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林寺遇鬼故事全集(大吴寺传说集结版第五辑)(1)

41.斗塘庙历史初考

作者:王德高

斗塘庙,位于潜山市的源潭镇内。关于斗塘庙,《潜山县志》上仅仅只有“斗塘庙,在玉照乡四顾墩北"的记载,至于斗塘庙建于何朝何代、系何人何事所建、庙名之由来及其兴衰变迁并无明文。笔者参照民间搜集的传说及相关资料,将其整理成文,以补其庙史之空白。

源潭镇的南边系典型的丘陵地区,其岗冲相间阡陌交连,更有诸多池塘,嵌于田野山林之间。其间最有名的山冲便是九里冲。冲旁有一口池塘,此塘埂内壁比较陡峭,繁体字中“陡”为“抖",故名“阧塘”。这便是塘名之由来,后人简写为斗塘。池塘旁便是那颇具名气,且历史悠久的斗塘古庙。现在斗塘村的村名亦由此庙而得名。

传说明朝崇祯年间,玉照乡王家楼人王日六,本是书香门弟的富户人家,然父子多年均屡试不弟。后其子因多次落榜而忧虑成疾,夜梦行经三步两道桥,至斗塘旁时,有神人出,点化其建庙以修功德,醒后告其父,王日六于是在斗塘旁“神人出处”置地基创庙堂。

因庙建于塘旁,故名“斗塘庙”,所谓“庙以塘名,塘因庙显"即由此而来;更所谓"神助人力,人仗神威",翌年其子果然高中,做了大官。

清兵入潜后,斗塘庙曾毁于兵火。后又几度复毁屡经劫难;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再度重建,现庙中倘存有道光年间的古碑残刻。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重修。修缮结束后主持者存私心刻庙名为“徐黄斗塘庙”。引发汪、林、张等其他姓氏不服,凿去徐黄二字,复回原称。

共和国1956年完毁,所有文物荡然无存;共和国1990年,再度开始重建,一度扩建至今。其间香火旺盛信徒日众,佛教事业蒸蒸日上,超越了往昔少有的兴盛。

【关于三步两道桥】

位于庙前的报龙河上,由宽厚的石板搭建而成,因走完第一道桥,再走三步即到第二道桥,故名“三步两道桥”。自古为九里冲的交通要道,地处庙宇之侧,又有晨钟暮鼓为伴,成为乡间一道别致的美景。

解放后因修公路,三步两道桥的景象从此消失了。而今的公路车水马龙,斗塘的水依然倒影着蓝天白云。

【关于湾里王氏】

王日六字亦所,明朝人,因其子之梦而创建斗塘庙。公元2014年,枞阳县湾里王氏宗亲会王前进、王江川等一行,据其家谱所载,来到斗塘庙寻亲,奈何年代久远,王日六的后人早已远迁不知所踪,便留下“佛缘”二字,守庙待缘传为佳话。

新建的庙宇高耸在山坡上,宛若西天的雷音圣殿,守护着一方生灵。钟声、佛号声再度悠扬,飘出九里冲外,响彻云宵,为世间的万物祈祷着,河水,依旧欢快的,向东奔流不息………

关于斗塘庙的楹联诗词:

庙以塘名塘因庙显,

神助人力人仗神威。

斗塘水不深灵凭法雨,

苦海人难脱普度慈航。

斗塘临川流集结九里灵气,

庙观缘佛地匡正万众心田。

斗米文钱结佛缘,

塘浮日月照云天;

庙藏释子传衣钵,

钟鼓声声入广寒。

42.庙落莲花恒久远 山乡福地妙居城

作者:王德高

《潜山县志》载:“三庙在县东五十里虎山后。"三庙始建于清代,迄今已近200年的历史。传说有兄弟五人皈依佛法出家修行,得道后各奔缘地传道布法,普度众生,此庙因系老三所建故名三庙。

虎山岗,因岗长势陡,犹如下山之猛虎而得名,又称虎形。为潜山县岭头、青楼、三妙所共有的山脉。三庙就坐落于虎山旁四面环水俗有莲花宝地之称的莲花台上。此地山清水秀视野开阔,远远望去,三庙就像一朵盛开的莲花。三妙的村名也因此庙之名音演而来。

三庙西北有个山谷,山下有一个洞叫"红岩洞",洞里的水清澈冰凉,传说这个洞与青楼糖岭村的一个叫“红石谷洞”相连。更具神奇色彩的是,此地有个古老故事,说从红岩洞里能借到“金杯银筷铜盘玉碟”,百姓逢着婚丧嫁娶就前去借用,有借有还,屡借不爽,后因有个贪心的财主借而不还,就再也借不到了。故事真假无须考究,但它告诫的是为人要诚信。

在三妙村境内,还有个庄子叫“影庄”。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大灾之年颗粒无收,一个乞丐路经此地因饥饿过度晕倒在路旁,一位好心的百姓用自己仅有的一点粮食熬成米汤救活了他。这位乞丐常念救命之恩,在周边乞讨时逢人就说那个村庄的人救了他的命,他无以为报只能天天为那个村庄的好心人祈福。由此在三妙留下了“米汤庄”的美名。

