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层次越高的人边界感越清晰(精神层次越高的人)(1)

有书君说

儒释道,这三大思想流派在我国源远流长,但其中“释”略微特别。

因为它本非华夏原生文化,而是从古印度传播而来。

在这个过程中,诞生了一位弘扬佛法真谛的先行者,他就是我国的禅宗初祖达摩。

今天,我们就一起聆听达摩的生平传奇。

精神层次越高的人边界感越清晰(精神层次越高的人)(2)

无缘相见是路人

普通元年,梁武帝萧衍听到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菩提达摩尊者已经远涉重洋,来到中国广州。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帝王里,论起对佛教的推崇程度,萧衍排第二,那就没人敢坐第一把交椅。

在他执政期间,不仅在国内大兴土木修建寺庙,而且还推行了素食制度。

至今国内流传的佛教修行吃素的传统,其实不是从古印度传来的,而是萧衍开始推行的。

在这样一位帝王眼里,他对开疆拓土之类的王侯争霸反而不太看重。

如果能够在有生之年得会一位得道高人,对萧衍就意味着前世修来的福报。

精神层次越高的人边界感越清晰(精神层次越高的人)(3)

萧衍

于是,怀揣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萧衍专门把菩提达摩请到皇宫,和他促膝长谈。

见面之后,萧衍就问达摩:

“朕继位以来,兴建无数寺庙,抄送经文无数,并且在全国上下供养了很多僧尼,请问大师:

这是否算得上无量功德呢?”

达摩听了,微笑着回复四个字:

“无有功德。”

本想在达摩这里讨到一番夸奖,岂料这位高僧如此“不通情理”,让当朝天子碰一鼻子灰。

萧衍强忍着不悦的情绪,继续问道:

“这明明是众人仰望的巍巍大德,大师怎么就说没有功德呢?”

对此,达摩解释说:

“陛下,这些都只是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

虽然各自有其呈现形式,却并没有实际存在。”

萧衍又问:

“那什么才算得上真功德呢?”

接下来,达摩告诉他,这样的功德并不是在红尘凡世追求的,并且提到了“圣谛第一义”,于是萧衍便问他:

“什么又是圣谛第一义呢?”

达摩回复说:

“廓然无圣。”

对话进行到这个程度,其实已经越发尴尬,因为两人根本表达的不是同一个意思。

最后,萧衍已经有些不耐烦了,直接就问:

“既是廓然无圣,那么和朕对话的人是谁呢?”

达摩只说了三个字:

“不认识。”

随后,达摩便离开了皇宫。

作为万乘之尊,萧衍其实并没有读懂达摩当下的心思。

精神层次越高的人边界感越清晰(精神层次越高的人)(4)

明心见性觉众生

提到达摩,大家都会自然联想到禅宗和少林寺。

作为我国禅宗的初祖,达摩却并不是中国人,而是古印度人。

达摩本名菩提多罗,是南印度国香至王的三儿子。

从出生开始,他就浸润在普罗大众可望而不可即的优越环境里。

长大后,般若多罗长者来到印度,受到香至王的供养,被奉为国师级别的人物。

精神层次越高的人边界感越清晰(精神层次越高的人)(5)

按理说,国师和王子也未必能有多少交集,但与王子菩提多罗一见面,般若多罗就感到这个年轻人身上散发着一股能量。

这股能量可遇而不可求,既有着磁石般的魔力,又散发出独特的气质,仿佛来源于了无尘埃的天界。

终于,般若多罗明白了:此人和我有前世因缘。

后来经过一番试探,般若多罗还发现菩提多罗极具慧根。

自己风雨半生,一直都想找一个继承佛陀衣钵的传人,如此看来,菩提多罗便是肩负使命的“天选之子”。

于是,菩提多罗便开始跟随般若多罗修习佛法,并遵从师命,将自己更名为“菩提达摩”。

从两人一见如故,到确定师徒名分,其实并没有花多少时间。

这里面既有般若多罗悉心点化的缘故,同时也是达摩自身秉性使然。

很多人终其一生,吃斋念佛,苦心孤诣地求索,却始终无法得其精要。

达摩尚未完全遁入空门,却已经在领悟的层级上超越了绝大多数修行者。

他的师父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才决心把衣钵传承给他。

可达摩之后,那个新的衣钵继承者又该是谁呢?

