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宝珍刘少奇原配 何宝珍刘少奇原配(1)

何宝珍

宝珍,女,湖南道县人。湖南衡州第三女子师范学校学生。1922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后转入党。因反对学校当局而被开除学籍,1923年到安源路矿工会所办之工人子弟学校读书,是年,与我结婚。

和我一道参加过长沙、上海、广州、武汉、天津、满洲等地党的工会和妇女群众的许多工作。生二子一女。

于1933年在上海被国民党宪兵逮捕入狱,被判刑十五年,由南京第一监狱执行。因她与狱外党的组织发生关系被发现,第二年判决在南京枪毙。”

这一则何宝珍小传,是刘少奇在延安的时候,亲手为亡妻所写的。

何宝珍,作为刘少奇的原配夫人,一直是刘少奇心中的一个痛,每每提起,都会引发刘少奇长久的沉默。

对于何宝珍的思念,持续了刘少奇整个人生。

何宝珍,1902年出生于湖南省道县。

道县自古就是人杰地灵之地,历史上文化名人辈出,这里面最有名的莫过于“濂溪先生”周敦颐,一首《爱莲说》,名留青史。

何宝珍的家中十分的贫困,家中子女众多,使得何家的生活十分的拮据。

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生活,何宝珍只能被被送到了地主蒋松甫的家中给他的侄子做童养媳,稍大一点蒋松甫看到何宝珍聪明伶俐,便让她去伺候自己的女儿,陪女儿到私塾去读书。

何宝珍十分的好学,每当蒋家小姐读书的时候,何宝珍就倚在教室门边偷偷地跟着听课,而且学习成绩远远的超过自己家的小姐。

这事被老师发现以后,十分的惊喜,破例让她作为正式生一起上课,并且免收一切学杂费。

而何宝珍也没有辜负老师的期待,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衡阳第三女子师范。

来到衡阳第三女子师范之后,何宝珍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里她认识到自己的命运应该由自己来决定,而不应该听天由命。

因此何宝珍写信给家中的父母,希望父母把蒋家的钱退回,从而可以摆脱自己童养媳的命运。

在学校里,何宝珍积极的组织学生运动,揭发检举了当时校长贪污的事情,组织学生围住了校长室,迫使校长低头承认错误。

但是,何宝珍这样的行为这也使得校方恼羞成怒,开除了何宝珍的学籍。

此时的何宝珍并没有太多的忧伤,在学校期间她已经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接触了共产主义的思想。

现在,既然学校不再要她,索性就全身心的投入革命。

在学校期间,何宝珍常去湖南学生联合会参加活动,同毛泽东、杨开慧、何叔衡、蔡和森、蒋先云等很熟悉。

此时的何宝珍决定,跟随毛泽东和杨开慧的脚步,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奉献终身。

何宝珍刘少奇原配 何宝珍刘少奇原配(2)

