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时健说:“经历过的东西,对你都是有用的。”

经历,每一个人都有,每一天都在经历,所不同的是人们对待经历的看法。

马云曾说过:人一辈子不会因为你做过什么而后悔,很多时候,人老了会因为没有做过什么而后悔。

是啊,曾经的经历,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我们总能够在其中获得些什么。

褚时健对人生的忠告(读完褚时健人生很苦)(1)

褚老这一生的经历可谓是跌宕起伏,他是中国最具争议的财经人物之一。

他少年丧父,一肩打起家庭重担;

他青年时被下放到农场改造;

他40多岁时, 让曼蛙糖厂扭亏为盈,最终成为一代“糖王”;

他是百亿品牌“红塔山”的缔造者,曾为中国烟草创造了千亿利润,成为了一代“烟王”;

他经历了丧女之痛;

他在事业辉煌时,银铛入狱;

他在74岁高龄时再度创业,成为一代“橙王”。

褚时健对人生的忠告(读完褚时健人生很苦)(2)

△1.活着,就得认真做事,认真就要下功夫做好。

褚时健做每一件事,都会特别认真,他觉得很多事情,不认真去做,那该办好的事都会办不好,如果做事毛毛糙造糙的,不求甚解,即使损失了若干次,也还是在原地打转。

大圣人王阴明也说:“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

刚到曼蛙糖厂担任副厂长时,厂里亏损得一塌糊涂,褚时健用了一年时间,就让厂里扭亏为盈。

他先摸清了厂里的状况,然后才下手做事,别人想1遍的东西,他会想5遍、想8遍。

厂里的灶和燃料需要改造,他每天都冒着酷热泡在灶火边考察生产线,最终让他发现了提高红糖质量的方法,也找到了替代木柴的燃料。

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他做到了,这与他平时认真地对待工作是分不开的。

褚时健对人生的忠告(读完褚时健人生很苦)(3)

△2.遇到挫折的时候,不要消极对待,要积极对待,一定要心宽,做到心宽不容易的

1959年,褚时健被打成“右派”下放到红光农场,是当时云南条件最艰苦的劳改农场之一。

刚到农场时他就得了疟疾,差点没命,幸好农场里有一个医生刚好有治这种病的药,救了他一命。

他的妻女在不久后也到了农场跟他一起生活。

在农场的生活很艰苦,环境很恶劣,派到农场的食物也越来越少,吃树皮、草根、树叶的情景到处可见。

看到妻女骨瘦如柴的样子,他倒腾起了钓鱼,还真被他钩到了,从此以后,他前一天晚上去下钩,第二天天还没亮的时候就去把鱼取回来,一家人总算填饱了肚子。

他总是能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后来,褚时健70岁时,他从一代“烟王”的神坛跌落,进了监狱。

因为贪污罪,他被判处了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在此之前,他的女儿在狱出自缢身亡。

这个打击简直像被打入了地狱。

宣判那天,他的思想负担很沉重,不过两三天之后他就冷静下来了,他坦然的接受了这一切。

在狱中他表现良好,无期徒刑减为了有期徒刑17年。

之后因为严重糖尿病,保外就医,期间又立大功获得减刑,最后被假释。

74岁时,他开始了最后一次创业,承包山地种橙子,也就是“褚橙”,又一次创造了商业神话。

他说:“人在任何时候精神都不能垮,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有所作为这是对自己负责任。人不光要承受苦难,还要有战胜苦难的能力。”

褚时健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在这条路上他经历了很多,也获得了很多。

马云说过: 创业者要的是一种经历,创业路上任何的失败或是取得的成功,都是创业者获得的最大的财富。

褚时健对人生的忠告(读完褚时健人生很苦)(4)

△3.学习多、了解多,实践多,心里就有足够的底气。

一个人,只要处于不满足的状态,就需要学习,你满足了或者消沉了,就不会去学习了。

褚时健在种橙时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每一次他都能想办法解决。

他一直在不断的学习。

修水利、解决水源问题是农场的重点,在这一块上,他花了很多的心思和财力。

为了解决干旱时缺水的问题,他创立了“微喷灌溉”的方式。每排橙子树下 捉缠绕着黑色的塑胶水管,头管的管体上喷着细细的水流。

在工作中,他总是通过不断地学习最终做到最好。

褚时健对人生的忠告(读完褚时健人生很苦)(5)

△4.注重利益的分配

褚时健曾说过:我做事的时候,不怕自己长吃亏,怕别人吃亏,这是我的优点。

不管是在曼蛙糖厂,还是在玉溪烟厂,或者在褚橙农场,褚时健都特别注重员工的利益。

他认为只有员工的利益得到保障和提高才能更好地投入工作。

刚到玉溪烟厂的时候,他发现员工的工资特别低,住房也特别紧张,有的一家三代人挤在一间不是18平方米的房子里。

他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

在玉溪烟厂后续的发展中,他非常重视员工的收入和工作环境。

在他任职期间,他下仅解决了涨薪问题,还实行了按量计算工资的方法。

通过员工内部的竞争,不仅提高了产量,连质量都有很大的提升。

在其他厂或者农场工作的时候,他也很注重员工的利益,给的都是最合适的待遇。

褚老的成功当然不只是因为这些,他特有的天赋和独道的眼光也是很重要的。

我们要学习的是他对待问题的这种精神。

不要求我们也能做多大的企业,至少在我们做一件事的时候可以做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