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人》(The Invisible Man,2020)是一部相当漂亮的电影,我已写过一篇长文《被害妄想还是恐怖真相?》,在此就不做剧透了,希望大家还是亲自观赏。
这里只说一点技术问题。虽说这部被广泛认为是“恐怖片”的影片仍可被视为一部“科幻片”,但在整个故事里,最被忽视的恰恰就是其科幻部分——隐身服的技术解释。而偏偏这一点还特别值得一谈。
在科幻作品中,“隐身”的最早构想来自英国科幻先驱H.G.威尔斯,出自他创作于1897年的《隐身人》。事实上威尔斯率先提出了很多科幻构思,包括时间旅行、生物变异、动物改造、外星入侵等等,自然也包括隐身。威尔斯提出的隐身方式是一种生物方式,说俗了也就是褪色的方式——通过药物将人体的色素去除,使之变为无色透明。威尔斯十分在意细节,他通过主人公之口承认这种隐身不可能让人无法察觉(因为声音、气味等其他因素的存在),但可以出其不意地对人实施攻击。当威尔斯笔下的隐身人被昔日的朋友欺骗出卖之后,他便彻底走上了仇视与报复社会的道路。
其实同时代的法国科幻先驱儒勒·凡尔纳也写过一部有关隐身人的科幻小说,只不过这部作品在他生前没有面世。有观点认为,凡尔纳读到威尔斯的《隐身人》后不想再出版类似题材的作品;也有观点认为,凡尔纳确实受到《隐身人》的启发 并在临终前已将书稿交予出版商——总之这部《威廉·斯托里茨的秘密》(又译《隐身新娘》或《隐身人魔》)在凡尔纳去世之后才由其子米歇尔·凡尔纳改写并作为遗著出版。但凡尔纳使用的隐身技术,依旧还是药水,或者说依旧还是生物方式。
后来一些有关隐身人的科幻电影,所采取的同样是这类生物方式——当然在这里我们不讨论各种涉及灵魂之类超自然现象的隐身,比如《隐形人》(The Invisibl,2007)等等。比较典型的是2000年上映的科幻电影《隐身人》(Hollow Man,又译《透明人》),它就是采用生物技术 使被试者褪色并最终让他达到一种完全透明的隐身状态。影片中有一组十分震撼的镜头,观众可以眼看着被试者从皮肤到肌肉再到骨骼一层层地消失于无形。
其实有关隐身人的电影可以一直追溯到1933年,科幻电影《隐身人》直接改编自威尔斯的同名原著小说,而且威尔斯本人也参与了编剧工作。
但事实上,也有人提出过其他方式的隐身可能。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科幻作家吴伯泽在其科幻小说《隐形人》(《工人日报》1979年2月)中,就提出了另外一些可能的隐身方式。首先作者借主人公之口认为,威尔斯笔下的隐身人虽然可以使身体变得透明,但却无法改变不同器官的密度,光线在通过这些器官界面时会发生折射,隐身人非但不能隐身还会变成一个发出绚丽色彩的发光体。《隐形人》的主人公希望采用物理方式来隐身,首先他想利用众多微小棱镜来消除光的折射引起的颜色分散问题,但还是失败了,这件应该被称为“隐身(玻璃)罩”的东西上身之后,照样会像钻石一样发出绚丽的色彩。接着他又想到光纤,光纤可以使光线 “拐弯”(其实是多次反射造成的假象),但他想要精密安装隐身服时,却因技术细节无法做到。最后主人公终于想到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依靠力场可以让 光线改变方向,并以此为基础制造出一件力场型隐身服——这样一来,等于说让别人的视线“绕过”了想要被隐藏的物体,或者说的更科学一些,让前方的景象“绕过”了想要被隐藏的物体映入别人的眼帘。
说实话,假如不考虑广义相对论所带来的能量问题,这种隐身方式确实要更科学一些。而上述科幻电影《隐形人》对隐身方式的构思,与此十分相似,只不过影片并没有详细交代隐身服在设计上的原理和细节,只是简单指出它是依靠光和对光的控制来完成隐身的。
来源:科普时报
作者:星河 北京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科幻和科普创作
编辑:毛梦囡
终审:尹宏群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公众号ID:kepu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