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渐渐忘却了米汤庄的由来,被简称为米庄。可能是近代电影的魅力时尚吧,在农村电影更是稀罕之物因“米""影"音相近慢慢演变成了“影庄"。地名的变化也算是历史演进的一种表现和记录吧。

虎山旁的虎形河顺三庙冲而下,在三妙东南与九里冲的报龙河的交汇处有座赫赫有名的四顾墩,因这座山与其他任何山冈都不相连,独立成山,视野开阔而得名,又名“独山”。古《潜山县志》记载其墩顶有祈雨台,自宋、元、明三朝以来,周边寺庙史书记载皆以玉照乡四顾墩为坐标,可见其声名之盛。

传说大岭的山顶上有座寺庙四面环绕着竹林,古时每日朝阳初起时,四顾墩上就有团红色的雾气飘过报龙河至大岭顶上,此景被称为“美女献花”。宋朝时,有人中举回乡,八抬大轿前呼后拥一路好是威风,路经四顾墩因久闻其名故作停留,率众上墩欣赏风光,举人一时性起作上联:

四顾墩墩四顾四顾东南西北

随从齐声叫好。举人作出了上联,苦思良久却得不出下联,随从也无人对出,皆称颂上联之绝无以为对,举人神情沮丧下得墩来,此时有个农人耕作完毕,扛犁牵牛收工,经举人身旁时,慢悠悠说了句:

万年历历万年万年春夏秋冬

举人一听顿时羞得满面通红,顾不得上轿带着一干人等匆忙溜走。

王家坦和四顾墩仅一河之隔,相传宋代光禄卿王罕原籍为成都华阳人,携其子侄迁居于此地,故得名“王家坦”。其侄王珪幼年丧父,王罕视同己出将其抚养成人,王珪后官至大宋宰相,有“三旨相公”之称。王珪终生以父礼侍奉王罕,王罕墓在王家坦附近,但具体位置业已失考。

宋代的王家坦古木参天,报龙河上船只往来穿梭,交通很是便利。近代村民在田间耕作时常挖到牛角状、樽形、斛形或其他经过人工打磨过的石器,后据专家考证这些石器均为原始社会的产物,迄今有6000多年的历史。此处被命名为“王坦遗址”。

因为“王坦遗址”的发现,让三妙的历史被追溯到远古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可是我们潜山市最早的“居委会”和“社区”之一啊!

站在王家坦那空旷的田野上,静静地聆听着那哗哗的河水声,似乎穿越回到那久远的原始社会,又仿佛看到先民们正在原野中劳作的身影,或采集野果或捕鱼捉虾或抬着抓捕的野兽往回赶或在简陋的房前燃起熊熊篝火.....

三妙街同结缘街、王闸街并称为源潭镇的“三星”。在新农村建设大潮中,三妙改变了曾经“天晴一身灰,下雨两脚泥,风起垃圾四面飞”的环境,兴建了妙苑广场,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宽带网络基本全覆盖,商业逐渐兴旺,交通、电信、农业、养殖业、制香业等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古老的三妙焕发出了勃勃的生机。

三妙虽非名山大川,却是清水池塘处处蛙声:三妙虽无高楼大厦,却得小桥流水处处人家。三妙的山青青,三妙的天蓝蓝,更有那淳朴善良的民风,这里是山乡福地妙居之城。

三星高照织新禧年小康愿景,

妙手丹青绘古村镇大业宏图。

这副对联道出了三妙人建设新三妙的决心和信心。相信未来的三妙,将会更美好。

43.天明村观音岩寺简介

一.观音岩寺坐标

观音岩寺坐落于大吴山中段的五彩山山腰。归属余井镇天平村下土桥村民组。风吹万顷碧波,湖光寺影交错,路连恨水故居,灵山文脉融会。水秀山青,人文底蕴厚重,尤以观音岩诸多传说而闻名遐迩。

相传,悬崖有洞,洞有观音,观音显圣,救桐乡新渡五代单传7岁孩童。还愿者祖孙三代亲访玉照乡岭头堡山河沟观音岩。由此,观音岩之灵异传遍安庆府所辖数县。此后,有信士于洞前建亭。几百年间,又有人于岩洞下边修茅屋两间,并有专人侍候,以供香客歇脚饮茶。

寺的前后,有和尚坟多处,其中一处有碑,镌刻三依德心、指南普恩及徒孙五代僧人名号。碑刻记载为道光二十六年岁次壬午季春月吉旦(一八四六年二月初一或十五日)。

茅屋及观音岩岩洞前的祭亭,因年久失修而坍塌。1986年由方绪球、徐英虎、江秀东、徐英梅及下土桥生产队社员,自愿筹款,捐献木材及小工,并于香山寺租借压砖机械,经众人合力,在歇脚茅屋遗址上重建斋堂及大殿。并正式定名为:观音岩寺。后由徐杏花、徐五一、韩生根、徐英龙及下土桥村民组成员轮流值守。此一时期,初一和十五香客云集,一时传为佳话。