毛泽东

根据党组织的安排,何宝珍来到了长沙,一到长沙何宝珍直接来到了湖南第一师范,杨开慧此时已经早早的等在了这里。

看到杨开慧,何宝珍的心里感到无比的轻松和欢快。

毛泽东和杨开慧,在何宝珍的心中就是两座灯塔,指引着她前进的方向。

杨开慧见到何宝珍十分的高兴,对于她被开除的经历杨开慧已经知道,便安慰了一下好朋友,然后便带着何宝珍来到了自己和毛泽东的住处,清水塘22号。

这里是毛泽东和杨开慧的家,也是共产党在湖南的一个联络站。

李立三、夏明翰、何叔衡、李维汉等早期的共产党人经常到这里来跟毛泽东商议事情。

每当这时候,何宝珍都会和杨开慧以及毛泽东的妹妹毛泽建一起为他们放哨。

杨开慧的知性和温柔,给了何宝珍很大的安慰,让她体会到了一种来自亲人的温暖。

在杨开慧家中的这些日子,何宝珍的思想变得更加的坚定,看着这些革命人士为了其他的人的利益,抛头颅、洒热血,何宝珍深受鼓舞。

这段时间,何宝珍不仅思想上更加的成熟,也更加的了解党的工作和使命。

就在何宝珍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一个年轻人的到来,改变了她的命运。

1922年的7月,长沙热的就像是一个火炉。

这一天,一个年轻人风风火火的从上海来到长沙,来到了毛泽东的家中。

这个人可以看得出一路上舟车劳顿,脸上写满了疲惫,但是在喝过了杨开慧递过的一碗温水之后,他马上提出要见毛泽东。

这个年轻人,就是刘少奇。

此次刘少奇是受了中共中央执行局书记陈独秀的派遣,任中共湘区委员会委员,到湘赣边界的安源煤矿,协助李立三领导工人运动。

这时的刘少奇刚刚从莫斯科东方大学进修归来。

刘少奇也是长沙人,但是此时回来他却没有回家,而是直接来到了清水塘22号,向毛泽东转交中共二大的会议文件,传达二大的会议精神。

这时,门外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来人正是毛泽东,他一进门,刘少奇站起身来,迎上前去,一把握住毛泽东的一双大手,兴奋的说:“你是润之先生?”

“你是少奇先生?”

“早就听说润之先生了,您和开慧办的《湘江评论》我是忠实的读者啊”

毛泽东哈哈乐道:“我俩是惺惺相惜啊......”

两双扭转乾坤的大手第一次握在一起。

通过毛泽东,刘少奇了解到了如今湘赣地区的斗争情况,安源煤矿工人的罢工,是当时最重要的事情,根据党组织安排,这一运动,由李立三领导,刘少奇负责协助。

何宝珍刘少奇原配 何宝珍刘少奇原配(3)

刘少奇

刘少奇此时迫不及待的就想要去安源,但是被毛泽拦住了。

毛泽东说,“莫急,且小住几日,有些事情我们还要斟酌一下,磨刀不误砍柴工。再说,你刚来屁股还没做热就要走,外人知道了,还不说我毛泽东太不近人情咯。”

就这样,刘少奇在清水塘住下了,而这一住,就诞生了百年前中国共产党人最可歌可泣的一段红色恋情。

此时的何宝珍正在湖南自修大学读书,她一进入清水塘22号,就看到毛泽东正在接待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

她见这位年轻人,身材修长,穿着蓝色竹布长衫,脸带“目”字形,鼻子高,眼睛大,一头西式长发,给人一股英俊、沉稳、坚毅的感觉。

何宝珍偷偷的看了他们一眼,没有说话便走进了杨开慧的屋中,然后好奇的问道:“开慧姐,办公室坐的那个年轻人是谁啊?”

杨开慧看了何宝珍一眼,笑着说道:“他呀,叫刘少奇,宁乡花明楼炭子冲人。他与任弼时、罗亦农、萧劲光他们刚刚从莫斯科东方大学回来,担任湘区委员会委员。”

听罢后,何宝珍脸上满是羡慕和崇拜的神情。

在她眼中看来,能够向他们那样,去共产主义的发源地去学习,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这些人在何宝珍的眼中,都是极为的高大。

