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红尘品水浒》系列第186篇

大家都知道儒家把“孝悌”这两个字看的是很重的,其中的孝指的是孝顺父母,悌(通弟)指的是善待兄长,这两个字合起来也等于确定了家庭中父与子以及兄与弟这两种主要伦理关系。

而一旦家庭的伦理关系理顺了,下一步就可以延伸到对于上级和国家的忠诚上去,从儒家的初级的“修身齐家”步入到高级的“治国平天下”的次第

李逵嫉恶如仇表现在哪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1)

所以孔子的弟子有子就把“孝悌”看作是儒家终极目标“仁”的根本,只要抓住这个根本,就会“本立而道生”,同时给出自己的结论——“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意思是说一个人只要能在家里做到对父母孝顺,对兄长恭敬,这样的人是几乎不可能做出“犯上作乱”的举动的。

但是很抱歉,我们的反面例子要出场了,看过《水浒传》的朋友对于黑旋风李逵这个角色一定很熟悉——这也是全书的主角之一,戏份很重,形象也非常鲜明,李逵对于老娘非常孝顺,对于李达这个亲大哥也很尊敬,对于宋江这个结拜大哥那就更不用说了,赴汤蹈火万死不辞,可以说是完全符合儒家的“孝悌”道德规范的。

但很遗憾,李逵同时又做了强盗这份很有前途的工作,而且他和宋江卢俊义关胜等只是“暂栖山寨”,等待招安重新回到朝廷主流序列中的人不同,李逵对于效忠朝廷极为反感,平时又是杀性极大,战场上都是“不分良莠排头儿般的砍杀过去”,还扯过皇帝的诏书,打过前来招安的钦差(这在封建社会可是十恶不赦的大不敬首罪),乃是标准的“犯上作乱”。

李逵嫉恶如仇表现在哪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2)

所以这等于是有子上面的结论出了问题,李逵这个为人“孝悌”者,却偏偏就“犯上作乱”了,这岂不是在打儒家圣贤的脸么?

幸亏有子说话还是十分严谨的,并没有把话说死而是在后面加了个“鲜矣”,给自己留了个台阶下——这个台阶留的非常好,正好给李铁牛开了个口子。

但是我们还是要问一下,为何李逵这个“孝悌”之人,最后会走上杀人放火的道路上,并且走的如此深远,皇帝的诏书都拉不回来呢?

且让我们一步步的来分析一下。

李逵的孝

李逵的出身书里明确提到过,他是山东沂州沂水县百丈村人,家里只有一个老母亲和兄长李达,他在家和人争斗把对方给打死了,然后不得不逃亡江湖并闯出个“黑旋风”的诨名——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又黑又壮,另一方面也是他的暴烈脾气。

李逵嫉恶如仇表现在哪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3)

后来李逵拜了宋江这个大哥以后辗转上了梁山,生活也算有了着落,这时候就想起了家中还在吃苦的老母亲,李铁牛孝心大动,就想要把老娘也接上梁山一起快活,这里面的描写十分精彩,完全就像是个小孩子一般的真性情。

只见黑旋风李逵就关下放声大哭起来。宋江连忙问道:“兄弟,你如何烦恼?”李逵哭道:“干鸟气么!这个也去取爷,那个也去望娘, 偏铁牛是土掘坑里钻出来的!”

晁盖便问道:“你如今待要怎地?”

李逵道:“我只有一个老娘在家里。我的哥哥,又在别人家做长工,如何养得我娘快乐?我要去取他来这里快乐几时也好。”

然后在答应了宋江三个条件之后,李逵兴冲冲的下山回去接老娘去了,身上揣满了白花花的银两,颇有几分西楚霸王衣锦还乡的风光

而在临近家乡之时,李逵还遇到一个意外——“假李逵”李鬼冒充他的名字在这里剪径抢劫,结果遇到了正版,盗版顿时被打的一塌糊涂,眼看就要性命不保。

李鬼急忙谎称自己家里有八十岁的老娘要养,不停求饶,要说李逵这种天杀星没事儿都要杀人,更何况别人招惹到他呢?正常情况下李鬼坟头草都已经三尺高了,但他听到“老娘”二字,竟然感同身受,不仅放了这个败坏他名声还不给版权费的盗版,还送了他十两银子做本钱去养活老娘。