早先,达摩想离开印度,前往震旦国传经布道,师父般若多罗却说:

“现在切不可远游,待我寂灭数十年后,你便可前往震旦。

现在匆匆前往,只会让我们教派在那里一蹶不振。”

达摩便遵从师父的指示,等到机会合适,才出发前往震旦。

这个震旦,便是当时的中国。达摩远渡重洋来到中国,便有了和梁武帝萧衍的一番相会。

精神层次越高的人边界感越清晰(精神层次越高的人)(6)

达摩

精神层次越高的人边界感越清晰(精神层次越高的人)(7)

一生只渡有缘人

辞别萧衍后,达摩略微有些失望。

他本以为,萧衍是一个真正参悟了佛法本质的得道高人。

一番交流后,他才发现:尽管萧衍做了很多在芸芸众生看来功德无量的善事,但他并没有明心见性,依旧在期望通过这些布施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而真正的布施,绝对不是物质或精神的交易,而是发自内心做一件事情,同时对结果零期待。

显而易见,萧衍在心中设定了一个结果,他需要听到文武百官的称颂,看到天下百姓的拥戴。

如果有机缘巧合,他还希望一位得道高人对他的功德进行肯定。

达摩离开不久,萧衍便跟宝志公禅师等人聊起这件事,一边描述,一边吐槽达摩。

谁知宝志公禅师听了,连连说道:“可惜!”

萧衍不解其意,便问可惜在哪里,禅师便问:

“陛下,您还认得达摩吗?”

萧衍淡淡地说:“不认识。”

禅师跟萧衍解释,说陛下你的“不认识”只是世俗意义上的不熟悉,然而达摩的“不认识”是把宇宙间的真相全部给你和盘托出,赤裸裸地摆在你面前。

达摩所想的,便是传佛心印。

所谓佛的心印,就是我们的自性,以心印心,让你萧衍当下见性,直接打通和最高智慧的隔阂。

不再需要你修多少佛寺,供养多少僧尼,不再需要你表面上推崇佛教,只需一刹那,你便可以接通和真我,直达智慧的彼岸。

只可惜,萧衍自始至终都没捅破这一层若即若离的薄纱。

听完禅师的解释,萧衍懊悔不已,只想派人去把达摩请回来,但禅师却说:

“达摩此行的目的,只是传佛心印,度有缘人,而不是奢求你的供养与厚待。

纵然你发动全国的兵马,也丝毫无法挽回他那颗离去的心。”

坦白来说,作为帝王的萧衍,已经足够豁达和仁慈,完全称得上推行佛教的典范。

但是,距离佛陀拈花一笑的真理,萧衍始终差了分毫。

想要真正继承达摩的衣钵,恰恰就需要弥补这分毫距离的根器。

若无与生俱来的根器,纵使用尽九牛二虎之力,到头来也是一番枉然。

这样的继承者,会在茫茫人海中出现吗?

精神层次越高的人边界感越清晰(精神层次越高的人)(8)

精神层次越高的人边界感越清晰(精神层次越高的人)(9)

心即大道天地宽

秋风萧瑟,水波涌动。

眼望茫茫大江,达摩顿时便有了涉江渡河的想法,或许在对岸,他能够找到理想的传人。

就在这时,一队人马呼啸而至,他们不是别人,正是萧衍的部下。

即使志公禅师已经劝说萧衍,让他不要纠缠达摩,但萧衍依然不肯善罢甘休,他绝不甘心就此错过一世良缘。

面对萧衍的部下,达摩不紧不慢,不慌不忙地折下一束芦苇,将其置于江上,随后脚踏芦苇,飘然过河。

这个传说故事,便是著名的“一苇渡江”。

尽管虚构成分明显,但也充分印证了达摩“只渡有缘人”的那颗真心。

到达北魏后,达摩选择居住在少林寺内,继续参悟佛法,等待那个茫茫人海中的有缘之人。

不久之后,一位名叫神光的僧人风尘仆仆地赶到少林寺,无比虔诚地求经问道,并拜达摩为师。

跟随达摩修习多年之后,神光最终以自己的佛性和诚意打动了达摩,成功接替了他的衣钵。

这位神光,便是名扬后世的禅宗二祖慧可。

精神层次越高的人边界感越清晰(精神层次越高的人)(10)

当达摩对萧衍说“不认识”的时候,一个顿悟的机会便摆在萧衍的面前,奈何萧衍今生无缘,只得错过。

在达摩的世界,“真我”就意味着大智慧,且在“真我”眼里,无善无恶,无高无低,不存在世间三六九等的划分。

只要我们明心见性,跟随自己的良知,做到知行合一,那么“真我”自然会给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

行在良知,活在觉,我们的人生便会奇迹不断,从而开启无限的精彩。

参考资料:

1.《全六朝文·梁武帝文》

2.《历代法宝记》

3.《内证佛法相承血脉谱》

4.《曹溪宝林传》

5.《坛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