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说这句话的原文是:

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馀。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公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这句话说于曹操南下与吴军对峙期间,当时曹操已经经历赤壁之败,年纪也不小了,看着眼前的吴军在孙权的带领下之强大,比打刘表困难多了,自知统一无望,再回想一下和孙坚的交情,不禁感慨孙坚生了个好儿子,同时也给自己班师回朝一个台阶。

本来这句话就是曹操一时之感慨之言,还不如他那句:“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更为来得出名和令人印象深刻。

但是,几百年后,又来一位大咖辛弃疾写出了千古名篇《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首词本是辛弃疾有感于时事而作,当时南宋朝廷甘于偏安一隅,辛弃疾通过赞叹孙权来抒发内心的愤懑,进而讽刺南宋偏安当局,但辛大侠这一直接引用,无形中把这句话和孙权的历史地位瞬间拔高了不少,让后人想忽视都难了。

如何理解曹操说的生子当如孙仲谋(生子当如孙仲谋)(1)

当然,魏武帝曹操生性高傲,能得到他的肯定实为不易,这也正说明了孙权确有过人之处:

一.孙权是一位善于用人的君主,并且在纳谏方面做得更好。

纵观三国时代,东吴胜多败少,这与孙权能用众力群智的优点是分不开的。在创业时期,孙权很少有独断之举,遇军国大事必与属下相商,并且善于识别和采纳好的建议。如赤壁之战初期,唯周瑜、鲁肃主战,其余文臣多劝权迎之,但孙权还是决定联刘拒曹,最终取得了胜利。

孙权手下有四员大将,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对于建立和巩固东吴政权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他们在开始建功立业的时候,年纪都不大。周瑜做建威中郎将,不过二十四岁;鲁肃参加孙权的幕僚工作,也只有三十上下;吕蒙在赤壁之战时,是三十一岁;陆逊初在孙权幕下任职,年纪更小,不过二十一岁。

如何理解曹操说的生子当如孙仲谋(生子当如孙仲谋)(2)

知人固难,知人而能用则更难。当曹操的八十万大军,挟着优势,乘着锐气,汹汹而来的时候,东吴内部胆小怕事的,图保家室的,另谋投靠的,都主张投降。假如孙权不是抱着“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就难免左右动摇,就不会毅然提拔周瑜为都督,从而取得赤壁之战胜利的。

任用陆逊也是一个例子。当吕蒙袭取荆州之后,不久便患了重病,回到建业。孙权问他:“谁人可以接你的职务?”吕蒙当即推举陆逊,说他:“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可以大任。”陆逊后来能够击败刘备大军,功业显赫,既同吕蒙的举荐有关,更与孙权能够虚心接纳,对接任者放手任用的优良品质有关。

可见,孙权不仅能够和属下坦率地交换意见,而且还勇于改正自己原来不妥当的意图,这样的领导艺术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值得借鉴的。

如何理解曹操说的生子当如孙仲谋(生子当如孙仲谋)(3)

二. 孙权善于审时度势,肯忍辱负重,在不同时期对蜀、魏分别采取不同的策略,都收到了良好效果。

例如赤壁之战过后,魏军不断在北方施加压力,这时权用鲁肃计把江陵借给刘备,以使之壮大,这样做至少可以打乱曹魏的整体战略部署,事实证明,曹操很怕这一招:

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三国志·鲁肃传》)

后来刘备定益州,西方又出现了一个强有力的霸主,而且占据荆州不还,可以说东吴此时被扼住了咽喉,争夺荆州已成为必然。

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孙权表现出了惊人的耐心:建安二十年(215),命吕蒙争三郡,同年与刘备讲和,平分荆州;建安二十二年(217),鲁肃去世,以吕蒙镇守陆口拒关羽;建安二十四年(219),通好曹魏,袭取荆州,擒杀关羽。此后,孙权一直屈身事魏,从而避免了两线作战,确保了夷陵之战的胜利。

直至曹丕为了控制东吴,要求孙权送儿子孙登到魏国做人质时,孙权才最终断绝了与曹魏的关系,重新建立了吴蜀联盟。通过审视这一系列战略举措,我们可以看出孙权这个人不仅能屈能伸,而且把攻守时机拿捏得恰倒好处,这正是头脑冷静、思路清晰的表现。所以陈寿才将其比做勾践,是非常恰当的。

如何理解曹操说的生子当如孙仲谋(生子当如孙仲谋)(4)

三. 既然孙权如此出色,为什么他的名气远远小于曹刘呢?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从孙权自身角度来考虑,是因为他少一股帝王之气,说白了就是缺乏进取精神,这样就导致其人格魅力大打折扣。凭这一点我们完全可以给出定论:如果说曹操、刘备是乱世枭雄,那么孙权只是一位常胜军阀罢了。

想想看,东吴取得的重大胜利大都是在防御战中,如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虽然孙权也曾积极地开疆拓土,但其战略眼光仅限于全据长江,根本上还是为了更好地守。到了孙权统治后期,三分局面趋于稳定,外部压力进一步减轻,孙权也就逐渐失去了锐意进取之心,这从他对诸葛亮北伐的观望态度上便可以得到证明。

其实最早看穿孙权这一性格弱点的是他的兄长孙策:

谓曰:“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三国志·孙讨逆传》)

一个“”字,简直是未卜先知,真是知弟莫若兄啊,呵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