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气

立冬

农历九月廿二日

宣布一个大事情!

古人冬天是怎么御寒的(古人是怎么过抗)(1)

当我们还没来得及品味这浓郁的深秋。冬,已翩翩而至,明日立冬。立冬是冬天的第一个节气,意味着冬天的开始。在我国古代,立冬可是一个重要节日,在这一天,皇帝要率领文武百官举行出郊迎冬之礼。在民间,老百姓也要进行专门的祭拜活动,希望能够度过寒冬以及取得来年丰收。

那么,除了迎冬和祈福,古人立冬时还有哪些习俗呢?漫漫朔雪、凛凛寒冬之际,现代人有暖气、空调、暖宝宝等取暖装备,古人又是如何在冬天御寒取暖的呢?

今日,我们就一起走进古人的冬天。

古人冬天是怎么御寒的(古人是怎么过抗)(2)

古人冬天是怎么御寒的(古人是怎么过抗)(3)

立冬有三候

古人冬天是怎么御寒的(古人是怎么过抗)(4)

一候水始冰

初入冬时水面凝结

但尚未形成坚冰

薄冰映着阳光的金光闪闪

在水中铺展开来

古人冬天是怎么御寒的(古人是怎么过抗)(5)

二候地始冻

土地开始凝寒

薄薄的一层冰面下

却酝酿着生机

古人冬天是怎么御寒的(古人是怎么过抗)(6)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古人认为

雉鸡在立冬后即化身为大蛤

天马行空般的想象

饱含的是对生命

生生不息的认知

古人冬天是怎么御寒的(古人是怎么过抗)(7)

古人立冬习俗

立冬:添冬装 道珍重

古人冬天是怎么御寒的(古人是怎么过抗)(8)

古时候,立冬算是一个更换冬装的“寒衣节”,有的皇帝会在立冬之日“赐袄”“赐帽”。大家穿上新衣服,相互“拜冬”,互道珍重。

根据明、清时期岁时习俗的记载,一进农历十月,京城里家家户户必“添火”。“京师居人例于十月初一日添设煤火,二月初一日撤火。”与现在北京的供暖期时长相近,但开始“添火”的时间总体上比现在要早,与那时气候相对寒冷有关。添火日就是所谓的“寒衣节”。

古人们开始享受煤火带来的温暖之际,也要给逝去的亲人“捎去”几件保暖的新衣裳。

吃东西 补嘴空

解决温,还要解决饱。中国民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立冬过后,迎来了进补的好时节,而人们劳碌一年到秋收后才得闲,也是时候用美食犒赏一番自己。

吃饺子

古人冬天是怎么御寒的(古人是怎么过抗)(9)

饺子源于“交子之时”,立冬则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南方立冬时节会吃些鸡鸭鱼肉,“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

涮羊肉

古人冬天是怎么御寒的(古人是怎么过抗)(10)

在清代宫廷,立冬的规矩是吃涮羊肉,后来民间也热衷此道。炭火烧得铜锅里清汤滚热,拿筷子夹着红白相间、薄而不散的羊肉片在汤里一涮,就着酱香,入口即化。

吃生葱

古人冬天是怎么御寒的(古人是怎么过抗)(11)

“一日半根葱,入冬腿带风。”一立冬,古时南京人餐桌上就多了个盛香醋的小碟,开餐前添上绿白相间的葱末,再滴上诱人的香油。吃鱼或肉就葱花一并下肚,既吃了美食,又得了健康。

酿黄酒

古人冬天是怎么御寒的(古人是怎么过抗)(12)

冬季气温低水清冽,是酿酒发酵最适合的季节。因此绍兴人把从立冬到第二年立春这段最适合做黄酒的时间称为“冬酿”,祈求福祉。

古人冬天是怎么御寒的(古人是怎么过抗)(13)

古人冬天是怎么御寒的(古人是怎么过抗)(14)

古人是如何过冬的?

我国幅员辽阔,立冬之后,南北温差将变得更大。暖气、空调、小太阳,再裹一床小棉被,室内室外两个季节,感恩科技让我们顺利度过冬天。

但是,在古代,没有高科技加持,古人是怎么过冬的呢?

那么冷的天儿,硬扛当然做不到!所以,古人当然也有自己的御寒神器!