很快,毛泽东把何宝珍叫了出来,介绍给了刘少奇认识。

这是刘少奇和何宝珍的第一次见面。

两人的见面,恒静无言,似水无痕,但这平静的画面之下,却蕴藏着的一种微妙的感情力量。

何宝珍给刘少奇第一印象很舒服。

当时的何宝珍留着齐耳短发,大眼睛,小圆脸,身穿短衣长裙的青色学生装,举止大方,给人以“秀外慧中”的印象。

刘少奇给何宝珍第一印象同样极好:举止不凡,气质不俗,笑容可掬,温文尔雅。

毛泽东提出让何宝珍带着刘少奇转一转长沙城,何宝珍欣然同意了。

何宝珍领着刘少奇在长沙走街串巷。

营盘街、黄兴路、文庙坪、望麓园,这些地方都勾起了刘少奇少年时在长沙求学的记忆,两人边走边聊,共同的话题越来越多。

相仿的年龄、相似的经历、共同的人生目标,这一对少男少女,在长沙的这几天,相处的十分的融洽。

毛泽东是个极细致的人,他对很多事情的观察都十分的细致。

此时何宝珍和刘少奇相互间流露出的爱慕之情,毛泽东和杨开慧都看在了眼里。

毛泽东跟杨开慧说:“我当回月下老人,撮合一下,让有情人终成眷属嘛。”

但是,此时虽然月老有了,但是如果想要有情人终成眷属,还是要看两人的造化。

过了没几天,刘少奇便前往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开始展开工作。

不知为什么,何宝珍总是惦记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惦记着刘少奇的安危。

就这样刘少奇走进了一个姑娘的心。

在安源,刘少奇带领着一万七千多名工人,历时五天,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何宝珍刘少奇原配 何宝珍刘少奇原配(4)

刘少奇

安源煤矿罢工的胜利,是近代工人运动史上的一副雄伟的画卷。

罢工胜利后,刘少奇到长沙清水塘向毛泽东汇报工作。毛泽东请刘少奇吃饭,还特意让杨开慧专门从船山学社喊来何宝珍。

毛泽东和刘少奇聊起安源路矿罢工,毛泽东称赞刘少奇临危不惧,组织领导得好。

刘少奇对于罢工的胜利,完全没有任何居功自傲的想法,而是将整个胜利都归功于工人阶级的胜利。

刘少奇的话语、思想,都流露出一个共产党人的气质风格。

坐在一旁的何宝珍耐心的听着,心中受到了极大的震撼,眼前的这个二十四岁的青年怎么就一身肝胆不怕呢?

刘少奇的形象在一个年轻姑娘的心中越发高大起来。

就这小小的安源,虽然地方小,是我党早期革命的摇篮,在党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小莫斯科”之称。

那几年安源的党员数量占了全国的三分之一,而这与刘少奇等人的工作是分不开的。

何宝珍对刘少奇的爱慕,被毛泽东、杨开慧全都看在眼里。

只要有机会,毛泽东就把刘少奇和何宝珍撮合到一起。

何宝珍心里一直把毛泽东当做自己的兄长,无话不说。谈话之中,何宝珍常常流露出对刘少奇的好感。

没过多久,何宝珍便从湖南自修大学学习毕业。

这一天,毛泽东把何宝珍叫到跟前,问道:“你对刘少奇同志的印象怎样?”

何宝珍听到这个问题,心跳瞬间加速,面带羞怯地回答:“蛮好的。”

毛泽东问:“愿意与他共事吗?”

何宝珍乐意地点点头,内心实则早已经激动的不行。

毛泽东满意地点了点头,“明天刘少奇同志正好来长沙,到时你和他一道前往安源,路上也好有个伴嘛。”

何宝珍郑重地点点头,她心里清楚,自己去安源,除了革命的需要之外,其实这也是毛泽东为她创造条件,能与刘少奇多接触,多了解,加深感情。

在临走之前,何宝珍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而她的介绍人就是毛泽东、杨开慧夫妇。

来到安源路矿之后,何宝珍迅速的投入了工作,凭借着自己在学校锻炼出的组织能力,何宝珍的工作开展的风生水起。

但是有一件事一直让她无法释怀,那就是同刘少奇的关系。

自从来到安源工作后,何宝珍和刘少奇的接触开始变得更多了。

何宝珍对于刘少奇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她发现自己已经完全的爱上了这个男人。每当刘少奇专心投入工作的时候,何宝珍总会在一旁安静的看着。

多少次,何宝珍都想向刘少奇表白爱情的心迹,可是话到了唇边就是说不出口。

何宝珍深深的感觉自己离不开刘少奇了,如果两天未能见到他,她觉得自己像失了魂落了魄一样。

每天白天何宝珍风风火火的开展工作,而到了晚上,则总是辗转反侧。

就这样,何宝珍的心在每日的纠结中,终于再也忍不住了。

在某一个雨日,刘少奇和何宝珍打着雨伞从工人家里调查后往工人俱乐部走。

何宝珍盯着刘少奇冷峻的脸庞,一种按捺不住的强烈愿望,促使她不顾一切束缚大胆地开口说:“少奇同志,我希望今后得到你更多帮助,你愿接纳我吗,我们做一对革命伴侣?”

