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问吧
“经史子集,小说靠后”。长期以来,通俗小说被视作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直到四大奇书和《红楼梦》的横空出世,才让小说身价倍增。
中国古代通俗小说怎样从下里巴人进阶到阳春白雪?春浓花艳佳人胆的背后,究竟寄托了怎样的诉求?澎湃问吧邀请古代文学研究者李明军,一起聊聊明清通俗小说。
褒贬不一的世情小说
@柒星:年轻人为什么不喜欢《红楼梦》?应该多读《红楼梦》吗?
李明军:据说有人在年轻人中搞过投票调查,结果是四大名著中年轻人最不喜欢读的是《红楼梦》。
年轻人对《红楼梦》读不下去,与世情小说的特点有关,像《红楼梦》这样典型的世情小说通过家庭兴衰折射社会现实、思考感悟人生,对家庭日常生活的描写很容易流于琐碎平淡,让人读不下去。不要说年轻人,连鲁迅先生都承认《醒世姻缘传》这样的世情小说写家庭琐事,难以卒读。
年轻人一定要看看《红楼梦》。《红楼梦》是通俗小说的巅峰之作。单从小说艺术上看,象征主义、魔幻现实主义、意识流、写实新写实、自然主义等等方法,预叙、倒叙、穿插、时空转接、寓言象征、速度控制、视角转换等等技巧,这部几百年前的小说都用过了,而且用得纯熟自然不露痕迹。
这部小说对饮食、服饰、园林、建筑、中医、娱乐、节日、礼仪、宗教、思想等等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有形象的展示和深入的阐释。不了解中国文化,读不透这部小说;读懂了这部小说,也就理解了中国文化。
此外,《红楼梦》中的爱情观念、人生感悟对今天的我们仍然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书中也对古代政治思想文化,具体的日常生活方式、微妙的人际关系都有深刻的反映,在今天有认识价值和借鉴意义。
刘姥姥在大观园,《红楼梦》
@吃了睡睡了吃:老师如何评价《金瓶梅》?
李明军:一般认为,《金瓶梅》标志了通俗小说的一次转型,从宏大叙事转向日常世俗,从帝王将相转向市井人物,从歌颂转向批判,从美转向丑,等等。《金瓶梅》是世情小说的开山之作和代表作之一。
世情小说比较难写,典型的世情小说是通过家庭兴衰折射社会现实、思考人生,家庭日常生活描写很容易流于琐碎,很难写好,写不好的话读起来很没意思。《金瓶梅》这部小说最大的价值是对社会政治的批判,对人性的深刻反思。清初的张竹坡评点《金瓶梅》,认为这部小说的主旨是“独罪财色”,而财和色两者中,财之罪尤大,色之罪也是因为财。这部小说表现了金钱的力量,揭示了金钱的罪恶,描写了金钱对朝廷、官府、人性的腐蚀。
《金瓶梅》中的插画
这部小说在后世引起争议的一点是情欲描写,因为情欲描写,《金瓶梅》被称为淫书(《聊斋志异》中称这部小说为“淫史”),受到查禁。实际上《金瓶梅》中的情欲描写不多,而且这些描写并非像有的学者所说的删除了也无所谓,这些描写是批判政治、反思人性、塑造人物的重要视角,不可删。东吴弄珠客在序言中说:“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生畏惧心者,君子也;生欢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兽也。”
相比之下,《红楼梦》主要是写家庭生活,反映社会现实的广度和深度不如《金瓶梅》。把《红楼梦》和《金瓶梅》这两部小说结合起来读,会对封建时代的社会现实人生有完整的理解。
通俗文学何以在明清流行
@山有木兮卿无意:在古代什么算通俗的,什么又算严肃的?通俗文学的读者又是些什么样的人?
李明军:文学的通俗和严肃是相对而言的。一般将严肃的正统文学称为雅文学,将通俗文学称为俗文学。古代文学中一直存在着雅和俗两条线,平行前进,时而交叉。
最初的文学没有雅俗之分,或者说都是俗文学。文学分雅俗与社会分层紧密相关。即使到了后世,雅文学仍对俗文学多所借鉴,很多雅文学样式是对俗文学的改造。所谓“雅”,既指艺术形式之典雅,也指思想内涵之雅正,之所以雅,是因为文人的参与改造、加工润色。
就拿诗歌为例。上古时期最先产生的俗文学是歌谣,周王朝时期的采诗之官及儒士将民间歌谣进行搜集整理并加工润色,就是《诗经》中的“国风”,《诗经》后来不仅成为儒家经典,而且成为古代诗歌的源头。民间歌谣继续发展,两汉时被汇编为乐府诗,文人参与整理、润色,贡献仿作,文人诗由此产生。先是五言诗,再是七言诗,文人在格律上下工夫,出现了律诗,诗歌有了古体和近体之分。
在诗歌雅化到极致、生机活力渐失之时,文人又从民间曲子词中发现新大陆,模仿、改造民间曲子词,发展出词这一诗歌样式,到了宋末,词走向雅化,文人又转而从民间歌词中发展出散曲。
一般说来,雅文学的读者群主要是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读书人,是高端识字群体,而通俗文学的读者群比较复杂,从皇帝、官员、文人到识字的城市居民等,都是通俗文学的读者,甚至不识字的城市和农村居民,也可以通过听曲子听说话看戏剧等接受通俗文学。
@大王戴维:明清时期百姓的文化水平能看懂通俗小说吗?通俗小说的读者一般是谁呢?
李明军:通俗小说的读者比较复杂,皇帝、官员、商贾、文人、不少城市居民甚至部分农村居民,都是通俗小说的读者。那个时候的娱乐方式很少,读小说是重要的娱乐形式之一。
一般认为,通俗小说的读者群与三个问题有关:一是能否读懂,这关系到识字和文化水平;二是购买能力,这关系到通俗小说的书价;三是对通俗小说的兴趣。
明代的识字率比较高,明末生员人数就达到五十万。无论是商人还是手工业者,都需要识文断字。不要说城市居民,当时很多农村也比较注重识字教育,有的穷乡僻壤也有村学、村塾、乡学、义学、宗学等各种启蒙学堂。高端识字群体可以轻松阅读包括通俗小说在内的书籍,有基本识字能力的功能性识字群体阅读通俗小说有一定难度,但也有不少人可以读小说。
至于书价,精装的通俗小说价格很高,购买者主要是官员、商贾、文人等富裕群体。但大多数书坊刊印的通俗小说属于盗版印刷,粗制滥造,薄利多销,书价低廉。而当时物价不高,家庭需要支出的生活费用少,即使是市井百姓,在日常消费品支出较低而对娱乐有较多需要的情况下,通俗小说的书价是可以承受的。除了购买之外,借阅和传抄也是通俗小说传播阅读的重要途径。
关于明清通俗小说,你还有哪些问题?欢迎到澎湃问吧提问,或留言一起讨论!
责任编辑:鞠文韬
校对:张亮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