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寇员外是个怎样的人(西游记中看似佛缘深厚的寇员外一家)(1)

《西游记》中的寇员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一般回答:

寇员外是一个具有慈悲心的佛缘深厚之人,因为他广斋天下僧人,并且不求回报,耗费金银无数,从来不曾计较。

持这种观点的人,对《西游记》的解读一般都比较片面,或者说只是看个热闹,没有留意思考过那些情节背后的寓意。因为电视剧中拍的和原著中写的,都是一些最基本的故事,如果只看表面,必然会造成人云亦云的现象,难以形成自己独立思考的结论。

犀利性回答:

他是一个既倒霉而又幸运的人,倒霉的是曾经被人一脚踢死,幸运的是遇见了孙悟空这样的高人,使其能够起死回生。

这种说法虽然掺杂了一些独立性的思考,但是从根本上而言依旧深度不足。毕竟这都是书中明摆着的情节,一眼就能看透,说了和没说其实没什么两样。

毕竟判断一个人并不能只看他的经历,更要看他为人处世的态度和行为,这是体现人格和人品的重要因素。只有涉及到了这些层面,才能得出有深度的答案。

西游记中寇员外是个怎样的人(西游记中看似佛缘深厚的寇员外一家)(2)

深度答案:

寇洪其实是一个虚伪的人,他的善举只不过是一种表面上的善良,甚至可以说他的整个家庭都是这样。

这样的观点或许显得有些哗众取宠,有故意颠覆常人认知的嫌疑。但事实上绝非如此,这个答案并不是随手捏来信口雌黄,而是有着非常严谨的事实依据,可以通过原著中给出的许多线索,进行推理和论证。

并且还可以由此得出一个非常真实的结论——《西游记》中看似佛缘深厚的寇员外一家,其实根本名不副实。

寇洪斋僧之谜

在《西游记》当中,寇员外曾经许下过一个在常人看来非常奇葩的约定,那就是免费请和尚吃饭,而且要请够1万个。也正因如此,才使许多人看过一遍《西游记》之后,就深深的记住了这个角色。毕竟像他这种莫名其妙的老好人,整部书中也仅此一位。

但是这位寇员外为什么要许下如此宏愿,书中却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说法。在《西游记》原著当中只是通过一位做豆腐的老者之口,大致讲述过寇洪一生的经历。

当时孙悟空变做个蜢虫儿,正好听到了这位老者与自家老婆子的谈话。从而了解到寇洪的父亲名叫寇铭,早已在40多年前亡故,当时寇员外不过20来岁,家中虽不贫穷,但也算不上十分富有。不过在此之后寇员外娶了一名张氏女子,小名唤作穿针儿,两人成亲后日子反倒过得顺风顺水,20年间挣足了10万家私。

西游记中寇员外是个怎样的人(西游记中看似佛缘深厚的寇员外一家)(3)

不过令人奇怪的是,寇员外在40岁那一年突然做出了一个决定,面向外界广斋天下僧人,来者不拒。从40岁一直到66岁,24年的时间总共斋足了1万个和尚,唐僧师徒正是最后四个名额。

可是直到故事结尾,也没有任何人能够说明白,寇员外究竟为什么要斋僧?他这个大善人做的可以说是莫名其妙,平白无故请全天下的和尚吃饭,而且还不惜耗费大量钱财,用最高的礼数侍奉对方,这么做简直就是视金钱如粪土的表现。

但是通过书中的另外一段情节来看,他俨然并不是完全将金钱视为身外之物的人。因为当强盗闯入家中抢劫的时候,他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也要阻拦对方,为的只是留下些许钱财,但结果却被贼人一脚踢死。

由此可见寇洪并非挥金如土之辈,或者说他对于金钱的重视程度,已经超过了自己的生命。可是既然他如此爱财,又怎会心甘情愿耗费大量钱财去斋僧,这样的做法实在有些说不通。

然而俗话说无利不起早,寇员外既然是一个善于经营之辈,他所做的这些事情也必然是有利可图。实际上的利益也好,精神上的利益也罢,至少不会平白无故的付出。

寇员外一家斋僧的目的

人们常说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西游记》中亦是如此。寇洪为唐僧师徒准备的大餐,虽然没有收取任何费用,但是却并不意味着对方没有任何图谋。