“宝珍,”刘少奇欣喜地望着她说,“你说的话,正是我一直想要表达的。”

何宝珍抑制不住地说:“你这一句话,让我等待太久了。”

“对不起。”刘少奇真诚地说,“其实,我一直想找一个合适机会对你说的。”

何宝珍刘少奇原配 何宝珍刘少奇原配(5)

刘少奇和何宝珍

几句简短的对话,释放了两个人沉积已久的感情,两人合手扶着一把雨伞,肩并肩走在了一起。

这层窗户纸捅破之后,一切就都是水到渠成。

1923年4月,在李立三等人的见证下,刘少奇和何宝珍结婚了。

这一年,刘少奇二十五岁,何宝珍二十一岁。

婚礼非常的简单,没有隆重的仪式,没有酒席,只在桌子上放了一些茶水和糖果。

在众人的哄闹中,这一对有情人,终于走到了一起,这一天是何宝珍这一生最快乐的时候。

第二年两个人有了爱情的结晶,何宝珍生了个可爱的男孩,刘少奇为婴儿取名刘葆华,意思是永葆青春年华,后来又改名刘允彬。

儿子的出生让何宝珍和刘少奇感受到了久违的家庭的温暖。看着日益长大的儿子和贤惠的妻子,刘少奇的心中无比的满足。

但是,婚后的何宝珍并没有完全的变成一个相夫教子的传统女性,在顾及家庭的同时,何宝珍依然一直走在革命事业的前列。

生活中,何宝珍是一个好妻子,一个好母亲,在工作上,何宝珍也是一个真正的战士,是刘少奇的好助手。

1926年10月21日,何宝珍随刘少奇抵达武汉,在武汉武昌黉巷,同毛泽东等人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培训农民运动骨干力量。

在家里,何宝珍从来不会为工作的事情对刘少奇多嘴多舌,问得太多,更不会谈家长里短,由于革命的需要,他们夫妻也是聚少离多,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谈一些闲话。

