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应昌,赵堡人,张彦之子,得陈清平所传。张应昌又传张汶、崔东,张汶传张金梅,张金梅传张利泰、张敬芝,张敬芝传王林清、陈应铭、张铎、张树德、侯春秀等。

侯春秀太极拳介绍(赵堡太极侯春秀)(1)

侯春秀(1904—1985)

侯春秀(1904—1985),生于赵堡,十八岁拜张敬芝为师,因照料张敬芝晚年,朝夕相处,得张悉心传授,擅长採拿,出手冷、脆、快。抗战全面爆发后,为躲避战乱,侯春秀到陕西宝鸡做小本生意。一年许,因与警察冲突,只身以扁担与众警打斗,旋逃至西安。新中国成立后,侯春秀一直在西安的三轮车工会当工人。因其所传张氏“成架”与在西安授拳的郑悟清、郑锡爵大小架相比较为适中,也被称为“中架”,与“二郑”鼎足而成三。据侯春秀门生张长林、张顺林讲述:

侯老师武功高强,人品极好,经常教导我们不能恃强欺人,但对付霸道之人要毫不手软。他给我们讲,最好使别人不知道你会拳,不到万不得已不用拳伤人。他说他一生中用过两次。一次是解放前在宝鸡,几个警察欺负老百姓,他仗义把几个警察打倒在地,在宝鸡住不成了,才到西安。

另一次是他到西安后靠同乡帮忙,蹬三轮车拉人,但当时三轮车在车站拉人都要给一个所谓的工头进贡,侯老师初来乍到,给的钱少了点,此人不满意,已三四天不让客人坐侯老师的车,第五天,有客人走到侯老师车上,被此人看见,要强行带走客人,客人不买账,此人恼怒,要打顾客,侯老师忍无可忍,一个按掌,把此人推出二米之远,此人反扑上来抓住侯老师的领口,侯老师顺势一个金丝缠腕,制服了此人,侯老师警告他如再霸道,下次定不轻饶。其他工友拍手称快。自此后,此人再也没有寻侯老师及工友的麻烦。①

侯春秀的传人主要有侯占国(子)、侯转运(子)、王喜元(婿)、张玉亮、徐孝昌、张文举、黄江天、刘会峙、罗及午、王德信、赵策、刘晓凯、尚保新、张伯友、孟凡夫、林宝泉、张长林、张顺林等。②其中,张顺林曾详细叙述他拜师学艺的情形:

1973年春节刚过,李宗有老师给郑悟清老师刻了一枚牛角方印,让家兄长林和他一块儿送往西安,家兄借机请郑老师拨拨架子。从西安返回咸阳时,在西安火车站,碰见郑悟清的徒弟刘育英,李宗有老师告诉刘老师说,他多次拜访过侯老师,侯老师只拉家常,不谈拳术,今天想再拜访侯老师。与侯老师善交的刘育英满口答应,他带去准行。果不其然,侯春秀老师见刘育英引荐,非常热情地与李老师和长林兄谈起了赵堡架太极。

家兄长林第一次见到侯老师,见他瘦骨嶙峋,但谈起拳术,句句珠玉,论述之精辟,实属难见,不由心中暗暗佩服。长林兄当时二十七八岁,在外地工作时学过长拳,又受到过咸阳名师的指点,1965年又跟李宗有老师学习赵堡太极拳,1972年郑悟清又给家兄拨赵堡小架。自恃还可以,便想与侯老师过上几招。

没想到,侯老师已看出家兄的想法,便站起来,让他出招。家兄一招冲拳上去,只听见“啪啪啪”七八下响声,家兄已被侯老师的巴掌打倒在地,还不知侯老师怎样下的手。家兄站起来说再来一次,于是上下齐进,没料想,侯老师轻让一步,一个白鹤亮翅,家兄仰倒在侯老师的床上,逗得刘老师、李老师哈哈大笑。家兄心知肚明,今天遇到了高人。侯春秀老师持高功而不露,而今天一见,也不知何故,特别喜欢家兄的性格,当时就讲了很多太极拳应用心法。临别时,侯老师邀李宗有老师和家兄下星期再来。

回咸阳后,家兄就跟我谈了,他见到太极的另一位高手侯春秀老师,还谈到准备拜侯春秀先生为师。那时候,侯老师家境特别困难,全家六七口人只有三床被子。那年代,物质匮乏,买东西都要票证。李老师找我兄弟二人商量,是否先给侯老师买两床被子送去,我们俩分别找熟人要到两张棉花网套票。李老师和我俩共同出钱买了两床棉花网套,一床缝成被,一床由于没有布票,只好光送网套了。

又一个星期天,李老师带我兄弟俩骑车送去两床被子和网套,侯老师见到后非常激动,非要给钱和布票,李老师和我俩再三推脱才算作罢。李老师直说来意,这兄弟两个想拜您为师,不知您收不收。侯老师也是爽快之人,上次你们来,我就看上了长林,就想收他作徒弟呢。西安好多人都说侯老师很保守,很少收徒,更不轻易以拳示人,这次这么顺利就被收纳为徒,实属一种缘分了。其实,李宗有老师早就想与侯老师谈拳论武,苦于没有机会,这次侯老师也非常干脆地答应了,也了却了李老师多年的心愿。