西游记中寇员外是个怎样的人(西游记中看似佛缘深厚的寇员外一家)(4)

譬如书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当时师徒四人在寇府已住半月有余,因为急于取经于是向对方辞行。不过就在这时候,寇洪的妻子张氏却在一旁说道:

“这半月算我员外的功德,老身也有些针线钱儿,也愿斋老师父半月。”

此后他的两个儿子也上前一边苦苦劝留,一边非常诚恳的说,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家父家母各欲献芹者,正是各求得些因果。现如今他们自己也愿意侍奉唐僧师徒,以便求些功德,好保证自己今后富贵安康。

如此一来事情的真相也就被揭开了,这家人之所以会不惜耗费钱财,广斋天下僧人,最终的目的其实是为了自己的功德。不过西游世界中的“功德”,事实上是一种很玄的东西,没有明确的分配制度,也没有具体的衡量单位,如同因果循环一样虚幻而又飘渺。但就是这样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在《西游记》的世界里却能够普遍受到认可。

比如观音菩萨曾对孙悟空说过,沿路斩妖除魔就是他积累功德的方式。还有如来佛祖也说过,唐僧西天取经,本身就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而且书中的寇洪一家对此也是深信不疑,认为自己只要款待僧人,就能够换取相应的功德。也就是说他们的善举,实际上是一种有目的的投资行为,颇有破财免灾的意思,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达到趋吉避凶的效果。

西游记中寇员外是个怎样的人(西游记中看似佛缘深厚的寇员外一家)(5)

这些人只是在打着善良的名义,进行着自己心目中的等价交换。此举和信仰没有实质性的关系,完全是一种变相的商业化模式,这是他们与唐僧师徒的最大区别。唐僧西天取经是建立在坚实信仰的基础之上,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和得失。但是寇洪一家的所作所为,明显是在为自己做打算,甚至在某些程度上凸显出了极其自私的一面。

就像当时唐僧不愿在此耽误过久,一心想着及早上路,但对方却为了自己功德圆满一再劝他多住些时日。然而与取经大业相比,他们这点微不足道的功德又算得了什么,此时于情于理都不该强人所难。还有在师徒四人执意要走的时候,他的夫人和两位儿子居然暗生恼恨,说唐僧不识抬举,这样的素质实在是令人不敢恭维。

所以说在寇员外一家的心里,并没有将斋僧行善当成一种信仰,反而将之当成了保证家族长治久安的手段。为了使自己的善举表现得更加明显,他还特地为师徒四人安排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送行仪式。只是他没有想到,这场仪式居然会演变成一场飞来横祸。

虚伪的善举终究惹祸上身

据《西游记》原著中的记载,寇员外在唐僧师徒临行之际,召集了所有亲朋好友,以及城中各种司仪人员,众人跟随着唐僧师徒,从寇府一直送至十里长亭之外。对于当时的情形,书中特地进行了一番细致的描述:

“只闻得鼓乐喧天,旗幡蔽日,人烟凑集,车马骈填,都来看寇员外迎送唐僧。这一场富贵,真赛过珠围翠绕,诚不亚锦帐藏春!”

