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查询了成语高山流水几个版本的典故释义,均是大同小异与冯梦龙《警世通言》中卷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相比,无疑后者蕴含了更多耐人寻味的细节,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立体,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有关俞伯牙钟子期台词?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有关俞伯牙钟子期台词(不幸的俞伯牙幸运的钟子期)

有关俞伯牙钟子期台词

我查询了成语高山流水几个版本的典故释义,均是大同小异。与冯梦龙《警世通言》中卷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相比,无疑后者蕴含了更多耐人寻味的细节,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立体。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讲的是春秋战国时代,楚人俞伯牙在晋国为官,讨了份差事出使楚国,顺便游山玩水探亲访友。办完公事,临别之际,伯牙忽悠楚王说他有“犬马之疾”,无法骑马,必须坐船才好上药。

楚王允了,你说啥就是啥吧,客客气气安排了两艘大船。一行人浩浩荡荡,仆从都单独坐了一船。

——伯牙说的这个病我查了一下资料,没有具体所指。我猜测痔疮的可能性极大,毕竟终日坐着操琴,堪比程序猿。楚王有求必应的做法,让我一度怀疑楚国当时是晋国的属国。

中秋之夜,伯牙一行被大雨逼停于一处悬崖之下。雨止云开后,明月高悬。伯牙骨子里还是风雅的,技痒难挠,遂焚香抚琴。一曲未终,弦却断了!伯牙据此推断有人埋伏在周围,不是想刺杀就是想打劫。人多势众的,怕啥,搜山搜山。

——到这里有点玄幻或武侠的味道了,此琴绝非凡品啊。而钟子期出现的时间背景,埋下了其早逝的伏笔。

钟子期在灌木丛里蹲不住了,施施然出来和俞伯牙见面。随即进行了一番后人津津乐道的对话。

此时伯牙对腰里别着斧头脚上踢着草鞋的的子期,是有点瞧不上的。偏偏子期言谈举止不卑不亢,见了大官不肯跪,还不告而坐,搞得伯牙有点下不了台。面对有点楞的子期,伯牙喜怒不形于色,耐心问了子期他所抚之琴有何来历,有甚妙处。子期说讲起来有点长有点啰嗦,怕耽误伯牙行船赶路。伯牙说无妨,讲得有道理,官都可以不做,何况行程快慢这点小事。

——读到这里我同样充满好奇。文中用了大量的笔墨,借子期之口,描述了这把琴的不同凡响。我猜到它会很猛,没猜到会这么猛。

钟子期侃侃而谈,道出了这把琴的由来。具体细节不在此赘述,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原著。只需知道,参与造琴的人物有:伏羲氏、凤凰、工匠大师刘子奇、尧舜、周文王、周武王等。

——用现在的说法是,大咖云集。

这把瑶琴的用法还特别讲究,有六忌、七不弹、八绝。其中七不弹是闻丧者不弹,奏乐不弹,事冗不弹,不净身不弹,衣冠不整不弹,不焚香不弹,不遇知音者不弹。

——为什么单独列出七不弹,因为“不遇知音者不弹”,跟本故事有关。可是伯牙子期相遇之前,伯牙未曾遇到知音,他怎么就弹了呢?

伯牙看子期对答如流,疑他是死记硬背套知识点的死板批评家。提出由自己抚琴,让对方根据琴音推测自己心中所思所想。子期没有让伯牙失望,二答二中:伯牙志在高山,便答“‘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志在流水,即答“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就是著名的“高山流水”由来了。

服啦服啦。伯牙将钟子期奉为上宾,把酒言欢。问到子期为何身负大才,竟然不求功名。子期的答复是身为独子,双亲年迈,只能是砍砍柴才能过一下日子这样子。反正走不开就是了。就算做到位列三公,仍然比不上亲自侍奉父母于跟前重要。

——对于子期的回答,我要打个问号。赡养父母的方式有很多种,有能力挣大钱过上富裕安稳的日子,为何要拉着父母过穷日子?还是反过来父母拉着儿子不给出远门?子期是否有愚孝的嫌疑。

