坠”,寥寥数语,将战事的危急情形跃然纸上,但笔锋一转,以“万马战犹酣”“赖以拄其间”,又将红军将士饱满的战斗激情和坚韧的革命意志表现的淋漓尽致。

毛泽东长征诗六首(毛泽东长征诗六首)(2)

毛泽东

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城。1月15日至17日,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路线。2月28日,毛泽东指挥一三军团二次夺取娄山关,歼灭贵州军阀王家烈的两个师,取得了长征以来的第一次伟大胜利。当日,毛泽东随中央纵队登上娄山关,极目远望,长征以来红军所经受的种种艰难困苦如影随形,激愤中的毛泽东难抚心潮的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这首词虽然写的是红军翻阅娄山关时的情景和胜利之后的感受,但又运用高度凝练的笔法,将两天的战斗历程浓缩在只言片语中。通过猛烈的西风声、凄厉的雁鸣声,以及急促的马蹄声、悲咽的喇叭声,将战斗的残酷表达的活灵活现,通过描写海涛起伏般的苍山、如血般殷红的残阳,比喻了红军战士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激战情景。尤其是一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道出了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的冷静思索,表明党和红军历经艰难曲折,跨过生死攸关的转折之后,由此踏上了新的征程。

毛泽东长征诗六首(毛泽东长征诗六首)(3)

毛泽东

1935年9月27日,红军到达甘肃通渭榜罗镇,毛泽东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正式决定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到陕北,通过巩固和发展陕北革命根据地,将陕北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9月28日,毛泽东在通渭县城文庙街小学召开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排以上干部会议上讲话时,即兴朗诵了自翻越终年积雪的岷山后,就酝酿在心中的诗篇《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巨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是长征时期,毛泽东创作的唯一的一首律诗,定稿于1935年10月,也有人经过考证,说这首诗是毛泽东9月20日在哈达铺的义和昌药铺时所写。毛泽东以高度凝练的诗句和生动形象的比喻,把25000里的万水千山串在一起,回顾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歌颂了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毛泽东长征诗词的巅峰之作,既是长征的史诗,也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崇高革命精神的赞歌,美国作家斯诺在他的《西行漫记》中引用了这首诗,使其成为与世界读者见面最早的毛泽东诗词作品。

毛泽东长征诗六首(毛泽东长征诗六首)(4)

毛泽东

1935年10月,当红军走完长征最后一段行程,即将达到陕北的时候,毛泽东登上岷山峰顶,远眺青海一带苍茫的昆仑山脉,瞬间思绪万千,他眼见的是祖国的大好河山,心中所想的却是整个人类世界,于是创作了这首《念奴娇·昆仑》:

横空出世,

莽昆仑,

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

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融,

江河横溢,

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

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

不要这高,

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

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

一截赠美,

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

环球同此凉热。

诗中的“昆仑”,毛泽东实际隐喻的是旧中国,在国民党的统治下,全国上下以悲凉为主色调,犹如“飞起玉龙三百万,

搅得周天寒彻。”而统治阶级的欲望又如同泛滥的黄河之水,令广大百姓如同在淤泥中挣扎的鱼虾。这样的“千秋功罪”,又有“谁人曾与评说”?又有谁能站出来说句公道话呢?

既然没有,唯有吾辈出手了,我共产党人定将帝国主义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精神枷锁彻底斩断,并且“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从此让全球一同凉热,让那些作妖者自食恶果。

毛泽东长征诗六首(毛泽东长征诗六首)(5)

毛泽东

1935年10月7日,在六盘山青石嘴击败了前来堵截红军的敌人之后,毛泽东率领红军于当天下午就翻越了六盘山,在登上六盘山主峰时,面对西部的高天白云,清朗秋气,再凝望阵阵南飞的大雁,一抒胸中的情怀,创作了这首咏怀之作《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两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在上半阙中,毛泽东以舒爽的秋色转入英迈的青春,以浩然之气直抒达意“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表达的是再大的困难,再远的道路,都只能被我红军将士踩在脚下的豪迈之情。在下半阙中,“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则表达的是我英勇红军必胜的信念,今日紧紧握住手中钢枪,总有一日,便会彻底消灭国民党反动派,夺得最后的胜利。伟人的那种乐观情绪、必胜信念、宏伟抱负跃然纸上,读来实在是令人振奋。

毛泽东长征诗六首(毛泽东长征诗六首)(6)

毛泽东

1935年10月19日,党中央和红军抗日先遣队即将结束长征到达吴起镇时,蒋介石派5个骑兵团尾随而至,为了防止敌军进入陕北革命根据地,彭德怀指挥先遣队在吴起镇附近进行了一次被比喻为“切尾巴”的战斗,在这次战斗中,直接歼灭了敌军的一个骑兵团,取得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的第一个大胜仗,为此毛泽东特意创作了一首诗并赠予彭德怀,这便是《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

山高路远坑深,

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

唯我彭大将军。

这首诗高度评价了彭德怀为党和人民革命事业奋斗拼搏建立的丰功伟绩,树立了彭德怀骁勇善战,威武不屈的光辉形象。同时,也体现了毛泽东知兵爱将的博大胸怀,和将帅之间的相互信赖。但是,当彭德怀看到毛泽东为他作的这首诗时,当即拿起笔来,把最后一句“唯我彭大将军”改为“唯我英勇红军”,居功不自傲,心怀将士,展示了一位无产阶级大将军的博大胸怀。

毛泽东长征诗六首(毛泽东长征诗六首)(7)

毛泽东

外一首

毛泽东在长征途中共作诗六首,但还有一篇与长征密切相关,那就是1934年在中央苏区的南大门会昌所作的《清平乐·会昌》。

当时,毛泽东已经被以博古、李德为首的“三人团”所排挤,原本在党内军内的权力已经被完全架空,眼看自己辛苦建立起来的苏区和亲手缔造的红军在蒋介石发动的第五次“围剿”中将面临灭顶之灾,但却又无能为力,有话说不上,有劲使不上。

此时,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广昌已经失守,而南大门会昌也即将陷入国民党的中军包围之中,于是经周恩来批准,毛泽东准备去会昌调研,正是在这个期间,毛泽东在登山远眺的时候创作了这首《清平乐·会昌》: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虽然身处逆境,但心中始终记挂着党的事业,对未来也始终充满信心。他的心情虽然苦闷,但是并不消沉,即便是在这个时候,仍然豪迈地宣称“踏遍青山人未老”。

毛泽东满眼所见的是秀丽风光,但字里行间所实际表达的则是当时的敌我形势,这两句“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或许我们也只有用军事地形学的知识,才能理解当时毛泽东的所思所想,而“风景这边独好”则指的是当前这里是苏区在敌情上最有利于我方的地方,尤其是那一句“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更是最后红军长征开始突围的地方。

毛泽东长征诗六首(毛泽东长征诗六首)(8)

毛泽东

毛泽东的长征诗词充满热情、执着、坚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对长征中的红军指战员起到了巨大的鼓舞激励作用,不仅生动的反映了红军长征辗转曲折的行动轨迹,更艺术的再现了红军长征历经困苦,走向胜利的光辉历程。

对于毛主席的诗词,你还喜欢哪一首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真知灼见!

之前已有80余篇同类文章,全都是关于我党我军历史上一些重要事件的梳理,如果您喜欢这样的文章,欢迎关注后抽空回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