何宝珍对于刘少奇没有太多的奢求,只想能静静地多听他说说话,多看上他几眼,她便知足了。

由于常年高强度的工作,刘少奇的身体非常的不好,没过多久肺病又复发了。考虑到刘少奇的身体问题,组织上批准他到庐山去疗养。

知道这个消息后,何宝珍内心中十分的纠结。

一方面,她感觉自己没有照顾好刘少奇,内心十分的自责:另一方面,自从两人结婚后,虽然聚少离多,但是一直都在一个地方,而这次则要真正的分开,何宝珍的心中十分的不舍。

刘少奇走后,何宝珍每天都在惦记着刘少奇的安危,惦记着刘少奇的身体。

但是没有过多久,上级组织突然通知何宝珍,近几天内要转移到九江,由九江联络点负责人林亚丹护送上庐山。

不过林亚丹还给何宝珍带来了一封刘少奇的信,在信中,刘少奇告诉何宝珍自己的身体好了很多,这个消息使得何宝珍十分的高兴。

知道自己的丈夫还活着,而且身体又累好转,没什么消息比这个更有意义了。

但是,此时何宝珍又要面临另外一次分离,那就是此时刚刚出生不满一岁的小女儿。这是她和刘少奇的第二个孩子。

长子已经被送回了刘少奇的老家,而现在不满一岁的小女儿也要离开自己,何宝珍的心里十分的难受。

此时的女儿刚刚好玩,见人就笑,她只要一进家门,女儿胖乎乎的小腿乱蹬,小手一招一招的,嘴里含糊不清喊“妈、妈”。

革命者,需要有钢铁般的意志,但是他们也是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情爱。

革命者的孩子虽然小,也是一个小小的“革命者”,但是,为了更多人的幸福,在他们最需要父母呵护、疼爱的年龄里,他们却只能服从革命的需要,与父母分离,天各一方。

何宝珍找到一个工人积极分子,把女儿托付给他的妻子抚养。

要走了,何宝珍愈加觉得难以离开女儿,这种心情是过去送别儿子时所没有过的。

何宝珍觉得欠女儿的东西很多很多,她千方百计想填补感情上的缺憾,似乎怕这一走再也见不到女儿。

她给女儿做了一件小衣服、小鞋子,转念一想,不行,孩子长得快,小衣服、小鞋子很快就不能穿了,她又做了一件大一点的衣服,做了一双大一点的鞋子。

她给女儿洗澡,特意找来民间传说中的去邪袪毒的艾蒿泡在温水中,给女儿洗了三遍,还是觉得没有洗够。

在洗澡的过程中,她眼中的泪水滴落到澡盆里!

何宝珍刘少奇原配 何宝珍刘少奇原配(6)

何宝珍画册

女儿两只又大又亮的眼睛盯着她,兴奋地喊:“妈、妈。”

临走前的一夜,何宝珍几乎一夜未睡。天亮了,她把女儿送到工人家里,女儿还在香甜的梦中。

工人的妻子说:“把女儿叫醒吧,你再看一眼,她也能看你一眼……”

何宝珍微微地摆摆头,怕惊醒女儿,悄悄地说:“不了,给她睡。”

说罢,何宝珍毅然决然的转身离开。

可谁都没有想到的是,自此之后,何宝珍再也没有见到过自己的女儿。

此后,何宝珍和刘少奇辗转到了上海,在上海,两人终于团聚了在一起。经历过一次分别之后,两人的心变的更近了。

但是此时,两人无比想念儿子和女儿。

只是由于革命的需要,根本没有办法把两个孩子带在身边,他们只能拼命的工作,来掩盖这种思念。

1932年冬天,刘少奇奉命调往江西瑞金中央苏区工作。

而何宝珍则被安排继续留在上海,担任营救部的部长,负责营救被捕的同志。

对于组织的安排,何宝珍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保证无条件地服从。”

她语言不多,但表情庄重,语气诚恳、坚决。

回到家中,何宝珍一边为刘少奇去苏区工作准备行李,一边把组织上要她留在上海的工作情况告诉刘少奇。

刘少奇听了,沉默半晌说:“做这个工作难度很大,容易引起敌人注意,你必须要慎之又慎。”

何宝珍说:“我早有思想准备,随时随地做好牺牲自己。”

天一亮,刘少奇就要离开上海了。

刘少奇在屋里走来走去,看来看去,他打量房子里的陈设,想到这些年自己常常在外,把家丢给妻子一个人,心里有点酸酸的内疚。

有的时候,人的感觉的确是非常的奇怪,按理说,何宝珍与刘少奇时聚时分,早已习以为常,但这一次,她心里总是有点慌乱,隐隐不安,觉得刘少奇一旦离开就再也见不到了。

在刘少奇临走的那一天,何宝珍紧紧的抱着刘少奇久久的不愿松开。

但是,作为革命儿女,参加革命成为党员的那一天,他们就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为了许下的誓言,他们必须全力以赴。

就这样,何宝珍目送着刘少奇的身影逐渐的消失,心中的感觉,空落落的。

而这一次的分别,也成了两个人的永别。刘少奇和何宝珍再也没有见过彼此。

刘少奇离开后,何宝珍化名王芬芳在上海继续开展工作,在策划营救廖承志的时候,被反动派当局发现了行迹。

在1932年3月31日上午,何宝珍被捕了!

