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的作者是日本著名儿童教育专家、画家鸟居昭美,作为日本现代儿童早期绘画行为研究第一人,鸟居昭美毕生以推动日本新一代儿童的素质教育及全面发展为己任,不仅是颇具建树的幼教理论专家,也是素质教育的倡导者和积极实践者至今,该书在日本畅销近30年,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孩子画画家长别限制孩子的想象力?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孩子画画家长别限制孩子的想象力(你真的会教孩子画画吗)

孩子画画家长别限制孩子的想象力

该书的作者是日本著名儿童教育专家、画家鸟居昭美,作为日本现代儿童早期绘画行为研究第一人,鸟居昭美毕生以推动日本新一代儿童的素质教育及全面发展为己任,不仅是颇具建树的幼教理论专家,也是素质教育的倡导者和积极实践者。至今,该书在日本畅销近30年。

该书积累了作者在幼教领域50余年的丰富经验,通过朴实亲切的语言,结合经典案例,深入浅出地分析孩子自然绘画中所隐藏的宝贵信息,帮助父母正确认识孩子的绘画作品及其背后的内在需求和教育价值。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寻书中的精华内容。

绘画是孩子的一种表达方式

首先,让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画画对孩子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作者鸟居昭美从一开始就提到画画对孩子意味着什么,他说,画画是孩子运用自己的手和脚让世界发生变化,那种变化可以直接通过孩子自己的眼睛、耳朵、肌肤来感受。

然后,思考、制作、画出来。

并且,热衷于这种游戏。

——对于孩子来说,没有比这更快乐的了。

为什么?

因为——

这体现着作为文明生物的人类本性;这是人类不断学习、发展的根本幸福所在。

如果开篇说的这种意义过于宏大,我们不妨来讲一个更为接地气的观念,你一定不会否认,最初,婴儿是通过哭、抖动身体或者笑来表达高兴或者不高兴,而父母则通过观察婴儿的反应来分析原因,了解婴儿的心情,比如婴儿哭,可能是尿不湿该换了或者该喝奶了。

这样说来,您应该更能理解了吧?

其实,孩子的画和婴儿的哭是一样的,都是直接表达心情的一种方式而已。

低头看我们的孩子,他们从来不说:“我不会画”。当他们拿起纸和笔之后,就会非常自信地画起来,这就是大师!他们心灵的语言通过他们的手臂,再通过他们的手,流淌到纸上,无论画什么,都是他们想要表达的内容,这其实就是表达的本能。

就如书中提到,可能一岁左右的孩子最开始画的画,是散乱的不规则的点,或是像蚯蚓爬一样的线,这其实正是代表孩子绘画起点,这个时间的孩子,偶尔会把拿在手里的东西当作画画的“工具”在纸上按压,或咚咚地敲打,这种淘气的结果,成就了孩子第一次“涂鸦”作品。

握着笔挥舞着,在纸上留下痕迹,可能嘴上还兴奋地喊着“啊啊”,或许任何人都能明白这其中的乐趣,而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自然不言自明。

你是否会“听”孩子的画

那么问题又来了,随着幼儿年岁的增长,绘画内容的日渐丰富,作为父母,则要如何去解读这类表达方式呢?这时,作者又向家长抛出了质疑——你是否会“听”孩子的画?

可能有些听众纳闷了,这声音用倾听还是能理解的,这画又无法发出声音来,这要怎么去听?

别急,对于这一点,鸟居昭美是这样认为的,他表示,从孩子的涂鸦到教父母怎样去倾听孩子的画,这是一条成熟的帮助孩子的道路。

正如任何一个成人都不会让幼小的孩子去饮酒或抽烟一样,如果以欣赏成人绘画的眼光去鉴赏孩子的画是不恰当的。而当孩子画画时,成人在旁边指指点点或者直接插手更是对孩子的妨碍。

因此,学会“倾听”孩子的画,孩子绘画的行为才有意义,才有了表达的乐趣,才能真正被理解。

当然“听”画的方式方法也要根据年龄有所不同,如果是两到三岁的孩子,就问他“这是什么”,要听他给他所画的东西赋予的意思。到了四岁以后,就要问“他们再做什么”,要听听他的画里故事的内容。

但是家长也要注意,不是一说“画是用来听的”,我们就热心过度,喋喋不休地去询问孩子,我们的原则是,在孩子专心画画地时候,最好不要发问,等他画完拿给你看,或者画得有些厌烦暂时告一段落时,再去问问他也就足够了。

绘画也会长“蛀牙“?

