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鼓浪屿看日落说说(流光半夏湿热雨季的厦门鼓浪屿)(1)

厦门鼓浪屿

没想到闷热潮湿的夏季,竟然来了一趟#鼓浪屿#。

这么一看上次来竟然也是夏季,说起来还真不是我的风格。说是上次,想想已是好几年过去了。

都说鼓浪屿就是游客去的地方,本地人都不爱去,其实也因人而异吧。

于我,内心一直都是很爱的。

特别是刚来厦门的那几年,车少,人少,噪音少,是我会永远珍藏的几年。只是这些年,厦门的旅游业越来越热,多少让人有些望而却步。

之前也一直想好好地把鼓浪屿写一写,可又总觉得她虽然就是个非常非常小的小岛,但她所经历的,我在这儿看到的,太多太多,不知从何下笔为好。

但既然今天来了,何不就从当下做个切入点,边走边看看这#夏至#时节的鼓浪屿呢。

邮轮中心

厦门鼓浪屿看日落说说(流光半夏湿热雨季的厦门鼓浪屿)(2)

厦门邮轮中心厦鼓码头

自从厦门国际邮轮中心厦鼓码头启用后,这里就成为了游客上鼓浪屿最主要的站点。

说起来,邮轮中心码头开放超过了6年,而我,竟还是第一次从这里上鼓浪屿。

一来,去的次数本就屈指可数,二来基本都是自己独自或者和好友,直接走的本地码头。

说到这儿,什么时候真的可以把上鼓浪屿的路线单独写一篇,毕竟有不少来厦门玩的朋友跟我说,光是看什么码头,什么航线,什么早晚,都已经让人头晕目眩了。怎么就短短的路程还能有这么多花样呢。

的确,考虑到人流量和承载量,鼓浪屿制定了多种选择方案用于分流,总体还是利大于弊的,哪天一定好好详细介绍一下。

今天,就好好地让我感受一下好久没见的船上海景吧。

厦门鼓浪屿看日落说说(流光半夏湿热雨季的厦门鼓浪屿)(3)

尽收海面

天气预报有雨,前几天又一直下着,加上还是工作日,于是在码头就体验到了人少的妙处。这在于鼓浪屿实在是太难得了。

天气有些阴沉,海风有些粘乎,但胜在人少,总体感受还算是舒适的。

今天选择了邮轮中心厦鼓码头到内厝澳码头,航线比到三丘田码头更长一些。

以前到三丘田码头总觉得时间太短,加上拥挤不堪,很难对风景有所谓的什么欣赏,能逮着个空隙拍张照就不错了。

今天本就人不多,基本都上了二楼,我就留在空空如也的一楼,反倒风景独好。

驶出码头,回望整个邮轮中心,才看到它的全部面貌。

厦门鼓浪屿看日落说说(流光半夏湿热雨季的厦门鼓浪屿)(4)

尽管没有阳光,大海失去了湛蓝的颜色,却和天空无比和谐,是一种久违的纯净感,海上的船只也很少,回头看船尾,平静的海面只有我们驶过的痕迹。

20分钟的时间感觉长了很多,而且似乎好久没能这么尽情地在轮渡马达声的陪伴下,如此沉浸式地看看这片海了。

厦门鼓浪屿看日落说说(流光半夏湿热雨季的厦门鼓浪屿)(5)

记忆中的海蛎煎

从码头下来,沿着海边,往龙头路而去。想着找点什么吃的。等到了之后不免又是一阵意料之中的叹息。

海蛎煎是我个人极爱的一道厦门小吃,略带点自豪地说,爱到已经成为自己的一道拿手菜,受到了家人的普遍认可。

它说难也不难,有海蛎、鸡蛋、青蒜,主要原料也就够了。但说简单可不简单,怎么煎出形,怎么煎出香,怎么酥而不焦,怎么保持海蛎的鲜味却又能去腥,门门道道可也不少呢。

龙头路的一家老牌海蛎煎,一直是我的心头爱。以前轮渡船票还是3块乃至8块的时候,我都会只为了这份海蛎煎来个鼓浪屿半日游。

干任何事都厌恶排队从不凑热闹的我,可以为了吃上一份这里的海蛎煎排上个大队。现煎现取现吃,小伙子手起手落之间,一份香气扑鼻的海蛎煎就奉上了。

带着一丝丝希冀,走到熟悉的门牌号前,无奈却只见大门紧闭。

看看它的左右,其他店面就算老店已不在,也换成了新店,只有这一家,仅仅只是关上了大门,并没有变成其他商家。

眼前关紧的门窗,不知是一种控诉,还是一种无奈,到底是因为疫情,还是因为对商业的厌倦,恐怕只有店家心里有一杆秤吧。

留给我们的只有这不胜唏嘘,和记忆中那人来人往的龙头路。

厦门鼓浪屿看日落说说(流光半夏湿热雨季的厦门鼓浪屿)(6)

记忆中的龙头路-摄于2017年

继续走走,绕回内厝澳码头,选择了从岛中间穿行。这里是鼓浪屿民宿比较集中的区域,也有岛上长期居住的居民。相对来说远离主要景区,是闹中取静的难得宝地,也更加充满着生活气息。

想想,这些年鼓浪屿上起起落落的民宿文化,则又是可以展开一段让人感慨不已的另一个话题吧。

厦门鼓浪屿看日落说说(流光半夏湿热雨季的厦门鼓浪屿)(7)

厦门鼓浪屿内厝澳码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