但是此时,他们只知道她叫王芬芳,并不知道她的真实身份,不过本着“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原则,他们还是对何宝珍进行了严厉的审讯。

而何宝珍则始终没有吐露一个字,为了弄清楚何宝珍的真实身份,反动派对何宝珍动了大刑。

刑房中的种种酷刑,都被用在了何宝珍身上,酷刑之下,何宝珍已经是遍体鳞伤,最终在老虎凳上,昏厥了过去。

但是自始至终,何宝珍都没有屈服。

敌人只能在毫无事实的情况下,把她判了十五年徒刑,关进南京模范监狱。

在模范监狱,何宝珍依然没有放弃斗争的机会,何宝珍领导监狱中的犯人通过绝食来同当局来对抗,从而维护自身的权益。

何宝珍刘少奇原配 何宝珍刘少奇原配(7)

刘少奇

何宝珍顽强的意志和机智的反应,赢得了监狱中所有人的尊重,他们都称何宝珍为“小大姐”。

但是,并不是每一个革命者都像何宝珍一样具有顽强的意志,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之下,何宝珍还是被人出卖了。

出卖他的是一个叫小林的叛徒。

小林是互济会的一个女干部,做何宝珍的秘书。这是一个胆小的、顾虑重重的女人。

在得知王芬芳就是何宝珍之后,敌人狂喜地忘了形,为了获得更多的情报,他们重新审讯何宝珍。

审讯大厅里一个瘦小的军官粗暴地喝问:“你是何宝珍?”

何宝珍十分泰然,没有说话。

“你还不说实话?”瘦小的军官狡黠地一笑,“交待吧,我们今天不是白请你来的,你的情况我们全掌握。”

何宝珍冷笑一声,“知道还问我干什么?”

瘦小的军官拧紧眉毛,满脸凶恶,“是死是活,两条路由你选择。要活命,就老实招来,顽抗,死路一条。”

何宝珍响亮地回答:“要口供,没有;要命,有一条。请吧,革命者是杀不尽的!”

瘦小的军官气急败坏了,“你想死,我偏不让你死,让你知道我的厉害。”

特务们七手八脚地忙碌起来,把没有用过的毒刑用在何宝珍身上,这些酷刑使她几次疼得昏死过去。

瘦小的军官歪着头问:“何宝珍,你说不说?”

何宝珍大汗淋漓,咬紧牙齿,“要口供没有,要命有一条。”

瘦小的军官又耍一个把戏,递给她一张纸说:“想要活命,写个简单声明,与刘少奇脱离夫妻关系。”

“呸!”她向瘦小的军官啐一口唾沫,斩钉截铁地说,“痴心妄想!要枪杀我的身体,随便什么时候,但决不允许侮辱、枪杀我的灵魂!”

在用尽了所有的酷刑仍没有任何收获之后,两个特务架着何宝珍回到牢房里。

此时的何宝珍,已经奄奄一息,全身的衣服已经被血染红,大腿的裤管都被血灌满了,在不断地一滴一滴往外渗。

几天后,何宝珍在钱瑛和夏之栩搀扶下,站起来了。有同志爱怜说:“你躺着休息休息,身上的伤很重呀。”

何宝珍不在乎:“敌人不想让我站起来,可我就要站起来!”

何宝珍用坚硬的铜钱在墙壁上刻上刚劲有力的字:“为人类解放事业而牺牲是光荣的!”

