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艰苦创业,以无数个小目标打下万里河山得广厦万间。

(老王?)

儿子精研哲学,四面出击,喜与民间红人谈笑风生。

(小王?)


以上剧本并不只见于现代,在中国历史上也不少见。


热播剧《大明风华》,同样是一个关于皇帝祖父孙三代的故事。

大明风华汤唯和朱亚文的见面会(汤唯朱亚文的大明风华)(1)


《大明风华》的背景,历史上叫做【仁宣之治】。清代史家谷应泰说:

“明有仁宣,犹周有成康,汉有文景”。


意思是说这是一个温和舒服时代,可以和文景之治相媲美。


不过对于吃瓜群众来说,仁宣之治的知名度很低。


借着《大明风华》的东风,尝试说说仁宣之治吧。


一 胖爸爸,帅儿子


仁宗名朱高炽,年号洪熙。剧中是由“狄仁杰”专业户梁冠华演的。

大明风华汤唯和朱亚文的见面会(汤唯朱亚文的大明风华)(2)

神还原~



他这个太子当得战战兢兢,以至于剧里动不动就说

大明风华汤唯和朱亚文的见面会(汤唯朱亚文的大明风华)(3)


还有网友吐槽说,感觉儿子朱高炽比老子成祖朱棣还老。

大明风华汤唯和朱亚文的见面会(汤唯朱亚文的大明风华)(4)

王学圻饰明成祖朱棣,他的演技是剧中主要亮点


历史上,仁宗确实是一个大胖子,去世之前因为过于肥胖连马都骑不了。这样的身体条件,想来是很憔悴,看上去老也不能算错。


成祖的孙子宣宗朱瞻基即位为宣宗,年号宣德(著名的宣德炉产于这个时代)。


朱亚文演的朱瞻基被网友吐槽“厂里厂气”。

大明风华汤唯和朱亚文的见面会(汤唯朱亚文的大明风华)(5)


历史上的宣宗文武双全,多次亲征。据说朱棣一度不喜欢太子朱高炽,但之所以不动太子,是想未来把江山留给孙子。

大明风华汤唯和朱亚文的见面会(汤唯朱亚文的大明风华)(6)


《明史·解缙传》有这么一段:

“储位未定,邱福言:‘汉王功高,宜立。’帝密问缙,缙称皇太子仁孝,天下归心。帝不应。缙又顿首曰:‘好圣孙。’谓宣宗也。帝颔之。太子遂定。”


想来, “好圣孙“还是外表英武的。


历史上还有一个著名的爷爷疼孙子的案例。


康熙很喜欢四阿哥胤禛的儿子弘历(后来的乾隆),有观点认为,康熙选择传位给雍正,是希望能够让弘历在未来坐上皇帝宝座。


总之,宣德和乾隆都算是老人家隔代亲,疼孙子的正面例子。


当然也有负面例子。


明宣宗死的时候,接班人有两个选择,一个是自己时年9岁的儿子朱祁镇,一个是自己的亲弟弟。


张太后,也就是明仁宗的皇后主持朝政,力主孙子继位。

大明风华汤唯和朱亚文的见面会(汤唯朱亚文的大明风华)(7)

吴越饰张后,剧里演得非常家庭妇女,历史上的张后被认为是贤后


张皇后的孙子小皇帝朱祁镇,就是那个土木之变被俘虏的皇帝英宗,大家可以去看《女医明妃传》。

大明风华汤唯和朱亚文的见面会(汤唯朱亚文的大明风华)(8)

霍建华演朱祁镇,和朱祁钰(黄轩饰)还爱上同一个女人(刘诗诗饰)的玛丽苏故事。


二 拨乱反正


仁宣之治既然叫做“治“,说明更突出内政。


最重要的就是拨乱反正。


明朝初年,一口气经历了两次政治高压 一次全面内战。社会各阶层都被折腾的死去活来。


先是明太祖朱元璋,斯达舒附体,杀尽功臣,清洗李善长,胡惟庸两个政治集团,处死人数加起来有小10万人,历史上实在找不到几个可以对标的恶例。


然后建文消藩,引发内战。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了自己侄子建文帝的国,对建文旧臣的屠戮可谓骇人。