观音岩寺,名虽曰寺,但寺内仅供奉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五尊。晨钟暮鼓鱼声脆,溪清欢唱无限年。

二.营建

现有斋堂107㎡,观音大殿170㎡建筑。

远景规划:

1.原基重建观音岩寺。

2.筹建观音岩岩洞400㎡景观平台及厅室。

3.于寺左山冲筹建禅宗分院道场。

三.人物

观音岩寺恢复前,唯寺前存有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碑并载:上三下依德心老和尚、上指下南普恩和尚,立碑者徒慧、孙圣群、元孙中宽、元元孙□几、远远孙慈五代僧人。

恢复后,1988一1989年有释惟敏法师住寺。1990年有释惟明法师住寺,后释龙凤短住。

观音岩寺现任住持释照心,生于1962年11月,桐城籍,俗名吴德勤。2008年于江西省九江市云居山真如禅寺礼上智下祥法师出家,初名,释同愚字朴德。2009年在九江市能仁寺受具足戒。2013年率僧侣徒众接任观音岩寺。在此期间,释照心游历参学福建雪峰山崇圣寺依指上常下圆老和尚,并增授具足戒,而后得名释照心,字定觉。又参学于丹霞山别传寺、支提山华严寺、西安卧龙寺、山西五台山等禅宗道场寺。

近几年行走乡村寺观,惟观音崖寺释照心与官庄柳林庵释昌根非常关注所在古迹的历史。

44.秀水灵山观音岩寺的传说

G105线1351至1352计程碑西北方有一分支线路,路口有石,石上铭字“黄岭村”。黄岭村即黄土岭,小说大家著作等身张恨水先生的故居就坐落在风景秀丽的长春湖畔。沿湖边公路上行5公里,有一指示牌,上写观音岩寺。观音岩寺隶属潜山市余井镇天明村下土桥村民组。单就天明这个村名都很有说头,相传三国曹魏大军途经此地,天刚转明,后人随取地名为天明。

天明村的观音岩寺规模虽不算很大,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神奇的传说。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寺不在大,显圣则名。

1.

相传400年前的明末清初,桐城新安渡有一户人家,本是五代单传,这一年7岁的男丁突然得了急症,四处求医问药一概无效,也是临要咽气之时,那天下午,门外来了一位讨饭的老人,扶着门框讨水喝。

家中本就不幸的老奶奶见到讨饭的老人,非但没有赶人,而且端来一碗水,递给讨饭老人。

讨饭老人喝下一口水后,用手指在碗里划了几下,碗里泛起波光,他对老奶奶说:这半碗水你喂给孩子喝下,明天就会好起来。老奶奶半信半疑,用筷子撬开孙子的嘴,慢慢喂下半碗水。说起来真是怪事,孩子居然深深地呼出一口气,眼睛眨了一下。老奶奶喜出望外,转身问讨饭老人,仙乡何处?老人说,孩子好了以后,你可带件红袍,前往玉照乡岭头堡山河沟观音岩。老人说完此话,身形全无。老奶奶寻思招待老人,可眼前找不到人了。

老奶奶先前见碗里泛起波光,现在连说话是说话,突然就不见了人影,老奶奶心想,也不知是哪一位菩萨显圣,前来搭救宝贝孙子?她只得望空而拜。

说来也怪,第二天,7岁的孙子蹦下了地,好如先前无病一般。这年初冬十月,孩子及其父亲和祖父,三人同行,一边走一边访,终于访到玉照乡岭头堡山河沟观音岩。

原来观音岩就是五彩山山腰处一个悬崖,悬崖尽是峭壁,峭壁之上有几个石头洞,其中一个大洞里居然有一尊观世音菩萨。孩子的祖父把带来的新红袍,披在观世音菩萨身上。

祖孙三代,返回途中到处宣扬观音岩的观音菩萨救了他一家人。

2.

第二个传说,大约距今300年的乾隆年间,有个5岁的小男孩,随着父亲上山打柴,只晓得孩子爬进了山洞,转眼就找不到了。

而三年之后,孩子竟然独自一人回家,但身体一点也没有长高长胖,还是5岁的模样。大人一问,这几年去了哪里,把一家人害苦了。孩子笑着说,山洞里有好吃的,里面的人,个个穿金戴银,今天带我到东边,明天带我到西边,我都不想回来了。无奈一位仙姑,一定叫我回家,我这才出洞。我刚出洞,转身之后,再推洞门就推不开了。

3.

还有一个故事。相传,民国初年,一位69岁的老人,在山腰放牛,突然乌云黑暴,一阵急雨来临之时,放牛老人,躲无可躲,只得钻进山洞,他在山洞里看到了,有吃的、喝的、穿的、还有用的,无不一应俱全,还有一尊打座的观音菩萨,周身泛着金光。由此而后的一百年来,人们说得神乎其神,就如亲眼所见的一般。

4.

