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谣最能打动人们的内心(近代民谣下的底层生活)(1)

民谣是民间口头文学的一种,来自普通百姓口口相传,有着民众表达心声的智慧,也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声。这些流传下来的民谣使我们对当时社会发展有所了解,比如中国近代

清朝的闭关锁国使得国家经济与世界近乎脱轨,国门被迫打开之后,流入境内的鸦片侵蚀着国人的身体。

纵使有爱国之士发起一次次销毁鸦片的反抗斗争,但是国力的强盛还是需要发展经济,国际发展巨大的冲击之下,洋务运动应运而生,这也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由此中国的经济逐步向国际靠拢,外来新鲜事物也逐步流入国内,渐渐遍布民众生活之中,人们的思想,生活等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国门打开,不计其数的新鲜事物冲击着百姓生活,会造成他们对外排斥的心理。其实不然,人们心中普遍对从未有过从未见过的事物有着巨大的好奇心。西方文化的神秘吸引着他们。

民谣最能打动人们的内心(近代民谣下的底层生活)(2)

一、日常

1.服饰改良

普通百姓的生活无非就是衣食住行,而衣食住行最为直接的反映民族或国家社会生活。相比较男士,女士对外来新鲜事物的好奇和接受更快一些。

尤其是女士的服饰。打开国门之前,闭塞的条件下女性的服饰就有许多样式,新鲜事物流入国内,原本就心灵手巧的中国女性,设计出许多中西结合的服饰。

普遍来看,女性的服饰由松到紧,由长改短。衣服打破常规旧俗,更多追求合身与身体的线条美。正所谓"时装女服不兴长,尺寸先须合体量"。

在沿海城市,比如上海,洋人和华人杂居,西方布料廉价,缝纫式裁衣方法逐步流行,女性追求时髦,向往精致的服饰,所以中西结合又多偏向西方特色的服饰渐渐流行于市面上。

民谣最能打动人们的内心(近代民谣下的底层生活)(3)

旗袍原型为清朝服饰,后被时髦的汉族女性加入西方元素逐步裁剪而得。旗袍领口的高低,袖子的长短,还有开叉的高低都与当时的社会风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上海坊间有这样的话"旗袍上身,好事登门",也与当时人们寄托美好紧密相连。男士的服饰主要有马褂和长衫,有些思想西化的还会穿起小西服。

不过寻常百姓的西服也只是在重要场合穿或者几乎没得穿,多数还是以长衫或者方便劳作的衣裤为主。

2.吃食普及

衣可裹体,食亦需裹腹。人们在追求吃饱的同时还会研究怎么去吃。武汉就有许多特色美食。很多其实并非本土,也不是自古流传,大部分都是近代产生,比如汤包。

但是地地道道的食物也有,比如热干面。大多数面食都会带有汤,武汉人更爱煨汤"吃肉不如喝汤,喝汤不如闻香",所以再爱汤的武汉人,也会垂涎香香的热干面。

要问是否正宗的武汉人,就看他爱不爱那一碗香腾腾的热干面。"多把点油,少把点盐……"连小孩子们也非常喜欢。

民谣最能打动人们的内心(近代民谣下的底层生活)(4)

近代化经济的冲击,贫富差距也由此拉开,而口味细腻却价格优廉的热干面,便成了城市上下各个阶层人民都可以品尝的食物,使得人与人之间平等起来,更是当时平民化的优良写照。

而我们所习惯的"厨师",在过去皇家中正正经经的被称为"厨司"。

而苏州又是总能与乾隆皇帝搭上边,那么苏州坊间早年是流行不起来作坊小吃的,大多都是精致昂贵的高等菜。平民百姓是尝不到的。而在1912年进入民国以后,经济,社会和民生方面发生巨大变化,之前的"官府菜"没有了。

民国时期的各级政府远比清朝的廉洁,许多经费都需要层层把控。没有哪个大官家里可以供养十几个大厨,于是这些失业官厨只能流向社会。

正因为如此,苏州房坊间小餐馆兴起了。民国初年,苏州有菜馆一百家,基本上分布于两个地域:城西的石路地区和城东的临顿路地区。当时已经有"吃煞临顿路"的说法,可见苏州百姓特别"会"吃。

民谣最能打动人们的内心(近代民谣下的底层生活)(5)

