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亲子教育心理”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会表示,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在修订前征求了近两万名未成年人的意见,绝大多数未成年人都表示要减负。所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了监护人的职责要包括保障未成年人的休息、娱乐以及体育运动时间。#保障孩子休息娱乐时间#

修订方向是针对社会普遍存在的“鸡娃”现象的。就像美国虎妈,中国家长出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期待,同样会不断地给孩子报兴趣班,补习班,限制孩子自由活动,自由玩乐的时间。

未成年人保护法还有吗(未成年人保护法这样改)(1)

2021年4月热播的《小舍得》就把家长这种焦虑情绪刻画得淋漓尽致。就算家长本身对小孩子的成绩不那么看重,但是因为周围的家长都是这样给孩子报补习班、兴趣班,生怕自己孩子如果不报,就落后了。

中产阶级家庭的家长都体会到竞争的激烈,体会到一个好的教育背景对于日后的职业发展是多么有帮助。所以都希望孩子能够考个好学校,考个名校,将来能过得好些,轻松些。但是,家长用心良苦,不知道孩子能不能体会得到

未成年人保护法还有吗(未成年人保护法这样改)(2)

如何能让孩子理解父母,怎样的孩子会理解父母?这样的孩子首先是人格独立的,能独立思考问题,能够发自内心地感受父母言行背后的目的。要培养这样的孩子,关键要做到两点:就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调整父母的控制和保护孩子的边界。

孩子从胎儿开始就需要大人的注意和照顾,所以父母,特别是母亲跟孩子有着天然共生的感受。以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方式相处着。但是当孩子慢慢长大了,从1~3岁的肛欲期,3~6岁的俄狄浦斯期开始就有自己独立的想法,自我意识开始形成。

自我意识的形成就是独立的开始,但是由于父母已经习惯去管教孩子,照顾孩子,或者为了防止不良后果的出现,就会提前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干预,往往是孩子失去了锻炼独立能力的机会。

未成年人保护法还有吗(未成年人保护法这样改)(3)

孩子长期被控制,习惯了听从一个声音。如果这个声音一旦失去了,孩子就会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因为曾经的目标和方向都不是自己定的,会非常迷茫。

家长要把一部分的主动权交还给孩子。孩子要做一件事情,那么就问他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怎样去完成?比如说,初中孩子已经有一定的独立能力了,家长可以和孩子共同制定一个学习目标,比如说要考到班上前十名。

定好目标之后,让孩子自己去制定一个学习计划,包括如何安排每天的学习、娱乐和休息时间。这样既尊重了孩子想法,又能锻炼孩子的自我规划和组织能力。

未成年人保护法还有吗(未成年人保护法这样改)(4)

如果家长已经把制定和执行学习计划的主动权交给孩子,那么这些就会成孩子对这件事的心理边界,是自己控制的事情。

孩子在执行学习计划的过程中,如果家长进行过度的干预,就是对孩子边界感的破坏。比如说,孩子在认真地做作业的时候,家长说“你这样的坐姿不对!要挺直腰。”孩子认真做作业的思维就被打断了,孩子无法以连续的状态去完成一件事情,边界感被打破了。

未成年人保护法还有吗(未成年人保护法这样改)(5)

边界感经常被打破,会造成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紧张。而且不断被打破边界感会引起的呼吸急促,血液循环加快这种身体持续对外界环境的高度敏感反应,时间久了,容易引起呼吸性疾病和过敏疾病。

因此,如何去分配未成年人的休息、娱乐以及体育运动时间,关键要看孩子是怎样想的。在大目标不变的前提下,把主动权更多地交给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

得到尊重和理解的孩子,更容易尊重和理解父母。

育儿路上,你我同行。


本文由亲子教育心理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