20多年前,山脚有一位“仙姑”,只要有人请她问事,她都能把观音岩里的观音算得准准的,她说,今天观音菩萨到哪里,什么时候归位等等,说得活灵活现。

以上内容名曰传说,不必究其真实性也。

今天来到五彩山,爬上半山腰,岩石峥峨,在悬崖峭壁处确有一洞。现在的观音岩寺住持释照心告诉我,半腰山洞,曾有泥塑观音一尊,后改为木雕观音,不管是泥塑还是木雕的观音,菩萨身上总是披着几十层的红袍子,只露出脸面。洞前曾有5米高的亭子,洞右边有两间土砖胚瓦房,早在80年代初坍塌了。

藏有观音菩萨的岩洞下边平坦处,原有两间歇脚的茅草屋,80年代初也坍塌了。1986年,当地下土桥生产队的信众,于观音岩下边茅屋处兴建斋堂,1987年接着建起观音大殿,取名观音岩寺。观音岩寺,专供观世音一位菩萨,这在全县寺庙中是个特例。

观音岩寺背依天柱山发脉的大吴山(旧称),面前龙虎锁关,长春湖波光泛彩,寺周古木参天,环境幽静,交通便利,实为修行佳处。

附古碑镌刻文字

碑上横头右到左:悯巴住持碑

右上:大清道光二十六年岁次丙午季春月吉旦

碑中间:圆寂恩显太上三下依德心老和尚、附葬元孙上指下南普恩和尚合墓

左下:徒慧孙圣群元孙中宽元元孙□几远远孙慈立

45.洒珠庵现行记

早几年就闻听本镇路口村那高山处有洒珠庵。经邻居指点,在家门口就可看到,那西北山排,翻过路口村曾经的石头宕山岗就到了。

骑行10分钟就抵石头宕。一看山路路面被洪水剥蚀,车放石头宕步行。沿途高高的松树摭掩了一半路面,路边空心草开着十字白花;肥壮的高丽参有一人高;丹参开着牛奶嘴子花;一枝野李子坠着青果,忍不住采来一尝,满口青涩,令人吐之不彻。走过一里缓坡路,路就陡峭起来,高山流水欢声清脆,不知名小鸟啾啾飞跃,除此则听不见其它声音。

远观东西走向的朝阳山排,可走进山排半腰,一道山岗牵扯着另一道山岗,崇山漫岭不识本来面目。路呈之字盘旋而上,有半边路面被洪水洗出了石骨,空手行走还自可以,开车是万难了。

自石头宕走了4里许,上得平岗,眼前一亮。有七八位搞辅育的人,把梯地中间杂槎荆刺放火烧起来。这要不是满山青稞,又有通行大路隔开,放火烧山是极其危险的行为。

山凹处,一长腰形水面,水中蓝天白云朵朵,旁近岸边烧山的缕缕烟柱弯弯曲曲画在水边。不用问,这就是洒珠庵水库。

下得山冲,沿水库埂而行,山嘴处独立一间小殿,名叫千佛寺龙王庙,庙里龙王长着双角,案前久失香火。

路向竹林延伸,竹梢顶上显出庵房脊顶弯弯飞翅。走近一瞧,荒野一片,门槛近处草儿青青,正门、耳房挂着铁胎铜锁。不见洒珠庵三字痕迹,但听见庵堂循回播放敲击木鱼之声。

粗略估计,庵堂酷似皖西南“正八间”模样,右侧起居室木门上写有:知人知面不知心,门开时,常有生活用具失落。贫僧上山采药,有事拨打电话……

我拨通号码,显示浙江宁波,无人接听。绕过此屋,前面又有一溜三间破旧房子,门页用绳子穿捆,屋面有三处破洞,三合板做的隔断,破败不堪,蛛网灰尘蒙住菩萨一身。

有一位女人在庵前那一排五间平房前洗衣,问她情况一概不知。这五间平房或许就是以前洒珠庵茶厂房子。这位女人和山上辅育的人都是本市塔畈乡人。屋里居然还有五部摩托车,原来下山还有一条路。

站在屋前一找,下首还有一座土地庙,庙上边一排古塚是道光年间操氏祖先坟茔。除此而外无古迹可寻,更无碑文可考。

回小水库埂,我目之所及,再也找不到一棵茶树。仰面梯地,那高高的山岗就像隔壁杨泗村孙家大岗的模样。几山几凹梯地里皆是新栽的山核桃实生苗。翻山越岭,闻名乡里的洒珠庵令我大失所望。

回家翻看《潜山县志》,上载:洒珠庵在县北三十里大吴山,今废。又留玉庵即洒珠痷,在玉照乡,县东三十里长冲珠琳岩。

为什么叫洒珠庵,已无从考证。长冲即今长春,右下有长春人工湖,珠琳岩在哪里?问之无门。文载一是县北,一是县东,很显然,县北是笔误。庵左有水源,周边坡度较缓,虽不见水田,但旱地面积很大。瓦砾和半块的青砖,石头门框可证明,历史上此处不少于10户人烟。