方孝孺诛十族自不待言。铁铉被大锅煮死,齐泰,黄子澄的女眷,刑罚竟然是遭遇长期轮奸。


哪怕以中国封建王朝的标准看,都残暴的令人发指。


大兴锦衣卫,太监开始进入政治也源于成祖。锦衣卫现在很多女生都觉得很帅,其实在明朝时是一个极为恐怖的组织。我实在没见过什么严肃著作对锦衣卫有高评价。


不夸张的说,后来“大萌各种药丸”,厂卫制绝对是大恶。


成祖朝还有一次后宫恶行,据说一次性以最残酷的方式(具体不忍说)处死宫女过千。


仁宗即位后,立即赦免“靖难之变”中的死难诸臣的家属,被流放的大部分让回家。


专门出台了官方文件:

凡“建文中‘奸臣’家属初发教坊、锦衣卫、浣衣面习匠、功臣家奴,今有存在,并宥为民,给还田土。


仁宗直接说,“方孝孺之类的人都是忠臣。”


总算平反了。


仁宣以中国封建王朝,特别是明朝的标准看,算是不错的皇帝。


宣宗朝,发生汉王朱高煦之乱。牵连被杀和充军的大概2000多人。这是一场实实在在的叛乱,相比于明太祖和明成祖时代对政敌的打击,算是很仁慈了。


三 还是重建董事会吧


除了拨乱反正之外,仁宣在内政上的主要功绩,除了温和之外,最重要的是在制度上改革了内阁制。


【内阁】是我们今天很常见的一个政治术语,一般见于英国,日本等国。中国历史的内阁成名于明朝,有趣的是,后来用这个词来翻译英语的“cabinet“一词,竟也达意。


朱元璋杀了胡惟庸后,明朝就不设宰相了,用类似皇帝秘书得内阁大学士取代,君权进一步强化。这个风格也被朱棣继承。


但仁宣就不这么搞了。不是创业公司了,要上市,出海,合规,要得到舆论大众的认可,


必须要有一个稳定的班子。


怎么搞呢,宰相就不恢复了,但加强内阁的权力。


让内阁从一个皇帝的秘书处,真正变成一个政治主导机构。让阁权重于部权。


史载:“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


本来内阁大学士,虽然是最接近皇帝的大臣,但官仅五品。秘书在理论上的级别是不高的。


仁宣就打破了这一限制,不断提升阁臣的官阶。杨荣,杨士奇等阁臣的官阶从正五品提高到正三品,后来他们陆续把阁臣都晋为尚书。


怎么理解?


尚书相当于部长,更有实权,现在国务秘书同时兼部长,地位大幅上升。


仁宣朝有5位名臣。


杨荣,杨博,杨士奇,蹇义和夏元吉。


前三位历史好一点的朋友可能会知道。明朝的【三杨】,500年后有一个“三狼”,那是香港的事。


开个脑洞,这5个人如果在日本大概会叫作“仁宣五老”,“仁宣五杰”(中二感上来了)。


三杨在内阁,蹇义管人事hr(吏部),夏元吉管财务(户部)。


基本上,朝廷形成了一套核心班子,皇帝相当于董事长,下面有CEO,也就是内阁首辅,还有几个CXO,就是内阁次辅,兼了部长尚书。


这种统治方式,放到腾讯,叫做总办,放到阿里,叫做管理委员会,放在……


总的来说,这种制度的好处是,皇帝的专制受到了制约,皇帝和经验比较丰富的文官领袖(职业经理人)一起来管理国家。


《大明风华》是说宣宗的两位皇后胡善祥(邓家佳饰)和孙后(汤唯饰)的故事。


在胡皇后被废立孙皇后这件事上,皇帝和内阁讨论争议了很久,最后还是“感性战胜了理性”。

大明风华汤唯和朱亚文的见面会(汤唯朱亚文的大明风华)(9)

