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在安意如的《陌上花开》了解到仓央嘉措其人的。安用了上下两篇来叙述这个人。当时对仓央嘉措感兴趣是因为一首诗“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很是讶异,一代班禅,不潜心修佛,情歌丛生,却是为何?

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个传说中的“情郎”以及诸多如不负如来不负卿的绝美情诗,在网上没少花功夫,还真找到了不少,像《那一天》《问佛》《见与不见》等,着实很美。

后来,辗转间得到了一本《仓央嘉措诗传》,企图在诗传中找到期待已久的答案 慢慢才知道,《那一天》是朱哲琴的歌曲《信徒》里的歌词,《见与不见》《问佛》在诗传中没有收录,我也不能确定是不是仓央嘉措所作。或许,它们只是后人附会之语。而事实上,疯传的诗作正是这几首,似乎少了这几首诗,仓央嘉措的情歌减却了不少风采。实则不然,像“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安得与君相决绝,免教辛苦作相思。”诸如此类,曾缄译作共66首。抛去情歌,其道歌也不乏佳作。现举几例与大家分享:

坐在菩提树下

我观棋不语

前世

今生

来世

患得患失/

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

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

这佛光闪闪的高原

三步两步便是天堂

却仍有那么多人

因心事过重

而走不动/

有学者说,仓央嘉措根本没有什么所谓的情歌。其实歌中所涉及的女子不过是比喻义,实际上是讲他对佛法的痴迷。或许真是那样。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仓央嘉措诗作,都是由汉译者翻译过来的。据说,刘希武认为仓央嘉措与后主无异,所以,他译的诗歌比较艳。而曾缄则太文气,所译诗作充满了文人倾向。于道泉先生基本将诗歌还原了,却又太直白,不具美感。

无论如何,我们不能穿越到清朝去探寻仓央嘉措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只有尽可能的展现其“古鲁”的本来面目。

我总喜欢将仓央嘉措与容若、后主比肩。我也始终愿意相信 ,三百年前,年轻的他曾流浪于拉萨街头,曾立于雪山之巅,谱写过一首首动人的情歌。

不负如来不负卿,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1)

不负如来不负卿,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