神器一

古代的天气预报——二十四节气表

古人冬天是怎么御寒的(古人是怎么过抗)(15)

二十四节气最早订立于先秦时期,在汉代就被完全确立为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它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农业生产的指南针,还把天气冷暖都算准了。在立冬之后,古人都会尽量减少外出活动。

神器二

古代的“空调房”——椒房

古人冬天是怎么御寒的(古人是怎么过抗)(16)

秦汉时,出现了冬天可以调节室内温度的房间。这是皇帝和大臣们议事和接待来宾的地方。

据《西京杂记》记载,温室殿墙壁“以椒为泥涂室”做保温材料,墙上挂锦绣壁毯,设火齐屏风,用大雁羽毛做幔帐,地上铺西域毛毯。在这样“内外兼修”的房间里,冬天的体感温度自然不会太低。后来,未央宫的椒房殿专门为皇后居住,所以,“椒房”几乎成了皇后的代称。

以花椒泥为房子做保温层的方法,后人多有效仿,从《世说新语》西晋富豪石崇“以椒为泥涂室”到宋代王珪《宫词》中“香壁红泥透蜀椒”,椒房备受富贵之人青睐。

神器三

古代的“暖宝宝”——各种炉

还记得古装剧里,冬天各位小主们捧着的小手炉吗?没错,就是它。手炉,也叫“捧炉”“袖炉”,类似于现在的暖宝宝。不过大部分手炉有提梁(提柄)。古人宽袍大袖,可将手炉放在袖里暖手,随身携带,温暖方便。据说它自唐朝始创,到明朝中后期,制作工艺愈加炉火纯青。《红楼梦》中,贾宝玉上学堂就携带手炉;黛玉出门,也有丫鬟体贴地送手炉。

古人冬天是怎么御寒的(古人是怎么过抗)(17)

广东省博物馆藏清铜胎掐丝珐琅手炉

冬天许多人都有手脚冰凉的毛病,手上有手炉,脚下当然也有足炉。足炉的称呼有很多,例如:脚婆、暖足瓶、汤媪、汤婆子,等等。它是一种铜或锡制成的扁瓶,里面灌上热水,可放在被子内暖脚,与现代的热水袋类似。

北宋文学家苏东坡送给友人杨君素足炉一枚:“送暖脚铜缶一枚,每夜热汤注满,塞其口,仍以布单衾裹之,可以达旦不冷。”黄庭坚也有诗说:“千金买脚婆,夜夜睡天明。”《红楼梦》中也多处提到“汤婆子”,晴雯笑道:“终久暖和不成的,我又想起来,汤婆子还没拿来呢。”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取暖设备,叫做熏炉。它是一种外带罩子的炭火盆,分上、下两部分,下部是盆,上部为刻有精美图案的镂空护罩。

熏炉外的笼罩叫熏笼,熏笼制作精美,有青铜鎏金的,有掐丝珐琅的。有些大的熏笼重达数百斤,一米多高。如今故宫博物院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坤宁宫等处,都陈列有熏笼。

古人冬天是怎么御寒的(古人是怎么过抗)(18)

清中期铜鎏金掐丝珐琅花卉兽耳三足熏炉,故宫博物院藏

神器四

古代的“冲锋衣”——纸衣

前面所言都是室内取暖神器,那古人出门时候怎么办呢?

达官贵族可以穿锦衣貂裘,乘坐的轿内也有暖炉等贴心设备,或者也可携带手炉类的防寒小武器。如果在室外固定的地方玩耍,也会放置火盆类的设备。《乾隆帝雪景行乐图》中,乾隆与子女们观雪玩耍,乾隆帝即“端坐火盆旁”。

而普通百姓就要绞尽脑汁御寒了。在棉花没有普及之前,古人在袍子里填乱麻或芦花取暖,保暖效果当然非常差。春秋战国有“鞭打芦花”的典故,说的是闵子骞被继母虐待,两个兄弟都穿棉花填充的棉衣,而闵子骞的棉衣填充的是芦花,芦花不保暖,闵子骞外出冻得无法驾车,父亲还以为他是偷懒,直到把他的衣服打出芦花才知道错怪了儿子。

到了唐宋时期,贫苦百姓还有用纸填充衣服御寒的,称作“纸裘”,一般采用较厚而坚的楮皮纸,揉皱之后缝进去,比单衣御寒能力强且拉力强,耐折磨、防蛀虫。

古人冬天是怎么御寒的(古人是怎么过抗)(19)

神器五

“火锅”——温暖从胃开始

古人冬天是怎么御寒的(古人是怎么过抗)(20)

火锅是清朝著名的宫廷大菜,宫廷内的火锅分为两种:

第一种:组合式火锅。由锅、炉支架、炉圈、炉盘、酒精碗五部分组成,可同时煮烧食物,也可单独用锅温热食品。

第二种:锅中带炉式火锅。炉内烧炭火,把水烧开以涮煮食物,和我们今天的火锅差不多。

勇斗“严寒”有技巧

要靠创新和动脑

善于创新和勤于动脑的古人不仅丰衣足食、顺利过冬,还创造出了许多“御寒神器”。而这些传承至今的“器物”与“工具”,早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凛凛寒冬中,继续给予我们温暖与庇护。

古人冬天是怎么御寒的(古人是怎么过抗)(21)

春天播种希望,夏天挥洒汗水

愿你我秋天未完的心事

在这个冬天都会实现

让我们在对春天的期盼中

一起感受岁月深处的静好

古人冬天是怎么御寒的(古人是怎么过抗)(22)

本篇图、文综合整理自新华社微信公众号、共青团中央微信公众号、中华书局1912微信公众号、百度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文明信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