俞伯牙却没有多想,感动得一塌糊涂。越聊越是激赏,拉着子期就要拜把子。子期拗不过伯牙,欣然从了。至此得知伯牙当时年龄为四十左右,子期二十七岁左右。

——二十七岁双亲已年迈,这是老来得子么。难怪不肯轻易放走。既如此,子期彻夜不归,父母不得愁死了。

伯牙与子期一夜畅聊。伯牙意犹未尽,邀请子期同游数日。子期婉拒,理由是“父母在不远游”。伯牙建议先禀过双亲,告知出行目的地,此即“游必有方”。子期仍是不置可否。伯牙无奈,只好相约明年中秋再聚。泪别之前送了子期两条金条。

——这半路兄弟愣是处得!

光阴似箭,翌年中秋。伯牙专门请了假,回到老地方等子期。久等不来,怀疑是否换了不同的船导致兄弟认不出。

——一年一艘船,伯牙可以啊。可以看出,伯牙的硬实力是杠杠的。提携子期这个结拜兄弟,轻而易举。

伯牙想起去年相识是因为琴音。遂立刻焚香,抚琴。未曾想弦音凄切,顿觉不妙,兄弟摊上事了。

——此琴颇具灵性。想知道哪里有卖。

伯牙辗转难侧,天一亮即登岸,按子期去年所留住址(集贤村)一路寻去。路上遇一老头,攀谈之下,发觉老头即为子期的父亲钟公。继而惊闻子期已于数月前病逝。原因竟然是子期用伯牙所赠黄金,购置书籍。白日负重砍柴,晚上自学攻读,心力耗损,不治身亡。

——钟公竟不知道劝上一劝。唉,想起伯牙子期崖边的相遇,也是因为子期砍柴晚归,躲避暴雨,无意听到了伯牙的琴曲,才有此机缘。

子期死前恳求父亲,将他葬在江边,为了践行与伯牙的约定。伯牙在钟公的带领下,来到坟前,不觉悲从中来,放声大哭,惊动了周围百姓。当知道痛哭的人是朝中大臣后,众人更是争先恐后上前围观。伯牙没有准备祭品,便抚曲一首,以作吊唁。众人听罢,大笑鼓掌。

——我想起一句话,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旁人的表现,震惊了悲痛欲绝的伯牙。伯牙转头又问钟公,是否知道他所奏的是什么曲子。钟公表示不知。伯牙有点绝望,顷刻写了一首短歌,朗诵出来: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唱罢,伯牙割断琴弦,摔碎琴身。随后,取出黄金四十两,一半赠予钟公夫妇补贴家用,一半为子期购买墓地。并许诺此次回朝即辞官返乡,再将钟公二老接回家中,颐养天年。

读到这里,我击节而叹。得遇伯牙,乃子期之幸!伯牙是真名士。技艺高超,性情洒脱,待人至诚。

技艺高超不必多言。性情洒脱待人至诚,文中多处可证。假借“犬马之疾”揽胜探奇,不顾水路遥远;为听琴理可弃官不做;谈得投机立马拜把子;神品瑶琴说摔就摔了;更不用说黄金糖果一样撒出去;因子期说过位列三公不如亲自照顾父母,就真的辞官为兄弟父母养老去了。

反观子期,比伯牙年轻十多岁,思虑不够成熟。口口声声不能远离父母,却又和伯牙聊了个通宵达旦。有听音的天赋,但无实际拿得出手的才学。被伯牙激起了功名心,过度学习熬坏了身子,以至于白发人送黑发人,无法为兄弟践约,无法为父母尽孝。

伯牙子期的相遇是美好的,结局是令人扼腕叹息的。

最后,我还有一点疑问,子期深厚的乐理知识,到底是何人所授?书中可知,他父亲略懂音律,自己砍柴的钱只够生活。或许,“集贤村”这个地名藏着答案吧,听起来就觉得会有高人隐居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