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大词人辛弃疾曾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讲述一位将军的平生夙愿,词中有云:“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见,一位将军想要成名,其先决条件是一定要为国家上疆场,并且还要打几场大胜仗,建立丰功伟绩。历史上许多的名将,成名都是走的这条道。

不过也有一些“名将”,居然是靠着吃“败仗”在历史上留名的,比如古代的夏侯惇、赵括、金兀术等人。

他们有的只会逞匹夫之勇,有的只会“纸上谈兵”,有的在演义里被打得落花流水。但是除了不太会打仗,他们也有忠诚耿直、人性化的一面,因此对于这些人,后世的评价褒贬不一。

第一次反围剿结果(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1)

但是下面我们将要提到的这一位,是公认的不会打仗,并且还是一个坏得头顶生疮,脚底流脓的人。

可是谁又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人品奇差的废材,居然也可以靠着吃败仗,在历史上留下名字,这个人就是国民党著名的败军之将——张辉瓒。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张辉瓒在国民党对红军的第一次“围剿”中担任前敌总指挥。他率十万大军围攻红一方面军四万人,结果反而中了埋伏,同9000人一起被俘虏。

这就是张辉瓒一生中“最高光的时刻”了,他最嚣张的时候,曾经让手下在东固县大街上贴满标语,结果一朝被俘,马上装孙子。

毛主席和朱总司令曾经明确表态不杀他,中共中央也下达了“不杀令”,可是他作孽太深,民愤太大,所以最后依然上了断头台。

张辉瓒的被杀,引发了蒋介石对红军的疯狂报复,于是又有了第二次“围剿”。在这两次围剿之间,毛主席写了一首《渔家傲》,特别提到了这个败军之将的名字。

第一次反围剿结果(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2)

从此,张辉瓒的名字就在历史上臭名远扬。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主席的《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原文。最后,我们再来简单地聊一下张辉瓒其人。

一、《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赏析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白话翻译:

漫山遍野的枫树被寒霜染成火红的颜色,红军神勇如天兵天将,怒气冲天。烟雾弥漫在龙冈山上,周围一千座山峰都变得灰暗。红军战士齐声高喊,前面活捉了贼首张辉瓒。

国民党调集二十万人马重新进入江西界,烟尘滚滚而来,席卷半边天。呼唤起工农群众千百万,大家一力同心干,要像共工怒触不周山,让革命的红旗在空中乱舞,在万山脚下插遍。

第一次反围剿结果(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3)

毛主席这首《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以叙事为主,用笔墨真实再现了第一次反“围剿”成功后工农红军高昂的士气——“天兵怒气冲霄汉”。

同时,这首词已经预示了第二次反“围剿”胜利的必然性。词中引用共同的神话典故,于豪迈中见典雅,因此传颂度很高。

共工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位地方诸侯,他的事迹散见于《淮南子》、《国语》,以及《史记》等书当中,不同的书里对他的介绍稍有出入。

综合各个版本关于共工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地方领袖,他所处的时代可能是颛顼统治的末期。

共工在自己的族群内,凭借智谋与刑罚得到了威望。他不认同当时天下的“王道”,主张行“霸道”。于是趁着国家衰颓的时候,率先发动战争,坐着木船进攻赤帝祝融,结果被后者打败。

第一次反围剿结果(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4)

共工不甘心失败,于是发怒,然后用头去撞击“不周山”,结果把山撞了一个大缺口,然后天柱折,地维缺。

那么,共工的结局到底怎么样呢?《国语》的作者认为他最后失败了,但是《史记》和《淮南子》并没有提到这一点。

东汉的贾逵是皇帝的顾问,他曾给《国语》作注,说共工后来取得了胜利,“与高辛氏争而王也”,毛主席采用了贾逵的看法。

看上去,共工比较像是一位上古时期的起义领袖。所以在词的最尾,毛主席把江西的革命群众和红军,比作怒触不周山的共工。

二、臭名远扬的张辉瓒

下面,我们再来简单说一下这个臭名远扬的张辉瓒。他本是毛主席的湖南同乡,过去在长沙的时候还见过毛主席。

第一次反围剿结果(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5)

张辉瓒早年在日本士官学校读书,1911年毕业后回国加入了湘军,曾经参加过护法战争和北伐,随后一路高升。

1928年,张辉瓒担任国民革命军第2军18师副师长,兼南昌卫戍司令,中将军衔。张辉瓒能当上第一次“围剿”的“前敌总指挥”,据说是因为他是当时江西省省长鲁涤平的亲信。

按理说能当上中将,怎么也不至于太菜,但是张辉瓒还真的非常菜。1930年10月,张辉瓒围剿担任“前敌总指挥”,同年12月30号,他就中了毛主席的埋伏被活捉。

一开始被抓到的时候,张辉瓒还在妄想自己另两个师的援兵马上会赶上,态度非常嚣张,结果希望落空,又反过来拼命夸我党对待俘虏的政策好。

第一次反围剿结果(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6)

但是张辉瓒在担任南昌卫戍司令时,杀了很多共产党员,被俘虏前又故意纵容手下士兵烧杀抢掠,害死很多无辜百姓。1931年元月28日,张辉瓒在东固县被愤怒的群众就地正法。

结语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张辉瓒绝对算不上什么大人物,如果不是因为毛主席写下了这首词,像他这种级别的败将,绝不会像现在这么“出名”。

毛主席之所以会在词中提到张辉瓒的名字,完全是因为他做恶太多,激起的民愤太大,结果在中共中央“不杀令”还未到达之前,他就被东固人民处决了。

张辉瓒的死,为蒋介石的第二次“围剿”埋下了伏笔。第一次反“围剿”时,红军以4万对敌10万人马。到了第二次反“围剿”时,蒋介石为了复仇调集了二十万人马,红军的兵力并未增加。

对面来势汹汹,卷起半天黄云的敌军,红军应该怎么办呢?毛主席说:千百万江西的革命群众们,这时我们应该像当年共工对抗颛顼一样,以天兵之神勇,用冲天的怒气去碾压敌军!

第一次反围剿结果(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7)

我们要用我们的头颅去撞击不周之山,让星辰改变方位,让江河倒流;我们要让我们的红旗在山脚下飞舞,让敌人眼花缭乱。

那么,共工最后的结局是怎么样的呢?1963年12月,毛主席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诗词集里写道:“他死了没有呢?没有说。看来是没有死,共工是确实胜利了!”

历史的结局也正是如此,所以到底是什么,让红军能够多次以少胜多,反败为胜呢?是人民领袖的无上智慧,同时也是千百万革命群众如同共工怒触不周山一般的神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