3.拥挤居住

虽然穿衣风格有很大变化,特色小吃各个地方也是各式各样,但是近代底层人民的居住情况并不是很乐观。西方事物涌入中国,租界区随处可见灯火通明。

穷人家可就不行了,温饱尚可,大多也还都点着煤油灯,甚至夸张到一直到建国之后二三十年电灯仍旧是劳苦大众的奢望。

虽然当时不比现在的人口之多,但是也随处可见狭窄长街,人口密度大的景象。底层人民的文化水平普遍都不太高,环境自然不会很好,租界区与华人区形成鲜明对比。

比如排水系统,华人区就像外来人一样,没有完备的排水设施,没有下水道,没有公共卫生间。

"拉包车,到巷口,解小手。"这一看就可知素质不高的人们在那样糟糕恶劣的环境如何随意生活。中国大多数充斥西方事物繁多的地方,繁华多在洋人居多的租借区,华人聚居,条件就没有那么好了。

民谣最能打动人们的内心(近代民谣下的底层生活)(6)

4.出行工具

秦汉时期人们出行为牛,直至后来征战需要,马就成为皇宫甚至凡间的出行工具。在清朝有"马踏香泥雪未消"老祖宗几千年的传承,到了民国也依然被人奉行。

除此之外,为着家庭开销着想,驴比较好喂养,所以寻常百姓没有特别紧急的事情,日常都会用驴进行大小事物的采办。

西方传来的四轮小轿车是不属于寻常百姓的,家境稍微好那么一点的人出行最奢侈也是搭乘人力车。

1886年,老北京便出现了人力车。"沿街走遍响声扬,脊背朝天两足忙。市面萧条座客多,徒唤奈何亦无方",生动的描绘出老北京寻常百姓出远门乘人力车的现象。

看民国时期的电视剧可以发现,那时期在大街上还会有横贯整条街的电车。电车一动响郎当,来往行人上下忙。

民谣最能打动人们的内心(近代民谣下的底层生活)(7)

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那时候的北京,人口速度增长之快远远超过出行工具的发展和完善的速度,所以在电车上拥挤景象是常有之事。

而在沿海地区,水域较多的地方,船一直是人们出行最方便也最常用的交通工具。自古流传,见证城市的发展历史。

二、娱乐休闲

日常生活的变化也挡不住人们对精神娱乐的追求。在中国古代,人们的日常娱乐就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如书肆戏院、酒楼茶馆、园林玩赏、郊外踏青以及寺庙祈求等。

传至近代,人们的喜好一点没变,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古迹被百姓奉为游览佳地。诸如北京的颐和园,天坛;武汉的黄鹤楼,苏州的园林风景等。

茶馆戏院更是老北京人的标配,其中话剧《茶馆》,那饱经风霜的茶馆见证了近代北京的坎坷发展。中国戏曲自元朝起就发展起来,听戏似是百姓之间流行的爱好。

民谣最能打动人们的内心(近代民谣下的底层生活)(8)

民国时期两极分化,上流社会的人们经常出入大剧院,而那些劳作挣钱的人们偶尔也会去剧院观影,私家戏院,公共戏院等,都为当时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地。

那些底层的劳动人民,大多数都是邻里街坊中会唱曲儿的,待晚饭之后,聚在某一家中唱戏乐呵,也是一种奢侈的消遣。

在19世纪末,电影流入国内,这为中国人带来全新的娱乐方式。在1908年12月22日,在上海居住的西班牙商人雷玛斯在乍浦路用铁皮搭起了一座简陋而坚固的房屋,拥有250个座位。

因专放电影,故命名为虹口活动影戏园。雷玛斯绝不会想到,他单纯想要做生意的这一想法,对之后中国的电影发展起到了不小的影响。

民谣最能打动人们的内心(近代民谣下的底层生活)(9)

在上海滩,戏曲和电影一直是最红火的娱乐产业,戏曲和游乐场一直是上海滩最红火的娱乐业,之后国外流行的电影逐步流入中国市场。

演员也由此出现,受到大家的追捧。再后来,国际形势紧张,除去正规的演员演出之外,许多学生也纷纷编排校园剧。自编自导自演,创作全新剧情,借用形象的剧情映射社会,从而游说民众,奋起反抗,保家卫国。

三、总结

中国地大物博,只是清朝的闭关锁国使得发展逐渐落后于世界。被迫打开国门之后,人们最直接面临的就是外来事物的冲击和原本安逸生活的翻天覆地变改变。

任何特殊优待都是上流社会的特权,寻常百姓在社会变化之下显得微不足道。民谣是民间口口相传,是坊间人们用调侃的语气,有趣的形式表达真实的情感。

民谣最能打动人们的内心(近代民谣下的底层生活)(10)

诙谐幽默的民谣之下,是暗潮涌动的社会黑暗。而中国近代发生了许多改变社会原有状态的事件。

百姓们可能没有察觉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改变会给日后的中国带来怎样的变化,但是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中国近代的发展窥得一二。

参考文献:

1.近代化城市变迁

2.民谣下的底层生活

文/南宫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