回归途中,山脚有人告诉说,那庵堂兴建才十几年。庵中和尚粗通医药,常采挖中药替人治些小毛病,是外地人。寺庙这几年受疫情影响颇深,信众亦随之缓步。

2022年5月中旬再去寻红色故事,其庵门开放,庵内存功德碑及万佛寺奠基碑。碑上显示2010年由当地信众及四方香客捐资,在原址重建。庵之岗侧有住房悬“潜山泰松林业开发有限公司”标牌。庵之佛事远不及上世纪七十年代所兴建的洒珠庵茶场有名。林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发产业有茶叶、油茶、核桃、蚕桑四大主业,并建有养蚕大棚二处。

在洒珠庵这块土地上,华品三游击队的革命事迹己整理成篇,还有更待发掘的红色故事。

46.三国古战场“石亭”之时思寺前生今世

时思寺遗址位潜山市源潭镇斗塘村大塘村民组。G105线1335碑与之相去4公里。因时思寺与三国古战场“石亭”有密切关联,又因其遗存文物规制较高,人文历史厚重,是古皖文化又一发祥地。几经探访和查阅史料,尝试整理成篇,以资高明之士重新校点。因篇幅过长,另有姊妹篇《时思寿星思时思》。

一、史载时思寺文字摘录

康熙六十年《安庆府志》载:时思寺,在县东四十里。元初,在报龙河,有四顾墩,墩上有祈雨古台。

民国九年《潜山县志》载:时思寺,在玉照乡,县东四十里报龙河,有四顾墩,墩上有祷雨台。元大德创。

1989年《源潭区志》载:三妙乡境内有时思寺(元,大德建,时思村内,建国前废)。同期《潜山佛教史话》载:时思寺,元大德(1297~1307),县东40里报龙河,三妙时思。

二、时思寺寺名寓意,“石亭”记载

“时思”寓意:元大德年间,僧人在曹休兵败之地石亭建“时思寺”。取“时思过、时思错、时思傲”之意。以此警醒世人。因此,时思寺一名1307年以后才有。

“石亭”记载:“亭”,秦汉时期有十里一亭,十亭为乡,亭有长。汉高祖刘邦以亭长出身。“石亭”一名早于公元228年。“石亭”一名见《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孔明挥泪斩马谡,周鲂断发赚曹休。”之曹休遭伏击之地。《三国志》魏书九曹休传“……太和二年,帝为二道征吴,遣司马宣王从汉水下,休督诸军向浔阳。贼将伪降,休深入,战不利,退还宿石亭。军夜惊,士卒乱,弃甲兵辎重甚多。……”的记载。

三、时思寺创建传说

1.《古皖文化资料》潜山文史资料第七辑有文,标题为“石亭遗址今何在”,作者王向华记叙:“民国32年(1943年)以前,时思寺大佛殿前边土墩处有一“土地庙”,庙侧竖壁有一块约丈高的大石碑,碑文字迹不清,若认真观看还能认出“石亭记”等字样。此碑系后人为石亭而镌刻。元大德年间,僧人创建时思寺时由石亭畈庙搬移竖之。民国33年冬三妙乡公所迁入时思寺,时任副乡长黄国良敦促民夫筑围墙取土,无意间将碑块弄倒,随即裂断。民国34年冬断碑失踪。1980年经有关方面多方觅访,查明系当地人于解放前将断碑搬回家里做了猪圈底子,断碑字迹已无。”

2.本人于2021年8月8日、21日、22日三次觅访,得徐英智及妻汪秀琴热情引导,与当地村民交谈,当地人传言:“时思寺的砖瓦是曹操83万军队,一人一块砖一块瓦,从寺之东南铁凝山嘴搬来,一天一夜做起来的。”这个传说有“拉皇帝作大母舅”之嫌。曹操83万大军是赤壁之战。再者行军作战无暇此事,这只不过是后人找不到根由而一厢情愿的结果。但传说可证实,大德间创时思寺,原寺址或在铁凝山嘴。究竟是什么时候,什么人并主持把时思寺迁至今罗汉墩附近,暂无文字考证。

综上所述,时思寺东南铁凝山嘴曾经有庙,或为纪念石亭大战而建,元大德其庙的砖瓦及碑迁今时思寺遗址。按方位推测,今斗塘村大塘组大路旁有十几平米的名曰“时思寺“小建筑,正好位于解放前的时思寺下边的土地庙位置,也即老庙街之上。

四、铁凝山嘴的传说

一直以来,当地老百姓口授相传:铁凝山嘴(咀)乃三国曹休遭伏击的主战场。当年魏军被困,有一勇将,为救曹休而战死其地。时间仓促,就地浅埋。战后数年,魏军再来此地,挑选南北向一道长山岗的山咀处,重新用石条砌墙安葬当年战死的将军,并用很多生铁水浇铸墓地。自此而后,这个山咀就一直叫铁凝山嘴。

我与友人几次询访时思寺遗址和铁凝山嘴。当地人说铁凝山嘴周边,开山造田或打土方做屋,常见一些稀奇古怪的古代物件,也有铜盆碗碟类,散落很多石雕、砖雕文物。部分古董收藏于市博物馆。

