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阅读“景德镇南河公安”头条号。如果您喜欢本头条号发布的文章,还可点击左上角关注我的头条号,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荐。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在诗词的长河中,写时间的诗词数不胜数,诗词君最钟爱这一首。园中的葵郁郁葱葱,阳光照在朝露上,犹如希望生成。可是,秋天来了,树叶渐黄,百草凋零。
余华说:没有什么比时间更具有说服力了,因为时间无需通知我们就可以改变一切。
从青翠的葵到枯黄的叶,时间无声,却静静地改变着这一切。如果说,有什么能超越时间,那一定是精神。
翻开浩瀚的诗词典籍,我们发现许多诗词在传承着民族的精神,即使过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依然常读常新。
在《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第三期,诗词君就发现了许多常读常新的经典诗词。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1100多年前,刘禹锡收到好友白居易的一首诗:《咏老赠梦得》。
在诗中,白居易感慨自己越来越老了,头发白了,力气也不如从前,言语间颇为消极。为了安慰好友,刘禹锡回赠白居易这首《酬乐天咏老见示》,他劝白居易乐观些,不要害怕衰老,其中的最后两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以绝美的意境、警人的哲理而成为千古名句。
刘禹锡肯定想不到,一千多年后,神州大地发生了新冠疫情,医务工作者奔赴前线,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在抗疫中,有一幅老人看夕阳的照片,与刘禹锡的诗意莫名相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苏绣传承人薛金娣将这个生动的画面绣成作品,她渴求一句诗词。选手樊雨馨脱口而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是啊,老人已是迟暮之年,且病痛在身,却依然渴望看一眼夕阳。也许自己就如那夕阳般,即使迟暮,但依然光霞满天。
因着诗词里的乐观精神,“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千古流传,它是刘禹锡的乐观向上,也是现代人战胜病魔,渴望美好生活的永怀希望。
如果说,“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中的希望让人动容,那么《七律·长征》里乐观则让人感奋。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胜利在望,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毛主席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欣然写下《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跨越千山万水,冲破层层封锁,红军终于迎来了胜利,战士们心情大好,个个笑逐颜开。
回想这一路,红军战士们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无论是难以自拔的沼泽,还是茫茫无际的草地;无论是皑皑白雪,还是飞机大炮;无论是酷暑严寒,还是饥饿干渴……红军战士们都以大无畏的精神,勇敢战斗,不惧艰难困苦,坚持到底,这种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就是“长征精神”。
在《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的舞台上,当所有人起立诵读这首《七律·长征》时,场景令人震撼。
铿锵有力的话语仿佛在大声宣告:我们将继承“长征精神”,艰苦奋斗,坚持到底,为实现民族复兴而继续奋斗。在新时代,为什么要重谈长征精神呢?
正如康震老师说的那样:
重新缅怀这段历史,对于我们更好地面对未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巨大的现实意义。是啊,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不畏牺牲的战士,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需要坚持到底的勇气,而这些,不正是“长征精神”的灵魂吗?
古人说:诗以言志。每一首经典的中华诗词,都带着独特的精神流传至今。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鼓励每一位追求梦想的人,乘风起航;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给所有低谷的人送去希望;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诉说着所有中国人内心的期盼,愿亲友长长久久;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展示着革命者勇往直前的乐观精神。
在《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的舞台上,当我们又一次品读那些经典的中华诗词时,仿佛与古人对话,将诗词中的精神接力传承,而这也是《中国诗词大会》广受喜爱的最重要的原因吧!
走进新时代,让我们用诗歌唤醒心底的民族精神,让我们在诗词中重建文化的自信,因为我们在诗词中,找到了那个最热血的自己,找到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
(来源:诗词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