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小说总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就是这样一部千古流传的优秀古典文学名著。本文漫谈的《三国》故事基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小说,而非是三国正史。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三顾茅庐作为君臣相得的经典场景,一直为后世所推重所欣赏。作为三顾茅庐的主角,刘备刘玄德为何要以这种方式拜访诸葛亮?他又如何断定诸葛亮终将是辅佐他成就霸业的杰出英才?
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来看看刘备是从何处得知诸葛亮的消息的?
最早,刘备应是从司马徽口中得知诸葛亮的聪明才俊,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隐沦 单福新野遇英主”中,刘备跃马檀溪逃得大难,遇见水镜先生司马徽。两人就人才评价进行了一番争论。
玄德曰:“备虽不才,文有孙乾、糜竺、简雍之辈,武有关、张、赵云之流,竭忠辅相,颇赖其力。”水镜曰:“关、张、赵云,皆万人敌,惜无善用之之人。若孙乾、糜竺辈,乃白面书生,非经纶济世之才也。”(《三国演义》第三十五回)
在这里,司马徽对刘备手下文武诸将进行了一番评论。总体上说,刘备手下武力值很高,智力值不够,司马徽认为这是刘备始终未能崛起的原因。心动的刘备趁机询问水镜先生天下英才何在? 水镜曰:“今天下之奇才,尽在于此,公当往求之。”玄德急问曰:“奇才安在?果系何人?”水镜曰:“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司马徽提供了线索,却没有进一步指明卧龙凤雏究竟系何人?
闷头不解的刘备在返城路上遇到了徐庶。化名单福的徐庶在辅佐刘备后接连打了好几场胜仗,郁闷的曹操使出诡计赚得徐庶来归。心烦意乱的徐庶在不得已离去时再次向刘备推荐了诸葛孔明,至此终于揭示了萦绕在刘备心中的大才“伏龙”。
古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刘备显然是深谙此理。虽然从未与诸葛亮谋面,但司马徽徐庶两位高才的举荐显然打动了刘玄德的心。他坚信,运筹茅庐之中,未曾出山的诸葛亮就是他要找的天下奇才。所以才有了后来寻访诸葛亮之举。
而诸葛亮自从得知徐庶将他举荐给刘皇叔之后,早就料到刘备将来拜访。他采取的策略是,避而不见。应该说,从诸葛亮此后的隆中对可以看出,他对刘备在乱世中所处的位置、发展的方略早已谋划妥当,成竹在胸。这说明,他对刘备这位明主是非常满意的。而三顾茅庐,两番避而不见,只能说明这是诸葛亮在对刘备进行的考验和观察。
刘备呢?自然也是明白诸葛亮的用意。两番拜访不遇而归,非但没有半点气急败坏,乃至勃然大怒。而是愈加谦逊,愈发显示出自己求贤若渴的诚意。在终于遇到诸葛亮的第三次拜访中,他又对孔明的高卧堂中礼敬有加,阻止了张飞的鲁莽行事,最终赢得了诸葛亮的倾心辅佐,建立了蜀汉功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