五、时思寺僧人

时思寺创建僧人无查。

2019年原寺址傍边出土嘉庆八年《文昌会碑》一方残碑,碑左下角有僧人名:“一真”。

今人于原址附近建有十几平米砖瓦建筑,门额书“时思寺”,内供孙云波大师。据当地徐江海(84岁)回忆:孙云波于1948年圆寂,年龄约50岁。徐江海十二三岁打摆子无药可医,曾喝过其坐缸内“仙水”并随即痊愈。1966年10月,孙云波其坐缸内骨架再次被焚烧并丢弃。孙云波是附近人氏,幼小出家。传言,其母曾于寺中讨过仙丹,只不过母不认得儿,但儿还认得母。自此见面之后云波头痛如裂山,随之不进食物,一天只喝一碗清水,半月后自坐缸内圆寂。当地人备有栗炭为其火化并葬寺后。但孙云波法号上、下无人记得。

根据槎水镇皂河村大吴寺人讲述,又有张维成老先生造访大吴寺笔记:土改时(1953年),大吴寺僧人俗家名孙了成离开大吴寺,前往三妙时思寺。孙了成在时思寺住持时间无考,离开大吴寺时,孙了成近70岁,同样法号上、下无人记得。

当地人口口相传,时思寺最盛时有僧人99。原寺遗址后有土墩,当地人又称为“罗汉墩”,说此墩尽是和尚坟。

六、时思寺印象

元大德迄今700余年,历经元末、明末及咸丰等战乱,时思寺屡遭兵燹,且屡有兴建。考嘉庆八年(1803年)《文昌会碑》,当地九都徐、沙河徐众多会友留名,而僧人只有一人,名:一真。这说明当时寺中香火不甚旺气,全靠乡绅维持。这一史料同时佐证,200年前此地人烟稠密,地方民俗文昌会活动举办有多年,此地仍是高河铺经育儿至皖城的交通枢纽。

查《源潭区志》,今源潭镇斗塘居委会下辖原时思村大塘村民组,其近代区划变动情况如下:1939年4月三妙乡公所设在时思寺,所辖10个保:斗塘、张冲、三妙、时思、朱村、老岭、大庙、大兴、查冲、叶典。1944年7月,三妙、岭头两乡合并,改为三岭乡,乡公所设在糖坊岭,辖9个保(原三妙乡并为5个保,原岭头乡并为4个保)。同年10月又撤销三岭乡,恢复三妙乡建制。至1949年3月未曾变动。1949年10月1日,废保改村。1950年3月又置时思、三妙、叶典乡。1956年3月时思、三妙、叶典合而为三妙乡。其后原时思又称三妙人民公社,三妙乡。自1939年至1956年,这17年时间时思寺为乡级办公场所。

1962年徐际旵老师从事教育工作首站即时思寺小学。据他回忆,时思寺改为学校,教室呈四合院式建筑,有6位老师在此教书,学生一百人以上。

一次在徐英智指引下,于寺址隔岗一口水塘边,发现半截无字古碑,放在塘边几根大木桩上,唯见边框有线条。这或者是王向华所说的半截“石亭记”残碑。

一次与友人同行,发现罗汉墩山岗一水沟旁有一方汉白玉柱础。现今的“时思寺”前院有汉白玉香炉一对,《文昌会碑》一方,半截无字石板一块。而院外路边,汉白玉雕花柱础或露一半,或露一角。

又据当地人说,寺前称庙街,街上原有多家日杂百货店,同时有面坊、肉铺、挂面坊等行业。土改时寺中房屋分给当地人居住,这些住户于1972年至1984年又先后迁出。

1990年后,有人于寺址下边用土砖砌墙盖小瓦,占地面积十几平方,供有孙云波坐像。2018年失火,坐像及屋面化为灰烬。2019年有徐英智在原址募捐主建,改为红砖琉璃瓦,新供孙云波坐像。农历初一和十五汪秀琴开门迎客,周边信士前往敬香,其鞭炮声与之东面“朱大姑”处鞭炮声相闻。

七、文昌会碑

立议捐文昌帝君位下会友等,情因昔年我等结成胜会,所积银两公置郑□□贰斗,实载民亩五亩整,额租稻拾担零捌斗。第今会众聚散不□□将水围田一契,捐与时思寺僧收租,以为香灯作会之资,收亩□□田听僧收召,毋许典当。僧果禋祀不废田,永听僧管业,倘僧日后□□会友收租作会,僧不得以捐藉口,所有在庄屋宇,一切各项纸笔公□议单,张佩两收俱立,领约为据,恐后无凭,立此议捐,勒石永垂不朽。举立此议捐,永远存照。

嘉庆八年二月初四日

立议捐会友:徐席儒、徐观上、徐生迈、徐枫林、世斌世翰共、徐尧彩、徐生适、徐席聘、张佩峦、徐载华、陈思荣、徐万选、张佩雨、徐国栋、徐端仁、徐来太、张佩林、住持僧一真。

