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6月、一群艺术家应邀赶往北平参加第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随后他们接受了毛泽东的亲白接见。毛泽东同这些艺术家们握手同好,当毛泽东走到其中一个人的面前,突然停下了。毛泽东看着这位艺术家,半开玩笑地说道: 原来是你啊! 你知道吗?在中国我毛某人的名声可没有你大啊! 某种程度说,毛泽东同志并没有有夸大,当时的中国老百姓中即使有没听过毛泽东名字的,但也一定听过此人的名字,他就是京剧名家梅兰芳。
初入梨园:梅兰芳名澜,义名鹤鸣,小名群子、群子,字晼华,1894年10月生于北京前门外李铁拐斜街的一个京融世家,梅兰芳的祖父是北京著名的青衣花旦演员梅巧玲,梅兰芳的父亲则是一名优秀的京剧琴师,擅长拉胡琴。梅兰芳的童年时代接连遭遇不幸,他4岁丧父,12岁丧母,由当京剧琴师的伯父梅雨田抚养。梅兰芳9岁时开始眼随伯父学戏,拜著名京剧青衣演员吴菱仙为师。当时吴菱仙已有50多岁,本来已经不愿意收徒,只因曾与梅兰方的祖父梅巧玲共事多年,交往共厚,才收下梅兰芳。
吴菱仙心地极为善良,但教徒弟非常严格、每天天刚刚亮,年过半百的吴菱仙就带着梅兰芳到北京中山公园去喊嗓子,练习基木功,往往一练就是一个午。学戏是非常辛苦的,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童年时代的梅兰芳却很能吃苦,他扎扎实实地学好了所有的基本功。而学戏种东西,除苦练以外,还一定要遇到几个良师,吴菱仙就是一位非常擅长教学的老师。教唱腔时,他先讲剧情,再解释唱词,学唱腔疲倦就教身段,练累了再坐下来学唱,唱得打瞌睡了,就用戒尺(教戏时打学生用的板子) 轻轮地拍下,在吴菱仙的教导和自己的努力下,梅兰芳的进步极为神速。梅芳10岁时(1904年),有一个京剧班在北京南门广和楼演山《天河配》。当时的吴菱仙想给自己的徒弟增加实践经验,就同班主商量好,叫梅兰芳出演《鹊桥密誓》中的女。“时梅芳还是个儿童,因为个子矮爬不上道具做的鹊桥,最后是由师博亲自抱着扶上去。这首次登台,他的表现常不错,无论扮相,还是唱,念,表演都相当出色。赢得了观众们的满堂喝彩。1907年,经过五年艰苦的学习,梅兰芳终于正式出师了。13岁的梅芳加人气著名的喜连成班、正式参加演出。我们都知道京剧中角色很多,梅兰芳最擅长的是旦角。京剧中把女性统称为旦,其中按照人物年龄,性格又可细分出许多行当,这些分类之间彼此界线森严,不允许串演。而梅兰芳却将花旦的活泼,青衣的端庄和刀马旦的轻灵融合在一起,最终成为历史上最出色的京剧演员之一。
更进一 步:1932年到1945年,也许不是梅兰芳先生艺术生涯里最精彩的时期,却是他生命里最灿烂的一笔,而这一笔正是落在上海这张纸上。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年仅17岁的梅兰芳名列第三,成为中国京刷界赫赫有名的新人。1913年,19岁的梅兰芳赴上海演出《穆柯寨》,一时轰动上海,他塑造的穆桂英形象一时间广受赞誉。第二年梅兰芳再次来沪,演出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曲目,一连演出了三十四天,场场爆满,尽管梅兰芳的京剧表演艺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但他并不自满,仍然试图进行多种创新,这时他遇到著名的剧作家,戏剧理论家齐如山。齐如山是个读书人,懂德文、法文,曾到欧洲游厉过,接受过西方先进戏剧理论的教育。1913年,齐如山在北平结识梅兰芳、他将西方戏剧的理念和梅兰芳分享,他劝梅芳要敢于实破、齐如山一针见血地指出京刷以社只重形式和规范,不允许演员自我发挥。而这个缺点导致传统京剧场面大,内容虽精彩,但演员却是缺乏情感的,他们的演唱往往只是刻板的背书而已。齐如山告诉梅兰芳,这其实就是空有形式,没有灵魂。在齐如山的建议下,梅兰芳开始在传统的表演中,配合词曲韵律的和谐,注入充沛的情绪感情。梅兰芳表演的人物,不再是一个个动作漂亮、外表华丽、唱腔无懈可击,却死板没有感情的活道具,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梅兰芳的这种突破,对京剧的复兴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直到今天也具有很大的意义,梅兰芳也成为一个划时代的京剧表演大师。另外,梅兰芳并不拘泥于老的曲目,他大力创编新曲目、寻求艺术上新的突破。1913年,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随后的几年中,梅芳继续排演新戏《长娥奔月》《黛玉葬花》等等。1918年,梅兰芳移居上海,此时他已经24岁,他的戏剧艺术才华已经极为成熟,表演也形成了自己完整的风格。后来人们把这种具有独特风格的表演艺术流派,称为“梅派”。1921年,梅兰芳被评选为京剧“四大名旦”之首,面当时他不过27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