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经典传说故事《白蛇传》,大家眼前浮现的人物形象,一定是许仙、白素贞和法海和尚。

在这段凄美爱情故事中,修炼千年的白蛇白素贞幻化成绝世美女,想以身相许来报答1700年前许仙的救命之恩。法海为拆散许仙与白素贞,竟将许仙骗进金山寺,并把他软禁在此。

法海和白素贞谁的道行高(拆散许仙白素贞的法海)(1)

(影视剧中,法海拆散许仙与白素贞)

最终,白素贞为救许仙,不惜水漫金山,被镇压在雷峰塔下。这一段感人传说,最终成就了许仙和白娘子的经典爱情,而法海因拆散了一对姻缘,也自此被后人诟病。

但历史的真相却是,法海是无辜躺枪的!

寻踪觅源,传说来自河南黑山之麓?

作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自2006年《白蛇传》传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不少学者及非遗保护工作者开始注重对这一传说进行溯源。据史学家考证,此故事的发源地在今河南鹤壁黑山之麓、淇河之滨的许家沟。

(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

比如说,《白蛇传》势必要受到世俗文学的影响,读者喜欢看到浪漫曲折的爱情故事,于是,游湖借伞、饮雄黄酒现原形、盗仙草救许仙、水漫金山斗法海、断桥相会等情节,应运而生。发展到今天,这些情节已然成为人们对白蛇故事这一浪漫传说的全部印象。

白蛇入世,娘子到底是妖还是仙?

关于白蛇的故事,其实最早出现在唐人志怪小说《李黄》一篇中。但跟我们现在了解的白蛇化为人身不同,那时的白蛇纯粹就是一妖,结局是被佛祖镇压。

而真正出现完善的《白蛇传》故事,见于明代冯梦龙整理的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这是最为接近后世戏曲《雷锋塔》的作品。当然,这部作品的出现,也是前人世代创作积累下的结晶。

在这些前人创作基础中,宋元话本《西湖三塔记》算得上是《白蛇传》的最早雏形之一。那里面的许仙不叫许仙,而是个读音很像的名字,叫“奚宣赞”。而那时候白蛇的形象也并不可爱,比较险恶,且并未出现青蛇这一形象。

彼时的“白衣女人”,是本质为恶的蛇妖形象,她或是使与其交合的男人身体化水,或是想摄取其心肝。发展到明代冯梦龙记录下的故事中,白娘子虽然仍不脱其“若生外心,教你满城都是血水”的妖怪之险恶本性,但其法力已只是针对想侵犯她的轻薄者和道士,而不是她所追求的男人了。

法海和白素贞谁的道行高(拆散许仙白素贞的法海)(2)

(电影《青蛇》)

到了清代,戏曲作家方成培改写的戏曲剧本《雷峰塔》又对白蛇形象进行了质的改写,增加了“水斗”、“盗仙草”等能表现白娘子性格的情节。

甚至于,有的弹词本直接名之为“义妖传”。虽为妖而有“义”,这就几近于仙了。在这里,许仙变成了忠贞勇敢的大丈夫,白娘子由最初的妖变成了美丽多情、勇敢坚毅的女子,故事结局,也由悲剧变成圆满结局。

成了恶僧,无辜躺枪的是裴头陀?

而白蛇故事中的关键角色法海,则是始于《白娘子永镇雷锋塔》中。从此,法海禅师的“恶僧”形象就开始流传了。但事实的真相,却是大家实在误会这位禅师了,他与白蛇之间,可是八竿子打不着。

法海和白素贞谁的道行高(拆散许仙白素贞的法海)(3)

(法海的“恶僧”形象)

这位法海禅师,历史确有其人。他出身名门,是唐代名相裴休之子,原名裴文德。据《金山寺志》记载,裴文德少年时便接受父命,并由时任潭州观察使的父亲亲自送往湖南沩山修行。因为夙具善根,他向父母恳请出家求道,获双亲慈允才剃度出家。密印寺主持灵佑禅师为他赐法名“法海”,这便是法海名字的由来。

后来,法海禅师在密印寺出家以后,先后苦行六年(砍柴三年挑水三年),苦行结束后又闭关修行三年,一心参禅,三年圆满。法海禅师,实为今天江苏镇江金山江天禅寺的开山祖师。

不过,关于法海禅师与白蛇的故事,倒也不完全是空穴来风。因为,史书中有一则法海禅师驱赶咬伤人兽的白色蟒蛇进入长江的记载。

《金山志》中曾记载“蟒洞,右峰之侧,幽峻奇险,入深四五丈许。昔出白蟒噬人,适裴头陀驱伏获金,重建精蓝。”这里勇斗白蛇的裴头陀,就是法海禅师。

但差异在于,金山寺位于今江苏镇江市,和杭州西湖的雷峰塔相隔甚远。所以,法海和雷峰塔,完全是毫无干系。

法海和白素贞谁的道行高(拆散许仙白素贞的法海)(4)

(法海禅师雕像)

总之,历史上的法海禅师是一位得道高僧,是一位对中国佛教发展有卓越建树的唐代高僧。更重要的是,法海禅师自身的修养和著作,对于佛家的贡献可谓极为深远。几乎可以说,自明末至当今,使汉传佛教禅宗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就来自江苏的金山江天禅寺,来自法海禅师。

由此说来,金山寺的裴头陀出生在唐朝,比最早的白蛇故事还要早几百年;且镇江金山寺初建于东晋,时间也早于雷峰塔。所以,《白蛇传》中的法海与历史上真正的法海不是同一个人,而是文人墨客进行的一场跨越时空的想象。

法海和白素贞谁的道行高(拆散许仙白素贞的法海)(5)

凯风清韵原创

作者:王思贤

投稿邮箱:kaiwind123@sina

一经采用支付丰厚稿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