查民国九年《潜山县志》群祀有:文昌宫,在儒学东,每岁春秋仲月及二月初三日诞期致祭。会友徐尧彩县志有载。

47.时思寿星思时思

1.96岁的钓者

古者,姜太公80直钩垂渭水,钓得周文王。今者,建成翁96弯钩伸水塥,淡定思时思。

去年三访时思寻翁未遇,2022年5月21下午得暇再访时思,终于在一水塥处寻访到徐建成老先生。先生生于民国十六年,先生夫人生于民国十九年。现老夫妻在源潭镇斗塘村时思寺原籍共乐夕阳红。

潜山市或有一翁逾百岁,或有一老妇逾百岁。但夫妇两人举案齐眉逾90岁,不但潜山少有,可能全省也很稀少!

对于徐建成老先生的描述只用一句话:他,96岁,不戴眼镜穿蚯蚓,在水面布满断树枝,又两岸全是垂柳的4米宽的水塥看漂垂钓者。

也就5.4米老式鱼竿,漂线3米,伸竿下钩,咬钩收竿提线,提竿力道大则挂头上杨树,摆动大则挂水中树枝。中鱼时,老者不慌不忙,140分钟坐在爬马上未伸腰,更没大幅度起身移座姿。这足显钓者淡定!

2.上世纪四十年代时思寺掠影

老先生在家乡人口中另有称谓:徐世洪。一九三八年随父母“跑反”到过三河胡学堂。一九四一年在时思寺读小学,后就读安庆师范专科学校(今安庆师范),毕业后在潜山县银行工商股工作,继在县工商局担任会计,一九八一年退休,期间居住县城,近两年华叶归根在时思。

据老人回忆:幼时家里穷。一九四一年,三妙乡公所居时思寺前厅,中段两大厢房是教室,教室里学生满满的,足有100人。整个外围有夯筑土墙。学校正对面有个土地庙。原庙街依土地庙而名。

校长方平,教导主任黄坤,教师有严慎之、黄凤来、黄祥,还有一位女教师教音乐。当时小学是六年制。以上方平、黄坤、严慎之、黄凤来等皆成为潜山县直机关知名人士。也有划为右派,八十年代初平反。

徐建成老先生回忆,时思寺约于一九五七年至一九五八年拆毁。因他在这段时间没有回来过,究竟是什么原因拆毁,再难找寻根由了。据老寿星讲,与他同年生的还有一位名徐熙,现住梅城,也是本市知名人物。

3.姚楼屋传说

相传,原时思寺遗址处,原名姚楼屋。

三国时期有一姚姓财主,人称“姚百万”,于七月半把楼屋周边四冲二畈未熟的稻禾全部收割晾干,并上堆码放。这年秋天,曹操83万军马过境,正缺粮草之时,得姚财主雪里送炭之助。大军经过之时,姚财主又另外给军卒每人分发一顶斗笠,一件蓑衣。当行营接近皖城(潜山县城)之时,曹操猛醒:这姚财主为何能提前给我准备粮草,这斗笠和蓑衣还正好一人一副不多也不少。这人还得了!这个人难道有未卜先知之明?随即命身边小队,回马姚楼,竟然把姚财主杀害了。姚财主被害后,同族的姚姓逃亡他乡。随后附近的杨姓在此繁衍。后来此地以杨楼之名传世。

4.罗汉墩传说

相传,黄巢杀人八百万,命中有劫皆难逃。当杀到7999999人时,实在找不到要杀的人了,黄巢举剑砍向一棵杨树,把一棵杨树抵上一个数。可谁知,这棵空芯的杨树洞里竟然藏着一个人,被黄巢一剑砍死。“在劫难逃”也由此传流开来。

黄巢者,桃园三义剿灭有功。那个时候黄巢在周边掀起狂澜,经过之地,地皮被刮三尺。时思寺曾有金身十八尊者,住持深恐被黄巾军掳掠,花三昼夜,把十八尊金罗汉深埋地下,封了八卦。并在其上堆起三丈高的大土堆,移花接木,堆草其上。人未躲过劫难,十八尊金罗汉竟然逃过一劫。两千年来,人们深知八卦的利害,连盗墓贼都未敢动过土。

这个故事,诸君不要笑话。所谓传说或有一枝半叶故事,时空对不号是不要紧的。她是一处地方百姓的文化、精神的大汇总。三国曹休石亭被赚(公元228年),其时都没有时思寺,何况几十年前的黄巾军时期?!