何宝珍心里清楚,敌人从她口中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他们一定会从肉体上消灭一个共产党员的魂魄。

此时的何宝珍已完全做好准备,随时随地走上刑场。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所有的人来到世界上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但在人生匆匆的步履之间,意义却大为不同,有人活了七十年、八十年,除了走了一趟自我的生命形式,过去了也就过去了,像一缕炊烟轻轻淡淡,随风飘散,什么也没有留下来。

有人只活了几年,但却把生命中不朽的,也是最沉甸、最宝贵的灵魂留下来了。

1934年10月18日,在这个深秋的清晨。

3号牢房的门突然打开了,五六个敌人荷枪实弹地围在门口,恶狼般的嚎叫着:“何宝珍,拿上你的东西,马上换到其他地方去。”

何宝珍一听叫她的姓名,心里全都明白了,敌人要用最后一招了,消灭她的生命。

何宝珍像往常一样平静,没有恐惧、没有悲伤,她拿起篦子,对着破镜片,在晨光中细细地梳理头发。

然后,从容的迈出了牢门。

何宝珍刘少奇原配 何宝珍刘少奇原配(8)

何宝珍塑像

所有的犯人,都哭了。

何宝珍两脚拖着镣铐慢吞吞地走着,她每迈出一步都很吃力,但她一双眼睛却透出坚毅、不屈、自信、高傲的光芒。

来到刑场,敌人的枪口对准了她。

敌人让她背过身,但是何宝珍拒绝了,她像一座丰碑一样,就这样直勾勾的看着反动派的枪口,没有一丝的畏惧和犹豫。

而行刑的人,在何宝珍面前,胆怯了。

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这样的一个弱女子,可以有如此坚毅的内心和强硬的骨头。

但最终,枪还是响了,雨花台摇晃了。何宝珍倒下了,但是她的精神却永远的保留了下来。

15年后的,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举行的新中国的开国大典上,毛泽东用响亮的湖南口音向全世界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

当时站在毛泽东身边的领导人,有刘少奇和李立三。

这三个人,都是何宝珍当年在安源一起奋斗过的战友,而他们,也最终完成了何宝珍的夙愿,告慰了雨花台的所有英灵。

1950年,已经是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的刘少奇,前往杭州经过南京时,与随行人员一起来到雨花台,站在烈士纪念碑前,俯仰天地,双眉紧蹙,心情凝重。

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这里是蒋介石屠杀共产党员的刑场,几十年来,无数革命先烈死在这里,何宝珍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位。”

刘少奇亲手点亮心灯,评价何宝珍说:“她英勇坚决,为女党员之杰出者。”

而何宝珍的孩子,也像她所期待的那样,继承了母亲的意志和精神,为国家和民族,奉献了自己的全部。

大儿子刘允彬在宁乡炭子冲老家,在奶奶跟前,长到十四岁,直到1938年党组织才将他接到延安。

随后进入了延安保育小学学习文化,在延安同父亲生活了一年后,又一起跟着周恩来进入莫斯科莫尼诺国际儿童院学习。

刘允斌在1950年考取莫斯科大学化学系研究生,继续攻读核放化专业。后来,获得副博士学位,进入莫斯科大学化学研究所担任高级研究员。

这时,刘少奇给他来信,信中说:“祖国和人民等待着你的归来。在个人利益和党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我相信你一定能无条件地牺牲个人的利益而服从党和国家的利益。”

看到父亲的来信后,刘允彬马上踏上了回国的路程。

何宝珍刘少奇原配 何宝珍刘少奇原配(9)

刘少奇和刘允若

而回国后的刘允彬,则成了当时最年轻的核化学专家之一,此后的岁月他藏身戈壁,为了中国的核实业奉献了青春,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蘑菇云在中国西部戈壁滩腾腾升起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而他们的二女儿刘爱琴,则把一生奉献给了教育事业,曾获全国妇联授予的“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以及公安部授予的人民警察一级金盾荣誉奖章。

小儿子刘允若,在苏联学习归来后,成了我国著名的导弹专家。

三个子女,无一例外,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国家和民族,奉献了自己的全部。

回首何宝珍的一生,恰如她的同乡周敦颐所写的那样:“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虽然,她的人生只有短短的三十二载岁月,但是,其高尚的人格和顽强的意志,使得她的光芒纵然在人类璀璨的长河中,也是最闪耀的。

她用自己的理想和信仰,为后来人,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