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人生哲学(老子的人与自然观)(1)

老子说:“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这就是说,以“慈”持身,人就会友爱于人,不会太自私;以“俭”持身,人就会富足长久,决不会贪婪;“不敢为天下先”,就会谦让,不争,就不会遭到他人的妒嫉和反感。

而以“谦”持身,不去炫耀,就会广结善缘,消除阻力,故而,俭者简也,简者安也。

只有简朴,才能谈得上“心灵环保”。

大道自俭,而天下安;俭而无累,是为自在。

其他地区的游客常常惊异北欧大城市的购物环境,繁华的奢侈品名牌街这里似乎没有。

无论在哥本哈根、奥斯陆,还是斯德哥尔摩、赫尔辛基,都没有发现像样的名牌街。

在大街上,也很少看到挎着名牌包,披金戴银的‘炫耀客’。

当地朋友说,在北欧,‘不能以服饰论身份地位’。

北欧国家人少地多,当地人开的私家车也都以小为特征,很多人则干脆骑自行车上下班。

一到下午的四五点钟,北欧人纷纷赶到湖边或山上,划船或攀岩。有时,他们干脆选择在咖啡店喝咖啡或看书消磨时间。

对工作,他们最常问的,不是‘赚多少钱’,而是‘你喜不喜欢’。

北欧政府部门和企业都不兴送礼。

有位朋友按照德国的规定,送给一位议员一份15欧元以下的礼物。

但这位议员坚持不要,说在北欧这是违法的。

北欧人回家后,会和家人一起度过不开电视机的‘家庭时间’。

他们一起做饭,做游戏,讲故事,聚会,很少有人在外流连。

北欧人的‘简单生活’方式,还开启了北欧‘简单风格’的设计新风潮。

当地一位设计师说,和其他欧洲国家比起来,19世纪的北欧比较穷困。

由于资源贫乏、物质短缺,北欧人形成了简约的人生观。

老子说:“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所以,圣人总是避免使自己有过分的行为,奢侈的生活,过度的欲望。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当鸟的翅膀系上黄金时,它就飞不远了。

因此,人要学会放弃,才能卸下人生的种种包袱,才会活得更加充实、坦然和轻松。

古人认为,钱这东西,除了我们自身用以外,还要和六方共享,他们分别是:

自己、水、火、盗、刀兵、官和不肖子。

水,就是水灾,像暴雨成灾,洪水泛滥,海啸扑岸等,比如,印尼、日本海啸,冲毁了多少家庭,卷走了多少钱财。

火,就是大火,像森林大火,房屋失火,火山爆发,地动山摇,烈焰腾起,以及如美国“9.11”引发的大火,使多少公司和家庭的全部资产毁于一旦!

至于小偷和强盗杀人越货、抢人钱财,就更不用说了。

刀兵,就是战争,一场战争会令多少人家破人亡!

官就是官府,只要这世上还有贪官污吏,钱这东西就不可能太保险!

另外还有“不肖子”。

因为一个人即便是家财万贯,只要他的子女不争气,就一切都白搭。

如果我们从小对子女过于娇生惯养,绝对会养成他们挥金如土的坏习惯,纵是金山银山,又能挥霍多久?

最终还不是坐吃山空,家徒四壁么?

上面这六家,都会来和我们争夺钱财的所有权,而且几乎都是难以预料,无法控制的。

所以,任何金钱真正来说,都不纯粹是我们个人的,如果我们过于当真,过于在乎,只会因此产生极多的苦恼。

古人还说,无钱的时候赚取苦,有钱的时候,一是守护苦,要保护和保留它会很辛苦;二是享乐苦,有了钱,享乐过度也是苦,因为我们毕竟都是血肉之躯,精力有限,而不停地吃喝,麻将达旦,或者歌舞通宵,长此以往,谁能吃得消呢?

即使能勉强吃得消,还不是身弱体衰,老态龙钟,又有何乐趣?