由此可见李逵这个杀人魔王的心中,唯有“孝”这一字还是放不下的

李逵嫉恶如仇表现在哪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4)

然后回去以后见了老娘,老母亲这些年由于挂念儿子眼睛都哭瞎了,但还在家里不停念佛替他保平安——施公这里虽然并没有写出诸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名句,但是一个虽然没钱没文化但却舔犊情深的老母亲却跃然于纸上,虽然李逵在外是个人见人怕的混世魔王,但在家里,在他老娘心中,却永远都只是那个没长大不懂事的孩子

李逵的母亲从头到尾连个姓氏都没提起过,真的只是咱们中国几千年历史千万家庭中非常普通的一位母亲,但对我们每个子女来说,“母亲”两个字都有着不可替代的神圣意义,哪怕浑人李铁牛也不例外。

后来李逵接了母亲想要回山寨,偏偏路上遇到一家不开眼的老虎把老妈妈给吃了,暴怒的李逵马上不假思索就去和老虎搏命,最后把四头老虎都杀了,抱着老妈的遗骸痛哭了一场。

李逵其实不是个感情丰富的人,他在书中只哭过两次,一次是送葬老娘,一次是被宋江下了毒酒之后——谁言男儿不伤心,只是未到伤心处罢了

这一场痛哭,也表示李逵人生的情感中,有关“孝”的部分已经彻底抹去了,从此更加百无禁忌

李逵的悌

李逵不仅对于老娘很孝顺,对于兄长也是很客气的,我们且来看看他如何对亲大哥李达。

当时他回去看望老娘,母子二人说话间他大哥正好提了一罐子饭回来了。

恰待要行,只见李达提了一罐子饭来。入得门,李逵见了,便拜道:“哥哥,多年不见。” 李达骂道:“你这厮归来则甚?又来负累人。”

可以说李逵和李达虽然是一奶同胞的亲兄弟,但是性格却是天差地别,正应了那句老话——龙生九子,秉性不同,李逵凶顽暴虐,而李达却是老实本分。

李逵嫉恶如仇表现在哪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5)

所以李逵在家乡横行霸道,在江湖上也是惹是生非,但李达只是安安分分的给人家干长工混口饭吃,若说动手李逵单手就能放翻他哥哥十次,但是这时候见了面却也是纳头便拜,依足了礼数。

后来两人一言不合,李达又不敢动手,只能拔腿就跑喊帮手,而李逵却是留下了一张五万块的支票——哦不对,五十两的大元宝给哥哥,自己偷偷背着老娘跑了。

这倒不是李逵害怕李达带人过来,他在江州劫法场的时候面对千军万马的刀枪都毫不畏惧,又怎么会怕几十个村民的锄头呢?只不过他不想伤害自己的大哥罢了,这锭大银子,也算他送给亲哥哥的最后一份礼物,表达了一个弟弟的心意,毕竟悌这个字拆开了就是“兄弟之心”

——大哥,俺铁牛走了,你多多保重,江湖路远,我们再不相见。

这就是李逵对于亲兄长的“悌”,至于另一位结拜大哥宋江,我们放到会面再说,那更是比对李达恭敬百倍。

社会背景

从上面的简单介绍我们应该不难看出,李逵在“孝悌”方面的表现还是很好的,虽然他不善言辞更加不会写字,但通过淳朴简单的言行却更加让人能够感受到一颗赤子之心——毕竟李铁牛就是个直人,这点不论他行善还是作恶,不管你喜不喜欢他都要承认。

李逵嫉恶如仇表现在哪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6)

那么我们再次回到最开始的问题——这样一个“孝悌”之人,为何非要犯上作乱呢?

