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飙”或“发飚”,或作“发镖”,是近几年出现频度较高的词,有人称之为“网络红词”,对其解释也五花八门:“潜力突然间爆发出来”“猛烈的风开始了”等等其实它跟“飙、飚、标”没得关系,早间作“发标”,也跟“标”冇得半毛钱关系,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临事而惧成语?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临事而惧成语
“发飙”或“发飚”,或作“发镖”,是近几年出现频度较高的词,有人称之为“网络红词”,对其解释也五花八门:“潜力突然间爆发出来”“猛烈的风开始了”等等。其实它跟“飙、飚、标”没得关系,早间作“发标”,也跟“标”冇得半毛钱关系。
一、放泼
记得在大学读书期间,同室的高思新先生经常笑话我说的一个词是“拌蛮”。“拌蛮”是典型的川东话。
【拌蛮】西南官话,四川东部。(1)你啷个不讲理,兴~呢?(2)蛮干,用笨办法:这个盒盒我打不开,只有~,把它砸烂啰。
拌蛮的人就叫“拌蛮将/匠”。川东也说“横hún拌蛮”“拌横hún”“扯横hún筋”“说横hún话”,横蛮不讲理,自然也就是“拌横/蛮将/匠”了。
跟“拌蛮”近似的是“放泼”。
【放泼】撒泼;蛮不讲理
你这小孩子家就学得~那。(元王晔《桃花女》第二折)
你这个猴子,还是这等~!(西游记第十七回)
茶壶的碎瓷片散在地上,仰着死白色的破脸,像是十分委屈,又像是撒赖~的神气。(茅盾《动摇》一)
放泼的“放”,可能关联“甹”。
【甹】《说文·丂部》:“一曰侠也。三辅谓轻财者曰~。”段玉裁注:“今人谓轻生曰~命,即此~字。”普丁切,平青滂。耕部。
也就是而今“拼命”之“拼”。
二、发标 发飙 发飚 发镖
先前写作“发标”。
【发标】耍威风;发脾气。吴语,上海。江苏苏州。《老残游记》第九回:“即如朝廷里做官的人,无论为了什么难,受了什么气,只是回家来对着老婆孩子发~,在外边绝不敢发半句硬话。《九尾龟》第三一回:“无奈那些瘟生曲辫子的客人……动不动要~吃醋,闹得一塌糊涂。”浙江绍兴。鲁迅《集外集》:“看客在戏台下喝倒采,食客在膳堂里~,伶人厨子,无嘴可开,只能怪自己没本领。”
近来多作“发飙”或“发飚”“发镖”:
【发飙】指不应有的怒火,失去理智地发泄出来。多用于贬义。
“发”发动,启动,开始的意思;“飙”猛烈的风,激烈的风;组合指“猛烈的风开始了”,通常是指某人开始愤怒。(360百科;百度百科)
又作:“发镖”“发飚”,形容极度生气,或是潜力突然间爆发出来。源自周星驰<<唐伯虎点秋香>>:你再不把画拿出来,我就要发飚了!(同上)
360百科、百度百科以“飙,猛烈的风”的说法来解释“发飙”,可能是上了“飙”的当。我们认为,“飙”是个记音字,“飙”应该与“怒”义词有关,即“脾气”的“脾”(奰)那一系。
【嗙】《广韵·庚韵》:“喝声。”《玉篇·口部》:“诃声也。”《集韵·庚韵》:“叱也。”甫盲切,平庚帮阳部。
【评】《慧琳音义》卷五十四“评谆”注引《古今正字》:“诃也。”
【嘣】叱责。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你好快乐,还嘣我呢。”
【愤】
【忿】
【贲】《礼记·乐记》“而虎~之士说剑也”郑玄注:“~,愤怒也。”
【勃】《庄子·外物》“则妇姑勃蹊”陆德明释文:“勃,争也。”【嚗】《集韵·觉韵》:“嚗,怒声。”北角切,入觉帮。药部。
【(口发)】《改倂四声篇海·口部》引《龙龛手鉴》:“呵也。”《篇海类编》普活切。
“镖、标、飙、飚”当源于“勃、嚗、(口发)”(嗙→愤→嚗)。
三、拌蛮
【拌蛮】“大老少,二老少,三老少,饭煮好了!”当妈的喊道。
如果无人承应,当妈的就回会再喊道:
大拌蛮,二拌蛮,三拌蛮,胀包了(或种肚子了)!
这是广安一带的常见说法。一般作“拌蛮”,李元烈先生作“办摱”:
【办摱】本指因故击打谓≈。实指行事粗鲁。●摱mán:击;打。——重庆方言辞典
其实“拌蛮”也就是“放蛮”、耍横:
何守义听她这样说,就抢上前一步,抓住她的两只胳膊,准备~。(欧阳山《苦斗》四二)
湖南方言说“霸蛮”“横霸蛮”“蛮绊筋”(川渝一般作“蛮拌筋”),或写作“巴蛮”“横巴蛮”。有解释云:
【霸蛮】【巴蛮】有两个语义:
1.一般语义:霸道蛮横,蛮不讲理,做法恶劣。
强调式是“横霸蛮”,湖南方言用此语表达愤怒批评某人的霸道。
2.湖南方言:表示执拗的“巴(ba)蛮”或“拌(ban)蛮”语的误写,其“霸”字误解严重。
语义:指执拗即高度执着,粘住(巴着)目标不放手;因为认死理、不灵活,有时也指遇事不讲理、一条道走到黑。劝导语“莫巴蛮”或“莫拌蛮”指莫勉强、要量力而行、依理而行。
长沙周围方言读作“巴(ba)蛮”,湘中、湘西南、湘南的方言读作“拌(ban)蛮”。
1)“巴(ba)蛮”:粘住目标不放手,其中的“巴”是粘住、执着、巴着不动(不是霸着不动)。
2)“拌(ban)蛮”:湖南方言里“拌”也表示努力运作、用力运作,如“拌红砖”的“拌”就是这个意思。(360百科)
或云:拌蛮、霸蛮、巴蛮跟“巴蔓子”有关。巴蔓子宁可自刎其头也不给城池就是“拌蛮”。此乃民间的打胡乱说,不值一驳。重庆市九龙坡区巴国城大门联云:“重镇天开巴子国;上卿礼遇楚王城”(范国明集赵熙诗句;何承玖〔草不黄〕对句)就是说的巴蔓子“自刎其头”之事的;“将军亭”有牛翁(杨钟岫。1922~2017)先生“借兵平乱原忧国;护土赔情忍断头”一联,“忍,以义断也。”(《国语·晋语六》“以忍去过”韦昭注)。“上卿礼遇楚王城”、“以义断头”,断不是“拌蛮匠”之流!
很显然,“巴蛮”之“巴”是“粘住、执着”“巴着不动”是“就词释义”——古人有“死于句下”的说法,这是“死于字下”。实际上“放蛮、放泼”与“拌蛮、霸蛮、巴蛮、发飙”等,是一个组系:放蛮→拌蛮 发飙→霸蛮 巴蛮 发飙。“蛮”古代是重唇音[b-],而今福建漳平、台湾(闽语)“蛮皮”(调皮,顽皮)之“蛮”仍念[ban]。闽语、客话、吴语区“蛮”音[m-]的地方,还有后鼻韵,如广东海康(闽语。蛮皮),福建福州、闽侯洋里、福安、宁德、古田、莆田(闽语。“蛮笑”:玩笑)福建明溪(客话。“蛮瓜”:丝瓜)、浙江丽水(吴语。“蛮”,顽皮;好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