只是这种大张旗鼓的荣华富贵,对于唐僧师徒而言,根本难以起到任何实际性的作用。行走在万人拥簇的繁华街道,与行走在荒无人烟的崇山峻岭,其实并无区别。他们的目的只是赶路,是为了早日到达灵山 ,完全不在乎送别的场景是否足够壮观。

西游记中寇员外是个怎样的人(西游记中看似佛缘深厚的寇员外一家)(6)

大张旗鼓举行仪式

这些安排都是寇员外一手操办,是他为了彰显自己“虔诚”的态度,而刻意制造出来的声势,为此还特地留唐僧多住了三日。两者相较之下,真与假的区别已经非常明显。唐僧一心向佛,想要求取真经普度众生是真正的善,但寇洪安排的一切,其实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做给别人看的表面工程,带有很大的虚伪色彩。

而且也正是由于这场声势浩大的送别仪式,使得一群亡命之徒对他家中的荣华富贵起了歹心。这些强盗在当天夜里趁着大雨悄悄潜入寇府,一路烧杀抢掠,卷走金银无数。寇员外不忍心看着家业就此毁于一旦,于是拼死上前阻拦,最终死于非命。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有云:“祸福无门,唯人所召。”再看《西游记》中的寇洪又何尝不是如此?若不是他尽情彰显自家富贵,这场天灾人祸也不会降临到他的身上。

本是高高兴兴的功德圆满之日,却变成了凄凄惨惨的家破人亡之时,这一切都怪不得别人。自己许下的心愿圆满变好,又何必非要在世人的面前彰显功德,孙悟空等人一路披荆斩棘降妖除魔,比他的功德不知大了多少,然而对方又何曾这等炫耀过。

更可气的是在寇员外被强盗踢死之后,他的妻子张氏,竟然把罪名嫁祸给了唐僧师徒。因为他觉得自己家中之所以会遭受如此横祸,皆为师徒四人所害。这种自身出来问题,还非要把别人拉下水的思维模式,已经完全暴露了她的个人素质和人格底线。

唐僧师徒在他们家里只不过是借宿而已,是双方的自愿行为,根本没有义务配合这些人摆排场做仪式。而后来配合他们,也只不过是给一些人情和面子罢了,毕竟人家叨扰一番,给个面子也在情理之中。

但张氏却不该因此对唐僧师徒怀恨在心,更不该把杀人抢劫的罪名扣在对方头上。似这般自私不讲理的行为,莫说是信佛行善之人,就连普通百姓也未必做得出来。可是寇洪的妻子不但肆意栽赃,而且还鼓动两个儿子去官府告状,让官兵出手拿下了唐僧师徒。

正所谓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谁曾想看是积极行善的寇员外一家,也会做出这种颠倒是非诬陷好人的事情。这场风波发展到最后,虽然在孙悟空的神通之下得以安然平息,寇洪也得以死而复生,但是他们一家人的真实面目,却已经被彻彻底底的揭露了出来。

西游记中寇员外是个怎样的人(西游记中看似佛缘深厚的寇员外一家)(7)

广斋万僧的宏愿不过是一种虚伪的善举,看似佛缘深厚的一家人,事实上根本名不副实。他们心中没有虔诚的信仰,没有真实的善意,所做的一切都是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最终的目的也始终都围绕着个人的得失。甚至还会把自己的愤怒转嫁到他人身上,若不是孙悟空足够神通广大,恐怕人间又将多一场冤案。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在此之前寇员外一家的美名已经传遍了当地,就连大街上闲谈的老叟,都知道本地有位斋僧的善者。可是这件事情发生以后,世人又会对他们产生怎样的看法?

在这个世界上自欺欺人者,即使能够暂时被称赞,但终究难以长久。没有发自内心的真实信念作为支撑,那些所作所为不过是华丽的表面文章,根本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稍经考验便会露出真实面目。

纵使《西游记》中的寇员外一家已经斋足万僧,可到头来终究还是愧对了从前的盛名。

一个人生于天地之间,其实大可不必故作姿态向别人证明自己的善良。因为真心实意的付出,足以胜过世间所有故作姿态的善举,即使是一粥一饭,也要强过金银万两。

他耗费如此之大的人力财力,去请僧侣做法事,敲锣打鼓庆祝功德圆满,呼朋唤友欢送唐僧师徒。可是这样做又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什么,与其这般破费,倒不如把这些财物用在真正有需要的地方。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只要心中常存善意,又何必为将来感到忧虑。善良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美好意愿,而不是某种意义上的等价交换。真正的善,并不在名与利的范畴之内。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