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完那篇纪念我永久的偶像史铁生的文章之后,旋即又投入日常充实忙碌的康复训练中,毕竟就像上一篇文章所提到的,比起健康的人有100个梦想,失去健康的人只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健康!

好在我的康复训练,三管齐下:

练脚,我现在稳态平衡(双脚不断并拢又是保持平衡),大有进步,站着打球可以坚持一个多小时了;

练手,进步自然慢,但刷牙、洗脸、套圈、左手患侧给右手戴手表……各种运动,都没落下;

练口,早上起来朗诵古诗词,下午大声唱歌,挺投入的,每天都把事情安排的满满的。

更让我倍感开心的是,收到了我大学同学、挚友,秋池博士寄来的他的新作《抱膝斋诗词稿》,再次提醒我,我还是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的。于是拨打电话,跟他聊了起来。

从当年的秉烛夜谈,倾情唱和,聊到两年前我们那场未完成的羊肉稍麦之约(由于我中风被紧急送往医院而爽约,导致他苦等多时未见人影),再聊到现在抽烟喝酒是否有所改善,目前各项身体指标如何,运动和休息的情况如何,家人的情况怎么样?

当然也不免谈他在南开大学读博士时的导师——被绝大多数读中文的人都无比景仰的叶嘉莹先生!

叶嘉莹先生,是2020感动中国的人物,与其说她荣获了这样的奖项,毋宁说,《感动中国》的组委会非常荣幸地能把这个奖项颁给这位年近百岁,蜚声海内外,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传递古典诗词“弱德之美”到世界的传奇女性,相关叶先生事迹的信息请大家自行去网上查找,在这里推荐一部记录她生平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我看了两遍,看后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又重温了2020感动中国的节目视频,忽然有一个想法,想结合目前尚且健在的著名学者和近几年辞世的堪称各个领域的泰山北斗,做一项研究,探究一下他们健康长寿的秘诀。(为了行文方便,所有的头衔称谓统一为先生)

这个念头一产生,就把自己吓了一跳。

一是这个工程有点儿大,以我目前的状态,进行这样的工程有点难,我现在去除康复训练的时间以外,思考写作和收集资料的时间并不多。

二来,这些著名的学者和专家,都是不同学科的执牛耳者,他们的事迹散落在各大媒体,跨度又广,历时又长,况且都是公众耳熟能详的人物。我万一表述的有所错漏,岂不被人耻笑?

但又一想,觉得这项工作很有意义,梳理一下他们各自生活的轨迹,对很多人有所启示,这项工作始终需要有人去做,与其等着别人梳理,不如我就试着做一做,就当是抛砖引玉吧。

做一项研究不比写一篇随笔,那么率性,随意,要做的工作可多了,比如说立项,看看整个项目可不可行。采样,看看要研究的对象,材料容易不容易获得,研究模型,研究方法,还有研究维度,还有对这项研究的范围和局限说明,这项研究科不科学和不合理也要评估等等,等等。要考虑问题可真不少。

我本来只是想抒发一下感慨而已。没想到整出那么大的一项工程。这篇文章之所以和上一篇时间隔得有点长,就是自己有点儿发怵,也有些偷懒。请各位多担待。好在我现在不赶稿子,写作纯属是康复的手段而已。

最后我决定,试着简单写一写,哪怕只是皮毛。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也就好了。以后功力深了。行动更便捷了。再进一步升级。

我想结合积极心理学和健康管理,对这项研究来点儿注解。

这几天熟悉不少生涩的词汇:耄耋之年、鲐背之年、耆宿大贤……一系列罕用的词汇都要熟悉,呵呵,可别让人看了笑话。写这篇文章的难度超乎了我先前的想象,我看了超过十个小时的视频,几十篇参考文章,人物传记十余种。猛然间,我有些清醒过来,我是否有些用力过猛?

不过,当我沉浸在真真切切触摸这些先贤的伟岸人格的喜悦之中,花这点功夫是非常值得的,甚至我为自己的浅陋无知而感到赧然。最后,我先确定两位在世的泰斗,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现年97岁)。和刚过百岁诞辰的杨振宁先生,当世与爱因斯坦齐名的全球最伟大物理学家之一。

刚刚和我们告别的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先生(享年99岁),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 (享年91岁),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享年112岁)钱钟书夫人、著名翻译家、作家杨绛先生(享年105岁)。这里仅列出近几年辞世的一连串闪亮的名字,还有一大堆名字因为精力有限,未及收录,每一位泰斗都带给我们无穷的美好联想。

