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晚上为什么非要打更呢?“天干物燥 小心火烛”,是我们在电视剧中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每当夜色降临,便会有打更的人不停地在那敲锣打鼓,并且还不断地呐喊着同一句话。

那么问题来了,这样打更会打扰到熟睡中的人们吗?打更在古代到底有什么重要的作用?他们又是怎么计算时间的呢?

古代夜间打更的意义(古人晚上为何要打更才能睡得着)(1)

在古代是有着更夫这个职业的,而且很早就出现了。更夫通常是两人一组, 一搭一档、一唱一和,一个人手中拿着锣,一个人手中拿着梆,一边走一边敲,每隔一个时辰(两个小时)就要敲一次,整个晚上要敲五次。但敲可不是随便敲两下的,这其中还是有着很多讲究的。

比如一更,就是戌时,晚上7点的时候,需要一快一慢打三次,提醒人们这个点该睡觉了。

接着到了亥时,也就是晚上9点,二更响起,就会接连打好几次,提醒人们天干物燥注意防火。

古代夜间打更的意义(古人晚上为何要打更才能睡得着)(2)

到了子时,也就是晚上11点,这个在现代我们还在熬夜的时刻,三更就响起了,一次慢两次快的打三下,这个时候就告诉人们三更半夜要注意防盗了。

接着就到了丑时,也就是凌晨一点,四更开始一次慢三次快的打四下提醒人们这个点不要大声喧哗,免得吵到周围的人正常休息。

最后便是五更了,在寅时,凌晨三点的时候,会一次慢四次快的打五下,打完这一更,更夫就可以回去休息了。因为再过一个时辰,也就是凌晨五点差不多开始鸡叫,人们也差不多都起床了。

看上去打更人的工作是不是很简单,只不过是敲几下,喊几声而已,但事实上他们并不容易,不仅晚上要时刻保持清醒,还得认真掌握好准确的时间。那么他们是通过什么计算时间的呢?

古代夜间打更的意义(古人晚上为何要打更才能睡得着)(3)

首先啊,古人把每个昼夜分为了十二个时辰,在白天时,主要是使用一个叫做日晷的仪器,通过太阳的生落来划分十二时辰,并用子丑寅卯来标记,这是古人最常用且比较准的计时方法。到晚上没有太阳的时候,打更人就需要用“漏刻”计时法来判断时间,而漏刻就相当于我们如今的沙漏,但古人漏的不是沙,而是水。比如古人先把昼夜分为一百刻(每刻大约14分钟),然后在水壶中放上刻了100尺度的立箭,接着再在上面放另一个水壶漏水下来,通过漏水的刻度来计算时间的长短。

而除了这种,还可以通过更香来计算时间,比如点燃一支就是一个或半个时辰,时辰到了再点一支,这样很容易就能掌握时间了。而负责定时的人观测到时刻的变化后便告诉更夫,更夫再通过打更告诉所有人,这样就能通过打更得知时间长短,在古代也算是一种有效的传播方式。

但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钟表的出现也让人们对于时间的要求更为精准,而打更也渐渐被人们遗忘,从此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中。但那熟悉而富有安全感的打更声,却一直长存于当时人们的脑海里 挥之不去。那么打更具体有哪些好处呢?

古代夜间打更的意义(古人晚上为何要打更才能睡得着)(4)

首先就是可以驱鬼驱邪。在古人的认知中,夜晚都是有鬼神出没的,所以百姓们都感到很害怕。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些中气十足的人,能够一口嗓子喊破天,驱除那些不好的东西,让鬼神都避开。所以打更人便在这时候出现了。打更人晚上不断的敲打呐喊,会给百姓一种安全感,百姓听到打更声也能安下心来放心睡觉,所以打更有着安抚人心的效果。

其次便是可以报时。在史书中就有记载,打更人通过不停地敲击铜锣,以及敲击的频率,可以告诉人们此时是几点了。

最后便是打更可以防火防盗。因为古代都是木质的材料,无论是房屋结构还是其他事物,都很容易在天干物燥时起火。虽然古代没有现代方便有效的消防材料,但只要火灾发现的及时,就很容易处理。

古代夜间打更的意义(古人晚上为何要打更才能睡得着)(5)

而当大家都睡觉了,万一哪里突然起火,通过风势以及火力,便很可能使得半座城都被毁掉。所以当打更人每天晚上到处巡游的时候,看到哪里冒烟便可以立刻打响铜锣,叫大家起来灭火,这也是打更人防火的功能所在了。

而关于防盗,因为到了夜晚几乎所有人都需要休息,而小偷便在这个时候最容易出现了,所以打更人除了敲锣打鼓报时外,还会四处巡游看看有没有盗贼出现,如果有便会大声把他们喝住,而这些打更人自然是有着惊天地泣鬼神的呐喊声,他们那一喊,做贼心虚的小偷也只能乖乖就范。

所以,古代的打更人有着报时、防火防盗、稳定民心的作用。而现代小区里看大门的保安,街上巡逻的警察,也渐渐替代了古代更夫的大部分职能。但总的来说,古代更夫所肩负的责任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