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的阅读生涯(留美学习从业的宝库)(1)

图书馆的阅读生涯(留美学习从业的宝库)(2)

图片说明:

上图为吴文津于1992年向泰国诗琳通公主(左二)介绍哈佛燕京图书馆中文藏品;下图为1975 年在图书馆工作的吴文津。

本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王婉迪

编者的话

现年97岁的吴文津,在抗战时期作为重庆中央大学外文系学生,毅然投笔从戎,成为一名空军翻译官赴美参加中美空军联合训练项目。战争结束后,他留在美国,先后获得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历史学学士和图书馆学硕士学位。在任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东亚部馆长期间,他同时攻读中国近现代史博士学位。取得博士学位后,吴文津担任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馆长30余年,多次获得美国华人图书馆协会、亚洲研究协会、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等美国和世界性机构所颁发的“杰出贡献奖”。怀着对祖国思念和对后辈学子的关爱,吴文津老先生在美国接受了《环球时报》记者的专访,分享他对图书管理领域、图书馆专业和从业的建议。

“要建造好的房子需要各种材料,要培育出好的人才也是一样的。只是需要的材料只有一种,那便是知识。”在吴文津老先生眼中,图书馆是存放培育人才“知识”的资料库,从考古到当代政治经济应有尽有。在学术界中,图书馆既是学者的“补给站”,又是“学术的战场”,懂得如何使用图书馆的学生加上知晓如何管理一座图书馆的专业人才决定了高校的学术发展。

管理图书馆需要“通才”

哈佛燕京图书馆的前任馆长裘开明曾说过:“不要让来到图书馆的人空手而归”。作为一名图书管理员,想达成这一目标,就得让自己成为一个“通才”。以美国的东亚图书馆为例,由于其中大部分资料是关于中国的,你得对中国文化、历史、政治和经济等方面都所涉猎,因为图书馆的编目、采购、参考等工作都需要这些知识,待进入图书馆工作后再学就晚了。

除具备多学科知识外,合格的图书管理员还应关注各学科的最新进展,紧跟学术动态,这样才能为学者寻找研究资料提供帮助和便利条件。如果有学生来到图书馆询问:现在中美贸易展进展如何?图书馆有哪些相关资料?遇到这类问题时,图书管理员要能将自己所在图书馆有什么资料可供使用、若资料不足能去哪找到更多,告知学生。正因为如此,吴文津鼓励致力于图书馆专业的学子多做一些研究,因为只有自己做研究,才知道学生和学者的需要。

吴文津于1951年从华盛顿大学的图书馆专业硕士毕业,是华盛顿大学该专业的首位中国留学生。在他眼中,那时的图书馆专业与现在有着诸多的不同:以前的图书馆专业注重“图书馆学”,把图书馆的管理作为一门学问;现在则更注重利用高科技改善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在吴文津看来,尽管科技能带来更多方便,但图书馆仍应当将藏书建设作为首要任务。著名学者费正清曾说:“杰出的大学都有杰出的图书馆,如果没有杰出的图书馆就不会有杰出的大学。”他所指的杰出的图书馆就是有杰出收藏的图书馆。因此,在高科技时代,图书馆人才既要使用最新技术,加强研究资料的保存、共享和使用,又要维护和发展馆内的收藏。世上流散的历史文献尚有许多留待学者的发掘,图书馆的管理者们需要“张开触角”发掘“埋藏”文献、关注专业动态、搜集信息,用执着的精神做好“补给库和战场”的守护人。

中美图书馆需加强交流

几十年前,中美图书馆的最大差别在于人员培训和公共服务的概念,那时的中国图书馆仍旧沿袭着“藏书楼”的管理风格。1979年吴文津作为美国图书馆代表团中的一员回到故土访问时,中国还没有开架式的图书馆,从事管理的人员也缺乏专业培训,甚至常常出现管理人员不足的情况,因此有不少中方学者对美国的图书馆管理方式感到新奇。

与中国图书馆缺少专业人才不同,美国的图书馆专业毕业生逐年增多,竞争也愈发激烈,如今想到图书馆工作,一般都要求具备图书馆学的硕士学位。在美国拥有优秀图书馆专业的大学包括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华盛顿大学、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等。但仅有图书馆学位还远远不够,例如在东亚图书馆工作,最好要有一个与东亚相关的学位,例如本科期间的专业领域是中国文学、历史或经济等,在找图书馆工作时具有一定优势。

近些年,在与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的相处中,吴文津听说中国的图书馆发展非常迅速,尤其在图书馆数字化方面有很多的创新与提高。在他看来,一个好的图书馆还应该为所在社区提供更多服务,而在这点上,也许中国的高校图书馆还可进一步加强。

图书馆专业与从业

图书馆就像一座宝藏,有人下功夫就能得到很多宝贵的东西。或许在许多留学美国的中国学生眼中,图书馆只是一个完成作业和论文的战场,不过在吴文津眼中,图书馆的功能远大于此。“图书馆开架的目的便是要让来图书馆的人自己去发掘,例如除寻找自己所需书籍外,能否在相关区域发现更多能为研究带来灵感的文献。举一反三,便能开阔自己的视野,与更多先贤为伍。”当然,在数字化的时代,上网查资料也能达到部分目的,但在图书馆“寻宝”后便能立刻获得想看的资料。

吴文津认为,美国高校的图书馆大多有着非常丰富的文献收藏,留学生们应当把握住机会多涉猎,这样才能将学习经历变得更丰满,在图书馆工作便是最佳选择。美国大部分高校的图书馆都设有学生馆员的兼职工作,因为氛围较好,工作强度也相对合适,很多学生会选择到图书馆打工。吴文津在华盛顿大学读本科期间,为挣学费,就曾在图书馆打工,当时还没有电脑,主要的工作是写卡片,登录书名和作者,再整理出一份简单的清单。这份工作能看到各式各样的书籍,虽然不能从头到尾地阅读,但有机会了解很多知识。吴文津感到图书馆工作和自己的历史专业比较接近,能一边工作,一边增长知识,后来便走上了图书管理的职业道路。

在美国的图书馆,尤其是研究型图书馆就职,需要具备学术素养,是一份收入尚可、环境稳定且受到社会尊敬的工作。吴文津认为,虽然现在很多中国留学生都在图书馆打零工,但未来能否在图书馆工作,要看个人的兴趣。与以往相比,现在图书馆的人员编制更加完整,打零工的时候也许只能接触到一小部分工作,若自己对这方面感兴趣,要积极主动地找机会学习。

此外,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说,在美从事图书馆职业方向还有一大利好:美国大部分公立图书馆都有收藏中文的文献资料,而中国留学生有着语言和文化背景上的优势。据吴老透露,现在美国有多所大学的图书馆馆长是中国人,同时,也有许多中国学者在图书馆专业任教,但绝大部分都聚焦在东亚部分。在吴文津看来,若中国留学生毕业后想要从事图书馆事业,在选对自己的优势领域外,还需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毕竟在图书馆工作,不仅要有丰富的只是,更要有好的交流技能,否则难以胜任行政管理上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