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有间大学(youjian-university)
如果给你的高考分数加上80分,你会迎来什么样的新选择?
在高考的淘汰赛中,有一处或许不太为大多数人所知的选项,根据赛制,进入这一赛道的考生,在进行本专科录取过程中,会分别得到最多80分和60分的“筹码”。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能拿到这张叫做预科班的入场券。
听起来,高考似乎又多了一个弯道超车的途径。但报考预科班,真的只是低分上名校那么简单吗?
预科,并不特殊
预科教育源于欧美国家,是西方教育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步骤。
早在18世纪,工业革命时期,人才需求大增,一些西方国家的名校因此将预科纳入高等教育体系学制,把招揽专业人才的功课提前到入学前阶段。
到19~20世纪,这一学制继续发展并传播到日本、苏联等国,比如,日本明治维新过后,东京大学为求学者设置了考学门槛,学生需经过2-3年的学习并通过考核后,才有进入东大的资格。
苏联当时的预科招收的则为受过中等教育的先进工人、先进集体农民和复员军人,截止到1980年,当地共有653所,相当于全国75%的高等学校有设有预科。
作为日本最强学府,东大当时的入学门槛可不比现在低。/图虫创意
我国近代也曾实行过预科制度,1903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所设的三段七级的学程里,包含预科教育。其中有一年制和三年制预科,前者以基础知识为主,后接三年大学本科,后者更像现在的专科。
1908年,北京的满蒙高等学堂设立了蒙文预科和藏文预科,它们成为民族预科的首创。
但国内的这些预科班没有持续太久,就被192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学校系统改革令》的”3年制高中“取代了。
预科教育在国内的逐步发展递进。/unsplash
一直到1941年,延安民族学院设立了民族预科教育性质的普通班。新中国成立后,国内高校开始复办或新设预科,这个学制的规模也慢慢发展起来。
如今,民族预科历经了近七十年的发展,它也是最为外界所知的预科形式。顾名思义,民族预科倾向招收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为来自不同的他们进入大学学习打好基础。
除此之外,这个阶段的教育还包括华侨预科和留学预科两种类别。
它们则更像国外的预科学制,华侨预科多是由大学附办,有入学录取条件和直升标准,隶属于国务院侨办的华侨大学和暨南大学,即为最早被批准为面向华侨学生的高校。
有了这些预科,华侨或留学生有了更多机会。/pexels
后者则偏向于语言预科,随着来华留学生增多,来源国家更多元,2004年8月,由教育部批准,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成立的“留学预科学院”。
它既是为了帮助留学生学习汉语,也为他们适应中国文化提供一段过渡期。这和中国学生赴海外留学时,为了适应语言或学术环境就读预科不无相似。
当然,这些预科的存在,不仅是为了加强语言能力、补习备考、帮助适应环境等,还有遴选淘汰的功能。
它是一条低分上名校的捷径?
虽然发展历史不短,但有学者形容,我国的民族预科教育一直是一个“被教育遗忘的角落”。
对于外界来说,预科的存在的确有些陌生。
在录取流程上,它走的是单独分数线,有降分优惠。按照教育部规定,“本科预科班录取分数线不得低于在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本科相应批次各有关高校提档线以下80分,专科则为60分”。
降分,对高考有着非凡意义。/unsplash
但在实际录取过程中,具体分数当然与高校报考热度息息相关。和普通录取批次一样,预科也是在考生群体中进行择优录取。
高校的批次不同,其降分的幅度也会不同,学校越好,门槛就会越高,据介绍,一本或者重点院校有的降个一二十分就能招满,而有的专科减100分都可能招不满学生。
不仅如此,相比其他招生,预科的录取容量要小得多,这意味着它的竞争并非简单。
比如,中山大学2015年在云南、贵州、广西、内蒙古等11个省份或自治区共招收100名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具体到各地,不少省份拥有的中大录取名额仅为个位数。
但也是因为有“优惠”存在,预科也“被成为”一种所谓捷径的存在。
因为招生人数少,预科的竞争依然不小。/unsplash
南开大学少数民族教育学学者陈·巴特尔在文章《历史与比较中的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研究》提及,“民族预科教育存在着一定的走人情、拉关系、收取钱财等不良现象,未能体现预科班设置的初衷。”
《工人日报》的一篇文章《高校“预科生”有点变味》报道过类似案例,有分数线不达标的学生,通过走关系,以“预科”身份,进入了四川的一所重点院校。
除了靠人情,该学生家长还向学校另交了一笔“建校费”。据该校招生工作人员介绍,即便收费不菲,预科班招生依旧走俏。