当然,如果只学会了“倾听”孩子的画,还远远不够,稍不留神,可别给绘画长“蛀牙”了?

这又该如何理解呢?

大多数父母在孩子两至三岁时经常画给孩子看一些画,但那是成人教授的是成人的画——这些都是成人为了孩子画的画,而不是孩子自己画的画。

更有时候,孩子不愿意自己画,希望父母给他/她画,就央求“画一个吧”,父母就画了,孩子就笑容满面,父母自然也高兴,但这本质上就如同为了孩子高兴,无限制地给孩子买糖果吃长蛀牙是一样的。

因此,作者特别希望父母在对待绘画的问题上表现出同样严格地爱心来。宁可迁就孩子绘画,而不是过早地教孩子画形象。

为什么呢?

书中提到两个原因:一是成人与孩子的画不一样;二是绘画不是像文字那样只要教就能会的东西,而是把自己的想法通过形象表现出来的过程,这是孩子自己创造出来的,无论是谁都拥有与生俱来的绘画能力,所以父母完全不必担心,如果遇到孩子不愿意自己画,不防创造机会让孩子和同伴在一起,会引起孩子对绘画的热情,同时也满足了孩子和同伴一起游戏的社会性需求。

切忌教孩子画形象,画形象给孩子看,指导孩子用色,让孩子全部涂满颜色等最具有代表性的拔苗助长行为。

你是否讨厌孩子弄得很脏?

为人父母都明白,教育这条路上永远没有停息的一刻。

理解了绘画的重要,懂得如何“倾听”,控制自己不去教授孩子画作,可您是否忍得住孩子在房间的墙壁上“肆意”作画? 如果孩子不小心画画时颜料掉地上、沾身上,您是否会第一时间去擦拭?

曾经带儿子去上早教时碰到一对家长,聊到绘画,听到别的父母在说孩子成天在墙壁上乱涂乱画时,这对父母直接回了一句:“我们打算贡献一幢房子给他们画。”

诚然,这对父母的回答中有无奈和戏谑,可也让我们看到,唯独家长拥有这样一种豁达,才有可能最大范围地保护孩子对于画画最初的热情,这份保护,着实难能可贵。

其实正如鸟居昭美书中提到的,艺术真正的本质就是以弄脏、毁坏已有形象为基础的,而破坏,弄脏的行为,在幼儿的生活中,是家常便饭,比如玩沙子,用手将沙子弄拢变成山峰,或者加水拍成球就是改变了原有沙子的形状;

而其实绘画从某种意义上也是用马克笔或蜡笔把纸弄脏,改变了纸原来的样子,对于这种破坏性的活动,孩子是非常喜欢的,所以无论多么有洁癖,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让我们学着宽容点:“脏点儿,没什么的。”

所以,不要去轻易剥夺孩子作为人必要的学习机会,也不要去剥夺作为人发自内心的喜悦,机会来了可能稍纵即逝,喜悦若被浇灭了,重燃的成本无法估量,脏了,擦干净就是了。

分享到这里,不知道有没有解答您最初的那些疑惑,这本书中除了这些独具一格的培育理念外,其实有极强的可操作性经验。

作者鸟居昭美结合自身经验,将孩童从1岁至9岁的绘画作品特点、绘画要点等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展示。

比如教孩子绘画的最好时期是从六至七岁开始,尽量不要让孩子临摹或是画电视里的人物角色,应多给孩子讲讲故事和开展课外活动,帮助孩子挖掘绘画主题,鼓励画自己的画;六岁以下不要教授任何形状、画法、简笔画、涂颜色;

5岁时,作画时不是把经历过的事情按照自己的看到样子画出来,而是把感兴趣的事情按照自己的认识画出来等,包括文末还把家长常见的一些问题单独做了汇总解答,比如用两手同时画画是否需要纠正?

不喜欢画画,想写字怎么办?新手家长或者成长型家长或多或少都可以在这本书中得到启发。

借用鸟居昭美在序里谈及的愿景,希望天下的父母都能看一看这本书,想必读过这本数之后,父母们就不会再问“怎样教孩子画画”这样的问题了。

更希望大多数的妈妈能减少不断重复试错的成本,尝试去理解孩子,去保护孩子的探索性艺术生活,不断学习,去保有孩童最原始的质朴和纯真,去保有孩童用自己的方式这去探索这个未知世界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