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郑哲敏,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8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宁波院士一览表(送别今天这位宁波籍院士走了)(1)

郑哲敏,1924年10月2日生于山东济南,原籍浙江宁波。194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并获学士学位。1949年和1952年分别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获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被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郑哲敏早年从事热应力、振动与水弹性力学、地震工程力学方面的研究,擅长运用力学理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提出了流体弹塑性体模型和理论。1964年“爆炸成型机理及应用”获全国工业新产品展览一等奖,1982年“流体弹塑性模型及其在核爆与穿甲方面的应用”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0年“爆炸处理水下软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获陈嘉庚技术科学奖。

郑哲敏曾先后师从钱伟长和钱学森,钱伟长称其“是我最好的学生之一”。郑哲敏也不负期望,继承了两位老师对祖国的热爱、对科学的追求、对事业的执着,一生倡导并身体力行“做第一流的工作”。他曾说:“我从过去走到现在,并没有什么清晰的路线。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富国强民的愿望。”

他在钱学森面前"炸"出了一个新学科

“爆炸”,这个听起来威力无边的词,让人很难与这位笑容可掬的88岁老人联系在一起。

2013年1月18日,郑哲敏院士登上了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领奖台。

宁波院士一览表(送别今天这位宁波籍院士走了)(2)

获了奖,这位耄耋之年仍思维敏捷、耕耘不辍的科学家觉得“心情很复杂”,他说:“我就是一个普通的科研人员,获得这个奖,感到很惶恐,有荣誉就有责任,我这么大年纪还能为国家尽多少力,总觉得好像欠了什么完不成。”

做国家需要的事情——这是郑哲敏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毕业回国前,导师钱学森对他的叮嘱,也成为他人生的主线。

时间回溯到1960年秋天一个下午,力学所操场上发生了一次小小的爆炸。硝烟散尽后,一片薄薄的铁板被炸成了一个小碗。

这个爆炸成形实验让时任力学所所长的钱学森预见到一门新学科正在诞生,将其命名为爆炸力学,并将开创这门学科的任务交给了郑哲敏。

爆炸力学,当时全世界都还没有这样的称谓。而在1955年回国前,郑哲敏连炸药和雷管都不曾见过,但他毅然接受了任务。

宁波院士一览表(送别今天这位宁波籍院士走了)(3)

1955年郑哲敏离美回国前照片

那时我国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两弹一星”研制,由于加工工艺落后,火箭里面很多形状特殊的关键零件很难制造出来。

郑哲敏接到任务,用爆炸成形的办法造出火箭的零部件。经过3年努力,他阐明了爆炸成形的主要规律,并和工业部门合作生产出技术要求很高的火箭零部件,为中国火箭上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64年,我国开始地下核试验预研。郑哲敏独立地与国外同行同时提出了一种新的力学模型——流体弹塑性体模型,并应用这个模型对地下核试验当量作出了预报。

他还钻研10年,先后解决了穿甲和破甲相似律、破甲机理、穿甲简化理论和射流稳定性等一系列问题,改变了中国常规武器落后状况。

出于对爆炸事故和灾害的忧虑,郑哲敏组织开展了粉尘燃烧和爆炸、煤与瓦斯突出、爆炸处理水下软基等研究,为国家解决了一批重大实际问题。

“他从来都是以国家重大的、急迫的需求为选题方向,做‘雪中送炭’‘爬坡出汗’的工作。”他的学生白以龙院士说。

“就想为国家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求学时,郑哲敏遇到了两位对他影响深远的人——他的大学老师钱伟长和博士生导师钱学森。

“他们教了我很多科研精神、研究方法和做人的原则,让我终身受益。”如今已是桃李满天下的郑哲敏始终对两位老师心存感激。

宁波院士一览表(送别今天这位宁波籍院士走了)(4)

郑哲敏(右)看望恩师钱学森

“钱学森先生曾对我说,你做这个问题要想到后面更大的问题是什么,这对我的影响很大,就是说不要把眼光只局限在眼前的‘小’问题上。”这也成为郑哲敏一生治学的信条。

郑哲敏继承了老师以应用力学为主的方向,他希望力学打开大门,走进更多行业,在发展高技术、实现传统工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作用。

郑哲敏多次到大西北,看到大片黄土或戈壁滩遇到大雨容易形成泥石流,冲毁铁路和房屋。他心里感到不安,经常考虑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经过长期思考和调研,他提出了力学应面向地学的观点,组织开展了环境和灾害流体力学研究。

在他的倡导组织下,我国建立和发展了灾害力学、环境力学、海洋工程、热弹性力学、水弹性力学等多个力学分支学科或领域。

早在1956年,郑哲敏就作为钱学森的助手参加了12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中力学学科规划的制订。1977年至1999年间,他一直是我国力学学科发展规划的主要领导者和制定者之一。

“他是一位战略科学家,总是比别人看的更深一些,更远一些。”学生兼同事洪友士说。

但郑先生谦逊地说:“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想为国家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综合自:浙江新闻 新华社 央视网 光明日报 央视新闻等

来源: 宁波交通广播FM9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