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在看历史,看电视剧的时候,经常会有人对另一个人说,为了报答你的知遇之恩,愿意怎么怎么样。或者是如果不是XX当年对我的知遇之恩,我恐怕今天还是个XX。那么问题来了,在古代,知遇之恩有多重?虎臣只能说,超乎你的想象!

古代智慧有多深(知遇之恩有多重)(1)

虎臣给大家举几个例子,说几个故事。有句话叫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是古人的感叹,从这里面也可见一二!有才能的人多不多?多!就好比千里马一样,但是伯乐少啊,没有伯乐,谁知道你是一匹千里马呢?

古代智慧有多深(知遇之恩有多重)(2)

还有一句诗叫: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是唐朝诗人李贺写的。什么意思呢?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愿意手持宝剑为国血战到死。这个黄金台说的就是战国时燕昭王曾筑台置千金于其上以延揽人才的典故,唐代人把剑称呼为玉龙。

古代智慧有多深(知遇之恩有多重)(3)

诗和典故都说完了,再来说个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个叫豫让的人。他呢,最开始在范家和中行(hang)家做家臣,但是没有得到重用。后来投靠了荀瑶,得到了重用,荀瑶对他还很尊重。后来智家被赵襄子和韩、魏合谋灭掉。赵襄子把荀瑶的头盖骨漆成饮具。豫让就要去找他报仇!

古代智慧有多深(知遇之恩有多重)(4)

说了一句流传千古的话,叫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第一次复仇,没成功,被赵襄子给抓了。赵襄子觉得这家伙是个义士,荀瑶都没有后人了,他还愿意帮荀瑶报仇。第二次,他把自己毁容,打扮成乞丐去杀赵襄子。他朋友看不下去了,说你要报仇,你不如打入敌人内部,你先竭尽忠诚的侍奉赵襄子,等到他重视你,信任你之后,你再刺杀他。那时候,肯定能成功!

古代智慧有多深(知遇之恩有多重)(5)

但是豫让不愿意,豫让说:我现在这么干,确实很难。但是我这么做,正是要使天下后世身为人臣却怀着异心去侍奉君主的人感到羞愧啊。好家伙,第二次又没成功。赵襄子就问他了,说当年是侍奉范氏,中行氏的时候,他们被荀瑶灭了,你怎么不帮他们报仇?

古代智慧有多深(知遇之恩有多重)(6)

豫让就说了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众人遇臣,臣故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说白了,就是范氏,中行氏只是以把他当普通人看待,所以我也就用普通人的态度回报他们,但是荀瑶把我当国士看待,我就用国士的态度报答他。

古代智慧有多深(知遇之恩有多重)(7)

后来赵襄子成全了豫让,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豫让用剑刺赵襄子的衣服,仰天长叹:啊!天哪!我豫让总算为知伯报了仇!然后自杀而死。

古代智慧有多深(知遇之恩有多重)(8)

虎臣给大家说这些故事想要表达什么呢?在古代,底层百姓的上升渠道是非常有限的。尤其是科举以前,你基本上是没有什么上升空间的,生下来是个农民,你到老,到死,也都是个农民。知遇之恩是唯一的上升渠道了。

古代智慧有多深(知遇之恩有多重)(9)

商朝的傅说,没有武丁的赏识,他只是一个筑墙的苦力,有了这份知遇之恩,这家伙后来成了商朝的宰相。没有周文王的赏识,姜太公只是个渔翁,更别提位列武庙。简单地说,在古代,除了养育之恩,就是知遇之恩最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