人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对物质的占有与享受,只是一个过程。

说白了,在你家的东西并非就是你的,正如老子所言:“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你家的东西只是在某个时间段、某个时期、某个时代是你的。

看看历史上所流传下来的文物古董罢,曾经历过多少代人的手,从东家流到西家,又从南家传到北家。

更有甚者,则从东方的中国流往遥远的西方。

所以,从根本上说,什么你的我的,都是大自然的,包括我们自己,既来自于自然,最后又回归于自然。

明白这一点,可以说开始悟道了。

老子认为,如果人们一味去追逐私利,必与他人、社会发生种种激烈的冲突,由此产生诸多危害个人身心的因素。

中国的修道之人的养生之道,始终奉行降低物质欲望,过一种节俭、平淡生活的宗旨。

为平息人们过分的物质欲望,老子提出了一个“常足”的概念。

故而,老子引导我们要“知足之足,常足。”

而“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并告诫我们:“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如果我们不知足,老是被欲望牵着鼻子走,老是深陷于拜金主义、消费主义泥潭而不能自拔,那么,总有一天,会被自己的欲望所毁灭!我们曾经认为,科技的发展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时间和闲适。

然而,电脑、手机、高铁、微波炉、甩干机、速溶咖啡、数码相机等,这些新产品的出现虽然大大便利了我们的生活。

却没有使得我们更轻松。

我们只有身心疲惫,始终被物欲牵着走的消费心理,支撑着我们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拼命赚钱,然后用这钱去购物中心、去医院、甚至去吸毒,醉生梦死,如此而已。

从根本上来说,不是这个世界出了问题,而是我们的内心出了问题。

近、现代以来,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衰微,我们在欧风美雨的强烈洗刷之下,做了西方物质文化的奴隶。

公平地说,当中国的年轻人在追求物质享受的时候,许多西方的年轻人却生活的非常简朴,像我们在前面所提到的北欧的简单生活,还有不少西方年轻人倡导素食,甚至修道、修禅。

老子认为,对物质的贪欲不仅损害个人的身心健康,而且还会败坏社会风气,使国家难于治理。

因此他主张,要治理好天下就必须淡化各种欲念,而淡化各种欲念的根本途径就是修身。

修身是领悟大道的正确方法,也是治理天下的根本前提。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只有以修身为基础,才能扩展到修家、修乡、修邦、修天下,才能戒除骄奢淫侈的生活,杜绝好大喜功的杂念,坚持大道,实践无为。

我们在学习大自然、认识大自然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逐渐养成一种健康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这样产生出来的德行才是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

此时,他纯朴率真的人格品性成长为理智冷静的道德意识,从而完成了从自然人到自觉人的转化。

既与万物相融,但又高于万物之上。

人生天地间,头顶着天,脚踩着地,因而人对外是探讨天地的问题,对内则是探讨自身小天地的问题,所以都离不开天地,离不开自然。

在中国历史上,古代哲人总是力图寻找“天”与“人”的相通之处,从而实现“天”与“人”完全和谐的境界。

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则不同,它的思考取向是辩别“天”与“人”之不同,特别突出人与自然的相异之处,并以改造和征服自然为人类之使命。最大的盲点一直是“人类通过科学征服自然”这种想当然的想法。

从这样的立场出发,是很难理解“天人合一”之思维方式的。

而假如人们首先把握了“天人合一”思维方式的特征,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比如中国的道家养生术认为,外在的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名之为“大宇宙”;人的身体各部分亦是一个有机整体,名之为“小宇宙”。一个人若想习养生之术,希望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就必须寻找人体“小宇宙”如何与外在“大宇宙”相互协调的途径和方法。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养生名著之一,它特别提出了一种“四季养生法”,指出人们的养生活动必须配合一年四季的变化。

春夏秋冬有不同的气候特征,人的养生亦应该适应这些变化,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

这不正好是“天人合一”思维方式导致的结果吗?

故“天人合一”的观念,是包括老子在内的中华祖先解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模式。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老子的道学观,不仅突破了个人中心主义,狭隘的家族主义,而且也突破了狭隘的国家利益,所谓“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

这种宽广的“天下”胸襟,才是世界走向和谐,走向大同的唯一正确之途。

老子人生哲学(老子的人与自然观)(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