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的修养一定是有其定法的,甚至到了宋代的朱熹、明代的王阳明以及清代的曾国藩都有自己的定静功夫。不过这样的修养,或者叫修行却不是很容易普及的,这和悟性与根器有关,更重要的是跟心性有关。

前文提到“定而后能静”是以定为基础的新境界。而儒家的“静”绝不是虚无,是泥沙俱下后的澄净。于是在静下来之后,我们会感觉人与自然的融合,不再有彼此之分,我就是世界的一部分。在“静”的状态中,我们会体会到一种喜悦平和的安全感,这就是“静而后能安”。这个“安”可以分成身安和心安。修行人的打坐过程是一种身安,身能安才可能静下来,只有心静了,心才会安顿下来。于是“静而后能安”的安是身安之后的心安,那些装模作样的打坐参禅只能是心安前的身安状态,如果不能放下自我,放下欲望和妄想,与自然天地融为一体就不可能真正得到安心的状态。

人修行的六个层次(大人之学修行次序之安和虑)(1)

庭前花

说得直白一些,安就是对自己定位的认可,清楚自己的责任,知道自己该怎么工作,怎么样生活,然后把注意力放在当下的每一件事。这不是安于现状的胸无大志,这是认识自我,对自己对他人对生活对工作负责的心态。在这种状态下,也可以明白地了解事情该怎么做,话该怎么说,因势利导,依理而行,把每件事做得圆满,把每句话说得得体。

对于企业来说,能够定来心来专注于有益于客户,有益于社会大众的产品与服务,这样就找准了自己的定位了,在这样的定位上端正心态,进益求精,势必会得到比较圆满的结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