长寿最大的秘诀是什么你知道吗(重塑人生之二十七)(1)

世界伟大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健在,刚过100岁诞辰)

长寿最大的秘诀是什么你知道吗(重塑人生之二十七)(2)

诗词研究大家叶嘉莹先生(健在,今年97岁)

长寿最大的秘诀是什么你知道吗(重塑人生之二十七)(3)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享年112岁)

长寿最大的秘诀是什么你知道吗(重塑人生之二十七)(4)

著名翻译家、著名作家,钱钟书夫人。杨绛先生(享年105岁)

长寿最大的秘诀是什么你知道吗(重塑人生之二十七)(5)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享年91岁)

长寿最大的秘诀是什么你知道吗(重塑人生之二十七)(6)

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先生(享年99岁)

在总结这些泰斗的生平事迹的时候,我感受最强烈的是,他们不仅仅是长寿的学人,而且都是幸福的人。从哪方面来说幸福呢?

他们漫长的一生都历经坎坷。尤其是中国这一百年的历史可谓灾难深重,每一个个体,都历经了颠沛流离。他们长期漂泊在异国他乡,(多数都是海归)甚至是身陷过囹圄(如叶嘉莹就坐过台湾的监狱),忍受过饥饿、贫困、误解,但他们都有着坚定的信念,长期从事着自己热爱的工作。

如杨振宁一直从事着物理研究,叶嘉莹终身从事着诗词教学的工作,袁隆平几十年一直培育着杂交水稻,作为马来西亚华侨归国的吴孟超。培养了超过80%中国肝胆外科的工作者,97岁的高龄仍然坚持每周两三台手术,一台手术。平均超过一个半小时。

就连半路出家的周有光(应国家的需要,从金融系统转为语言文字改革事业)研究语言和文化,也超过了半个世纪。

不知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这些泰斗们都践行着长期主义的理想。趋近着自己选定的方向。

他们都具明显乐观精神,他们从不抱怨生活的磨难,只是选择等待、坚持。和力所能及的改变,从心理学上讲,这叫做内归因。一日三省,积极选择变化。

看杨绛先生著的《我们仨》,不是重复他们经受着的苦难,而是被他们风趣、朴实和幽默所感染,钱钟书称杨绛先生为“最才的女,最贤的妻”,描述得恰如其分。

与他们至死仍在不断延展的精神世界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物质享受却无所求。他们几乎都有着大笔捐赠的记录,将稿酬、奖金、遗产。变成了一项项奖学金,扶持后来人。

这些泰斗们又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大多拥有完美的婚姻。(叶嘉莹先生是个例外),袁隆平与邓哲的超越60年的恩爱,吴孟超与吴佩煜自同入中学开始的相濡以沫,周有光与张允和的相伴78载的默契,最令人感佩的是杨振宁先生的两段完美的婚姻,一段是与原配夫人、杜聿明的女儿杜致礼,相濡以沫直到杜夫人病故之后,一段是惊世骇俗,与夫人翁帆不顾 54岁年龄差距,现在已延续了18年的美好姻缘, 杨振宁先生精彩地诠释了《庄子》里所说“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潇洒境界。 杨绛先生百岁感言“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再一次显现出人生活得如此通透。

不知不觉,已经写了近3000多字,如果展开,写几本书也没问题。这篇文章的写作过程,也是我再次学习他们的过程,文章写的有点久,可是我一点也不焦虑。这次所谓研究,纯粹是我个人一点小小的兴趣。有说错或是不到位的地方,请各位不吝批评指正。

文章写得最后,做一点小小的归纳。

他们都是金字塔尖最棒的一些人,无论从成就与人生境界。他们大多出生书香世家,有着良好的人文传承。最关键的是,他们接受的是。父辈的精神给养,并发扬光大,抵挡世间各种风暴的侵袭,淡定从容,又坚韧不拔。

他们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专注而不始终不渝;他们有优秀的人生品质,推己及人,泽被天下;

他们大多有完美的婚姻,良好的人际关系;

他们不断的学习,且以热爱这项工作为乐;

他们对物质生活极为容易满足,不被物欲所困扰;

他们活的越来越像是孩子,童真始终未泯;

他们有良好的生活习惯,适量运动,起居规律;

他们心态健康,常处在舒展的状态;

……

写描述他们的文章,就仿佛是一场探秘寻宝的旅行。

值得花一辈子的时间。

这是我写公众号文章以来,花最长时间写的文字,但也是相当愉快的过程。

好了,就先写到这儿吧。

祝大家生活愉快!健康长寿!

黄钟大吕

2021.10.29 于广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