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记录你我身边的故事。

文/知阳;图/网络

自身努力与贫富差距(比上不足比下有余)(1)

孩子妈周末放假带小孩去摘樱桃,回来之后却一直唉声叹气的。

问原因才知道,原来我们家小孩儿在摘樱桃的时候在樱桃树间到处乱跑,因为樱桃本身就很容易掉落,所以把很多樱桃都弄到了地上。

最后给农户赔了些钱才摆平了这件事,因此孩子妈才会很生气。

而一生气,就会想到孩子的种种不听话的情况,再联想到我们一些朋友家孩子的乖巧懂事,所以就越想越气。

最后孩子他妈叹了口气道:“真是人比人气死人,人家的孩子怎么就那么听话懂事的?”

我也只是安慰道:“不要想那么多,虽然我们孩子确实有调皮的时候,但还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嘛。”

自身努力与贫富差距(比上不足比下有余)(2)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背后真相是什么?

我们经常会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来给自己找点心理安慰。虽然这句话看似有点“不争气”,但其实这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的需要。

生活在这个社会,我们随时都在感受到各种各样的压力,而这些压力都是来自“群体”。

在这些压力下,一方面会让我们感到束缚不自由,另一方面也让我们在“群体”中想要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在跟他人的比较中来获取心安,以求肯定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

自身努力与贫富差距(比上不足比下有余)(3)

这种现象,社会心理学家们称之为:社会比较。

“社会比较”指的是个体就自己的信念、态度、意见等与其他人的信念、态度、意见等作比较。

社会比较又称“人际比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是人类在相互作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

而不仅不可避免,同时也是每个人在社会群体交际中非常需要的比较状态。

因为大家需要在比较的过程中来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有利,以及通过这种比较来了解和肯定自我,避免产生被“孤立”的危机感。

由此可见,“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背后的真相,其实就是“社会比较”,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的一种正常比较。

自身努力与贫富差距(比上不足比下有余)(4)

“人比人,气死人”现象是如何产生的?

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存在着很多不同的层级和圈子,每一个层级会有特定的群体,因而在比较的时候一般是以“同类型”圈子或者层级进行比较,这种比较属于“平行社会比较”。

“平行社会比较”可以得到更真实、更有效的信息,从而对于自己的位置或者言行的判断才具有参考性。

然而事实上人们出于自尊,时常会选择背景不同的人作比较,以得出合乎己意(或超出己意)而有偏差的结论。

也就是“下行社会比较”和“上行社会比较”的情况。

自身努力与贫富差距(比上不足比下有余)(5)

把自己跟比自己更差的人相比较,就是“下行社会比较”,这样的比较往往是为了满足自我的虚荣心,从而主动选择的比较方式——即“合乎己意”的有偏差结论。

而把自己跟比自己更优秀的人作比较,则是“上行社会比较”,一般都是被动进行比较的行为,产生的结果自然就是“超出己意”的有偏差结论。

例如我孩子的妈妈在生气的时候,把孩子某方面的品质跟比他更优秀的孩子拿来作比较,就是属于“上行社会比较”的方式。

因此才会得出“人比人,气死人”的结论。

所以,“人比人,气死人”是由于在作比较时找错了比较的“参照对象”而导致的现象——一般为找了比自己更优秀的比较对象。

自身努力与贫富差距(比上不足比下有余)(6)

比较时必须考虑“参照对象”的因素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和“人比人,气死人”其实都属于“社会比较”的范畴。

但往往把“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挂在嘴边的人,心态会更加平和,生活也会更惬意舒坦。

而喜欢把“人比人,气死人”作为口头禅的人,则容易产生嫉妒、敌意、挫败等消极的负面情绪,生活的压力和焦虑感就会更大。

当我们遇到一些比较大的变化时,我们会跟亲朋好友们联系得比较密切,一来是互相问候在此次变化时的影响,二来则是潜意识里想要观察他人的反应。

目的则是为了跟自己的反应作出比较,看看自己是否“小题大做”或者“无动于衷”。

而往往越是严重的变化,我们潜意识里越希望作“社会比较”,不然我们被“孤立”的感觉就会越强烈。

比如在遇到地震时,或者大的灾难时,甚至包括此次新冠状肺炎疫情,我们也是这样的状态。

自身努力与贫富差距(比上不足比下有余)(7)

一般情况下,我们都希望能够保持中庸的态度,让自己按照群体的常规进度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标准。

而每个人在作比较时的“对象”都不同,所以我们在比较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参照对象”的因素。

不能够把比自己差的对象作为比较的“参照”,因为那样可能会被表面的“虚荣”迷惑,从而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俗话讲就是“飘了”。

也不要总拿比自己优秀的对象作为比较的“参照”,因为这样就会出现“人比人,气死人”的不平衡困境。

只有在作比较时,找到跟自己同级或者相似的“参照对象”,才能得到真实、有效的对比反馈信息,从而正确找到自己的位置。

自身努力与贫富差距(比上不足比下有余)(8)

无论是跟比自己差的人比较,还是跟比自己优秀的人比较,都会让自己得到有偏差的结论。

这个结果,都会让自己孤立:“比上不足”是自我“孤立”,“比下有余”是被人“孤立”。

只有当你结合“比上不足”和“比下有余”时,才会找到属于你的层级和圈子,才能正确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肯定,不至于出现“孤立”的群体压力心态。

—END—

本期话题:你最爱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还是“人比人,气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