这倒不是李逵故意要和儒家先贤作对——他大字都不识一个,哪里有认得什么有子无子的,这其实还要从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起。

我们都知道《水浒传》的背景是宋徽宗年间,他虽然名为北宋的倒数第二位君主,但其实主要的问题都是他这里出的,他儿子宋钦宗更多只是金兵铁骑南下后被他强摆上位的背黑锅的罢了。

熟悉历史的朋友应该明白,宋徽宗属于那种完全投错了胎的,他琴棋书画无一不精,还创造了“瘦金体”书法,就算在后世艺术界中也是极有地位,绝对是一个一流的艺术家,但却连个三流的皇帝都算不上。

李逵嫉恶如仇表现在哪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7)

赵佶其实并不算暴君,但却是十足的昏君,他宠信的蔡京童贯为首的“六贼”个个都是祸国殃民的好手,欺上压下,卖官鬻爵,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民不聊生,这一点《水浒传》中关于这几位君臣的表现虽然大半是杜撰,但和真实历史恐怕也相去不远。

而倾巢之下又岂有完卵,李逵这种底层的平民百姓属于最直接的受害者,连最起码的温饱都无法保证了,不做乱又有什么办法呢?这已经不是李逵一个人的问题了,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毕竟就算再孝悌的人,也要吃饭的,能够达到儒家圣贤那样“君子固穷”的人终究是极少数。

一见宋江误终身

除了当时的社会背景这个外部大环境以外,让李逵在“犯上作乱”这条路越走越远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他闯江湖中拜的大哥,及时雨宋江宋公明。

李逵嫉恶如仇表现在哪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8)

也许是两个人都长得很黑吧(^_^),宋江和李逵是一见如故,李逵像是没娘的孩子突然找到妈一样,拿宋江当爷娘一样的孝顺,只要宋江一句话,让他上刀山,下油锅,哪怕是把封建社会的真龙天子九五之尊百姓们抬头看一眼都哆嗦的皇帝拉下马都毫不犹豫(相比被秦始皇霸气所慑,一见面就瑟瑟发抖的燕国勇士秦舞阳)。

而宋江对于李逵这个心直胆大,头脑单纯,武艺高强(虽然不能和鲁智深武松比但也不错了,而且那两人也都有自己的思想,绝不是无脑听命的傀儡)的小弟也非常喜欢,两人马上结拜了兄弟——这一拜宛如刘备和张飞的桃园结义一样,从此兄弟不分离,一起闯天下。

而且和刘备张飞说好的同生共死却没做到不同,宋江和李逵还真的是“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宋江被朝廷奸党下毒酒害死之后,也没忘了拖上李逵这个好兄弟一起走——阴间作伴好还乡

李逵嫉恶如仇表现在哪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9)

但就算是这样,李逵对于这位大哥依然是毫无怨言,甚至“阴间愿做小鬼服侍,来世还要一起闯”,端的是“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比李隆基和杨玉环之间的感情还要感天动地。

李逵见说,亦垂泪道:“罢,罢,罢!生时伏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个小鬼!”言讫泪下,便觉道身体有些沉重。当时洒泪,拜别了宋江下船。回到润州, 果然药发身死。李逵临死之时,嘱咐从人:“我死了,可千万将我灵柩去楚州南门外蓼儿洼和哥哥一处埋葬。”

这是李逵的第二次落泪,为的是宋江这个结拜大哥所流,但却仍然没有丝毫怨恨,这个“悌”字绝对堪比儒家的先贤——哪怕以孝悌闻名的曾子也不过如此罢了,因为这已然到了极致,你还要我怎样?我又还能怎样?

红尘说

综上而述,我们可以看出,李逵的孝悌之心是毫无疑问的,这本来就是个简单直接的人,从不掩饰自己的情感,所以他说的做的,其实就是心里所想,远比许多嘴上都是“主义”心中却是“生意”的伪君子容易理解的多。

但是这样的一个人,最后却走上了杀人放火做强盗的路上,其根本的两大原因,一方面是外部环境的动荡不安,朝廷无能,内忧外患,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了,只能被逼上梁山,就连林冲杨志关胜这样的“德艺双馨”的中高层人员兼名门之后都难以身免,更何况草根小民李铁牛?

李逵嫉恶如仇表现在哪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10)

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宋江这个带头大哥起到的作用——其实李逵自从认识了宋江之后,后半截的人生已经没有了任何主动权,完全就是按照宋江安排的去做罢了,说是傀儡也丝毫不为过,最多只是吃肉喝酒赌钱等方面,大的选择都是宋江为他决定的,甚至包括他自己的生死。

所以说有子的话其实还是很有道理的,在绝大部分的情况下一个充满“孝悌”之心的人都不会选择去破坏社会,但起码也要让他有一定的生存空间才行,所以这“鲜矣”二字,加的非常妙,毕竟人都是社会动物,个体和总体都是互相影响,很难强行分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