5.风水宝地传说

相传,罗汉墩北岗山冲有一口大塘,塘中间有突起小丘,大塘满水之时,水面不见小丘。某个朝代有名师留下偈语:“不在东不在秋,两耳听到钟鼓响,只在锅中一点油。”可直到如今,也不曾有人谋到此风水宝地。唯见大塘后冲从古至今,坟包一座挨一座。

6.时思寺文物何其多

去年,发现《文昌会碑》,另有无字古残碑二方,下山石雕花花瓶一对,下山石雕花柱础六方。5月21日再去,沈龙武小哥平整老屋基又新发掘柱础数方和大门下槛类条石。据周边居民介绍,这没有深挖,这地下原时思寺古文物一定很多。

槎水油坊街徐氏高楼的柱础、龙潭万涧杨家老屋及杨氏宗祠的柱础、山谷流泉花圃处收集的柱础等等,拿时思寺现出土的下山石柱础与之作一比较,从选料、花饰、体量等角度考量,明显时思寺柱础是超量级。由此,可窥见时思寺的当年规模宏大。

当地人遗憾地说,再难找到有号召力的人,来主持恢复往日时思寺宏伟建筑。

我愿望:以后某个时段,因机缘巧合,此处再现几方带有文字的碑刻,以证“石亭记”烟云。

感言:与潜山传统文化研究会程侃生会长谈及去年采访的两位老人,一位去冬病逝,一位今春病逝。地方文化的发掘时不我待,责任重大。

48.结语

我自幼跟祖父放牛之时,常听祖父精彩地讲述神奇的故事,这其中就以大吴寺的传说居多。人生如白云苍狗,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当我欢喜上《简书》平台之时,双鬓霜白,放下犁把铁锄,忠于手机方寸小屏,点点画画间,已生根的大吴寺诸多传说慢慢地钻出指尖 ,令我热衷不已。

二零一七年十月二十五日我第一次上大吴寺,寺中有一僧二俗。我于寺后摄下徐布政父亲墓碑、大吴寺开山鼻祖真四与真五墓碑图片。而后添加僧人微信,这三位对于大吴寺的来历及传说一概不知。

后来我得知邻居朱鑫鑫外婆家在大吴寺,她详尽描述寻找莲花石线路,我于二零一八年六月三十日,携带干粮、水及镰刀二上大吴寺,这次有幸找到莲花石,并与收获茯苓的杨高潮老哥相遇,意欲寻找“登天梯”,皆因荒烟蔓草,林深莫辨而放弃。

去年那僧人曾于除夕夜转发寺内视频于我,并互相问候。我于五月得知大吴寺进山公路正筹资于今明年硬化,又知新镌一方《大吴寺》扁额,我意欲请僧人摄一片传于我,不想音讯全无。这次探访猜测,去年那位僧人可能于正月十五后离开本寺。又来一位名释唯法,俗家储氏,娘婆两家皆在槎水油坊街,她也才来一个多月,同样她连莲花石都不知晓。

返回途中,访了方艮南,知方小于一九四七年十一月三十日救新四军时间。于河边人家徐礼庆老人家攀谈一小时,知仙人掌脚印所在,此时才知徐礼堂仙逝多年,许多过往再也难以找齐。不到一年时间,写了十一篇相关大吴寺传说故事,由《潜山乡情网》转发。

随后两个多月来,二访汪怀成,二访张维成诗翁。特别感谢张维成,在他那借来《源潭区志》复印了一份,从中找到杨泗坊闹红军文字纪要。张老回顾,几十年前,写了很多相关大吴寺故事的草稿,因做屋被雨水淋化了,深为惋惜。这期间曾访杨双根,五次与朱兴友前辈促膝谈心交流,他能想起来的尽心告诉于我。

这几年内又多次与真一公后人杨氏宗亲理事会会长、杨家老屋代管者龙潭万涧杨积胜先生相叙,他端出两套宗谱供我查阅史料。随后又续写十几篇。由张少尉发布在源潭论坛公众号。

一路走来,感谢大吴寺的乡亲张平、徐松苗、杨国志以及“大吴寺乡亲交流群”全体成员关注、支持与鼓励!感谢老同学李会知及族中陈鹏等宗亲鼓励!得到张维成、童宏祥、江张松、陈风英等老师引导,不能忘记摄影师阿布等简友挚诚帮助!……

为搜寻大吴寺红色故事,我于孔夫子旧书网订购大量本地文史资料,这些材料里只简单记述共产党领导人民闹革命大致轮廓,我亦无法凭空去描述更多。

因关帝庙释惟中任大吴寺住持等亲密关系,关帝庙故事当纳于传说之内。又因杨泗坊与大吴寺历史关系,如登天梯附近林场取名叫大吴寺林场或春风坳林场,因之,和尚坟、杨泗坊闹红军亦纳入传说故事。

物以类聚。观音岩寺传说,时思寺故事,徐彬先生授权的佛子禅寺、双峰寺前老鹰石故事,王德高先生授权的庙庄、三庙、斗塘相关传说故事亦编于此书。

二零二二年五月二十八日,约杨国志、张平两位老哥又上大吴寺。经杨国志指点,寺之右边白虎嘴又名棕树林竹园内,发现和尚宝塔一座,张平说,在这上边及其它地方类似这样石头宝塔很多,皆因近几十年人口迁走,草木茂盛,找起来很难。

《大吴寺传说》是本人写作路上的新起点。言辞不妥之处诚望热爱家乡传统文化的众多师友批评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