姐妹都嫁给了朱亚文然后反目的狗血套路


总之,这种体制下,出现治世的可能性会比较高。


《明史·宣宗赞》说

宣德年间:“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


其实简单来说,不需要他们是圣人,只要是正常人。几个正常人凑一起,对于中国古代天下大部分老百姓和读书人来说,就算是好时代了。


除非董事长比较奇葩,CEO又品德不好,如后来明朝嘉靖(皇帝) 严嵩(内阁首辅)的组合。


那就是豆瓣得分最高的国产剧《大明王朝1566》的故事。

大明风华汤唯和朱亚文的见面会(汤唯朱亚文的大明风华)(10)

良心作品墙内开花墙外香


啊,怀念《大明王朝1566》。


四 不要星辰大海,先过好日子


对外部分是仁宣之治在历史上有争议之处。简单讲一下。


仁宣二帝目标很明确,不要星辰大海,做一个守成令主。


于是重要措施是收缩。


收缩包括放弃领土,北面放弃了开平,南面放弃了交趾(也就是安南,今天的越南)。把郑和下西洋的传统也停了。


这些措施可能现在人一听就觉得很负面。


但其实归纳起来的核心就是,要不要做一件投入产出比很差的事。


先说北面,简单来说就是放弃了朱元璋朱棣对于长城外部蒙古力量的进攻态势,改为主要依托长城防守。


从中国古代历史经验看,到底是进攻好,还是防守好,并没有绝对的定论。


从明朝的实际情况来看,成祖朱棣曾经5次亲征蒙古,每次动辄50万人,没有一次能够给予蒙古力量决定性打击。


另有一次惨败,大将丘福的10万人全军覆没。


那时蒙古势力已经掌握了应对中原王朝的套路。


明军大规模出赛,蒙古骑兵就化整为零消失在茫茫大漠里;当明军疲惫,后勤跟不上,还可以乘机打击疲师。


核心还是后勤,想想几十万军队每天要吃多少东西?数量越庞大,就越不可能在沙漠和草原久留。


《太宗实录》(成祖是朱棣的庙号,谥号太宗)里有一个数据,成祖第三次北征,运粮就需要34万头驴子,使用民夫23.5万人。


毕竟不是吃鸡游戏,能活一个就成。


放弃安南也属于争议很大的事。


成祖朝一度因为安南的内乱派兵平息。但事后成祖借故直接吞并安南,再加上用的太监马骐为人贪婪,当地人反抗不断。明朝几十万军队官吏陷在安南的战乱深渊里。


宣宗时下决心撤退。整个撤退过程由于用人不当,变成一场巨大的军事灾难,损失士兵官员7万人。


对于是否要再征安南进行报复,宣宗一锤定音:体面的退出吧(当时安南的统治者上贡称臣)。


我非常敬佩的历史学家李洁非先生说,宣宗做这个决策是很有勇气的


停止下西洋也属于财政上的考虑,其实是明朝朝廷上下一致的决定。


美国历史学家朴正民(Timothy Brook)认为:

郑和航海的目的是外交,他的任务是向中国所有的朝贡国宣告永乐是现任的皇帝,他们应以纳贡的方式表示他们对这一事实的接受……下西洋的目标并不是进行投资。


从人类历史整体来看,郑和下西洋有其伟大的地方。但从当时实际情况出发,本质并非为了贸易,而是一种面子工程,耗费巨大,得不偿失。停止是必然的。


所以,放弃安南,放弃进攻蒙古和放弃下西洋三点的逻辑是相通的,在经济上减轻国家和百姓负担,修生养息,是自洽的。


关于国家负担与兴衰,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财富是如何毁灭一个帝国的》,感兴趣可以戳


只是历史有很多讽刺之处。


文景休养以后,汉武帝击破了匈奴;仁宣以后,明朝第一次战略性军事出击就是灾难性的土木堡之变,明英宗的50万京军被击溃,本人当了蒙古瓦剌部落的俘虏。


历史的剧本不会永远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