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障目

一一读《道德经》之感(随笔杂谈)

(七星桥上作品)

随笔简录(一叶障目随笔杂谈)(1)

《道德经》言“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文中“其妙,”意为天地万物微妙之处;“其儌,”指天地边界,亦指事物表面现象。

全部意思为“如果一个人经常保持清静无欲,就可以观察到天地万物微妙之处;如果一个人欲望过多,就只能看到天地万物表面现象。”

随笔简录(一叶障目随笔杂谈)(2)

老人言,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和《道德经》此文之意有相通之妙。

清者自清。因坦担荡荡,光明正大,心中无私,纯纯粹粹,因而,心清身清,神清气爽,目清万里,而又能够以坦然专心又细致入微,观察到天地万物之精彩奥妙精微处。此乃博大而精深,清明而精微。又叫心中无私天地宽。

随笔简录(一叶障目随笔杂谈)(3)

而浊者自浊。因心存杂念,令恶意丛生;因心术不正,使行致歪斜。又因,不纯正,加之心机重、心机深,似是导致心理阴暗,似又导致自私与焦灼,似又导致性格扭曲,故产生阴沉沉之感,似又相应产生混浊不清,目光短浅。所以,和神清气爽不沾边,与天高云淡不相近。因而,不能识天地之精妙,只能勉强见万物之表象。此叫量小非君子,浊浊而混沌。又叫心中有私天地窄。

清者,因此,格局广大清晰,如明月清风;浊者,因此格局狭隘混乱,如浊酒浊水。

随笔简录(一叶障目随笔杂谈)(4)

由此,清者,浊者,已泾渭分明。而泾渭分明,似亦应“常有欲者”与“常无欲者”之景色一一天人合一,泾渭分明,真乃奇妙美好风景也。

忽然想起一成语,一叶障目……

(七星桥上2020.9月写成十洲小雅室,选自《小雅杂谈》之文。原创不易,请勿照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