从此,每逢星期天,我兄弟俩跟李老师从咸阳骑车到西安,我俩学侯老师成架七十五式,李老师与侯老师切磋拳艺、讨论拳理。那时候,我们的家境还可以,但侯老师硬是不要学费。我们每次去西安学拳,只好给侯老师带点鸡蛋、小米、玉米糁等物品,以补老师家用。光阴似箭,转眼已是半年,那时工厂用电按计划安排,我们单位休息日改为星期五,我们与李老师商量,接侯老师到咸阳来教拳。侯老师欣然应允,星期六来到咸阳。我家的庭院还比较大,侯老师星期六晚上和星期天白天教拳,星期一早上回西安。

1974年三四月份,侯老师突然得了一场大病,住进了医院。李宗有老师与我兄弟俩前去看望过几次,并资助老师200元钱。连继数月,我兄弟俩每月还给侯老师用信邮去十元钱。为此,侯老师给我写过好几封信表示感谢,并在每封信中嘱咐我们不要停止练拳。

几个月后,侯老师病愈康复,复又在咸阳教拳。李宗有老师和我又找来十几个人跟侯老师学拳。一下子,侯老师的徒弟增至二三十人。侯老师在咸阳每周停留的时间增至三天。这段时间,侯老师开始给我兄弟俩及泉宝兄讲了很多秘传功法及太极绝技。我兄弟俩虚心学艺,进步很快,家兄悟性较高,侯老师讲的,很快融会贯通。我却对理论钻研比较多,侯老师也特别喜欢我的钻研劲,经常夸奖。师兄弟中,林泉宝学得很认真,进步亦很大。

侯老师为人严肃,但从不摆架子,在咸阳教拳时严格认真,一丝不苟。无论是拨架子,教推手,还是演散打,讲功理,都非常明白透彻,言传身教,使我们感觉到老师很随和。侯老师在咸阳一教就是十年,改变了过去的观念,开始广收门徒。通过在咸阳教拳这个重要的转折点,使他的赵堡成架得到了发展,对赵堡太极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有些人说侯老师保守,不给人讲东西,其实不然。作为一种文化,赵堡太极有它公开的一面和隐蔽的一面。作为这种文化的传播者,因此也有他开放的一面和保守的一面。公开的是表面的一些套路及功法等,对于这部分会较为开放地传播。而隐蔽的一面,较深的一些东西,如秘传功法和绝招等,传播者就显得较为保守,称之为“一层功夫一层理”,有水到渠成的道理,一般都是选择性地传授。这也是赵堡太极前些年传播不太广泛的原因之一。

集赵堡太极武学于一身的侯老师也有他的选择原则,并有所突破,在咸阳较为开放地传授了很多隐蔽性的东西,创造性地改进了很多保守的教法,把架子、推手、散打结合起来一块儿教,称之为“三合一练拳法”。架子中的每一式,推手中怎样运用,在散打中怎样发招,讲得头头是道。力求架子要拆成件件,用时穿成串串,发招要脆冷快狠,招招要打准。侯老师讲拳非常精练,浅显易懂,几乎每一招式都是手把手地讲解,让人体会招数的劲道、发劲的时机、化解的路数及应变办法。

侯老师在咸阳教拳的最大特点就是很有耐心,把架子中的每一式都要分拆讲解,同一式的不同用法,不同式的配合使用、互相转化,讲得一清二楚,分析到位,并亲自操演,让我们体验被打、化解、反招的使用等其中的奥妙,毫不厌烦,直到我们熟练掌握为止。

有一次,侯老师讲高探马、十字手的联合用法,林泉宝自告奋勇,与老师推手。泉宝用一招“白鹅晾翅”,侯老师松裆走化,一记“高探马”把泉宝打倒,紧接着再推手,泉宝用“高探马”打出,只见侯老师两手一合,左肘暗藏,泉宝打空,待到察觉已来不及了,侯老师一招“十字折叠”把泉宝打飞,跌出十米开外。侯老师讲拳就是这样实际,丝毫没有虚套。③

注释

① 张长林、张顺林:《侯春秀老师在咸阳》,《武当》2006 年第 5 期。

② 关于侯春秀详情,参见赵增福《中国赵堡太极》“赵堡太极拳组织与传人简介”(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 年),罗名花《武当太极拳技法阐秘—谨以此纪念侯春秀大师逝世十四周年》(《武当》1999 年第 4 期),黄策元忆、孟凡夫整理《赵堡太极拳一代宗师侯春秀》(《精武》2000 年第 5 期),张长林、张顺林《侯春秀老师在咸阳》(《武当》2006 年第 5 期)等。

③ 张长林、张顺林:《侯春秀老师在咸阳》,《武当》2006 年第 5 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