实际上,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招生工作管理规定》,预科主要面向“边远农村、高寒地区、山区、牧区的少数民族考生”,也可适量招收散杂居的少数民族考生。
花了钱,就能去名校?/图虫创意
但2010年的一项数据显示,进入本科高校民族预科班的学生,不到30%的人属于农村户籍,相比之下,散居地区和城镇户口的少数民族学生的比重,却在不断增加。
今年高考招录进行中,重庆市教育考试院提醒考生和家长警惕“预科生”招生陷阱,一些不法分子假借“预科生”名义进行招生,实际上根本未取得录取资格。
上述《规定》也早有明文指出,对冒名顶替少数民族考生或不按规定录取的,一经查实,无论在预科或本、专科学习阶段,都要取消其学籍,退回生源地区。
当预科班变成敛财工具,弄虚作假渗入其中,原本为了促进不同地区民族之间教育公平的举措,反而造成了新的不平等,预科也无形中被抹黑。
预备课程,不该被边缘化、污名化
进入预科学习后,学生会进入专门的班级学习。
有的高校预科学习和后续学习都在本校进行,有的则会分开——预科阶段在外校学习,阶段考核通过之后,转入本校开启大一的学习。
不仅存在跨校读预科,还有跨省代培养的情况存在。比如,同济大学预科班的同学,会先到江西的赣江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代培,南开大学、厦门大学的预科同学则会被安排在黄河科技学院学习预科。
想要进同济,一些同学还得先去赣江历练一番。/图虫创意
一定程度上,预科教育在高校体系中也像一处相对独立的存在。
但也有人提出,之所以将预科形容为“被教育遗忘的角落”,是因为它在教学、师资、管理等方面还有被边缘化的体现。
介于中学与大学之间的预科,很容易就被过分倾倒向单独一边——
有的预科班沿袭中学模式,让学生在高校读了一把高四。学生吐槽大学不像大学,连按兴趣选择选修课的自由都没有。
还有学校从预科开始安排学生学习本专科课程,但升入本科后,学生又要修一遍同样的课程。这样的设置无疑是一种浪费。
预科究竟该像中学,还是像本科?/unsplash
在师资配给上,预科班也是难分到一杯好羹的群体。
以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的师资情况为例,其整体师资的博士占比为36.7%,而预科教育学院博士只有13%;正高级职称占26%,预科教育学院的数字则为0。
除此之外,预科教育学院还存在师资相对紧张的情况,其专任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也不及全校整体水平。
针对这些问题,预科教育的改革近年也在不断更新,其中包括规范教材、规范结业考核标准,同时也提高高校对预科学生的培养自主权,让学生能更好地融入本校,而非成为边缘化群体。
要保证改革的教育公平,改革是急需的。/pexels
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是否符合预科入学标准的审核。
毕竟,预科班原本的目标是为了推进不同民族的教育公平,而除了能进入降分录取的预科班,少数民族学生在高考中普遍有最低5分的加分。
即便是5分的加成,也足以让一名考生在千军万马的赛跑中,立刻领先身边人一大段距离,何况是更高的20分,甚至50分?
事实上,关于高考加分的争议,从来没有停止过。近年,辽宁、湖南等提出要减少或取消少数民族学生加分项目。
还有声音提出,与其按民族实施加分,不如根据地区来划分。
若是教育资源本来就不错的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也拥有降分条件,这对当地接受同等教育的汉族学生来说,便成了一种不公。
也就是说,真正的帮助,应该落在教育资源不够发达、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身上。
只有做到了这些,它所承载的公平,才能更接近最初想达到的方向。
参考资料
中国大学预科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何修文,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当代预科教育综述,林锋 席晓靖,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7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研究——以中央民族大学预科育为个案,郑雪松,中央民族大学,2011
河北:严禁省内民办高校以“计划外”“预科班”的名义招生,周洪松,中国教育报,2018
民族预科班级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思考,窦文阳,文教资料,2017
改革开放40年我国民族预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胡炳仙 胡琦轩,中国民族教育,2018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有间大学”,撰稿古咕,编辑秋裤,排版阿肯,未标注来源图片来自网络。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