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7年,有一部名叫《皇上二大爷》的电视剧中,有这样的一幕,让很多观众气愤的同时,更多的是心痛。

贵州蒙正村活死人墓(贵州一村有上万个活死人墓)(1)

一位70岁的老母亲正在缝衣服,儿子和儿媳哭丧着脸,缓缓的走了进来,儿媳手里还端着崭新的一件寿衣。

儿子说:“娘,今天是您70岁生日,今天您该启程了。”

贵州蒙正村活死人墓(贵州一村有上万个活死人墓)(2)

老母亲说:“儿子,儿媳,娘不是废物,娘还能拾柴火、喂猪、做饭、缝衣服、哄孩子,娘不愿意进养老阁啊!”

贵州蒙正村活死人墓(贵州一村有上万个活死人墓)(3)

儿子说:“娘,孩儿也不愿意啊!”

紧接着,儿媳说:“娘,家里也是没办法呀,族长又托人捎话过来了,老祖宗的规矩破不了,人到70不进养老阁,怕是对后世的子孙有害呀”

老母亲哭着说:“我都这把年纪了,我对后世子孙能有什么害呀,为什么非要把娘送到活棺材里去呀?”

贵州蒙正村活死人墓(贵州一村有上万个活死人墓)(4)

第二天,族长带着一群人,将老太太强行抬进了棺材,送去了山上的养老阁。

也许大家看到这里,会有一个疑问,这“养老阁”到底是什么呢?难道是给老人养老的地方吗?那为什么这位老母亲会说那是活棺材呢?

贵州蒙正村活死人墓(贵州一村有上万个活死人墓)(5)

其实养老阁就是一个还没有封口的坟墓,当家里老人一到七十大寿,就得换上寿衣,吃过寿面,躺进棺材里,让家里晚辈子孙抬到养老阁,住进里头,度过百日余生。

贵州蒙正村活死人墓(贵州一村有上万个活死人墓)(6)

在这百日里,家里的孝子每天把大鱼大肉送到养老阁,每送上一顿饭就会砌上一块砖头,直到封口砌死为止,一般百日过后,刚好将坟墓的封口填满。而且绝对不能在百日之内出养老阁,否则被抓到之后,就直接将封口直接填满。

贵州蒙正村活死人墓(贵州一村有上万个活死人墓)(7)

在很多人看来,这就是活生生的悲剧,儿女子孙眼看着母亲被送入养老阁,却无能为力,那种无奈和不舍的心情,着实让人心疼,特别是百日期间,送一顿饭,砌上一块砖,更是让人难受,感觉就好像活生生的杀死养育自己的父母一般!

虽然‬这是‬电视剧‬中‬的‬剧情‬,其实,这种事情在古代的各地普遍发生,虽然名字不同,但是实际发生的事情都是类似的,古代的养老阁就是一种封建迷信的存在。

在明朝期间,养老阁习俗已经遭到废除,但在一些偏僻的地方,还没有割除这些陋习,甚至在当今的社会中,有一些地方依然保留着这样的“养老阁”。

在现实中,在贵州省镇宁县蒙正村,却有着上万座的“活死人墓”,这与“养老阁”有着同工异曲之妙。

为什么在蒙正村至今都保留着“活死人墓”,这背后究竟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至今‬现存的‬活死人墓‬

贵州蒙正村活死人墓(贵州一村有上万个活死人墓)(8)

蒙正村位于贵州省镇宁县大山深处,四面环山,位置极其的偏僻,而这个村庄所住的村民全是苗族人,几乎与外界隔绝。

在2013年,贵州电视台的一个记者,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蒙正村,此次到访的目的,本来是想采访这个遗留至今的远古部落,但是谁也没想到,这次采访却无意中揭开了蒙正村“活死人墓”的神秘面纱。

贵州蒙正村活死人墓(贵州一村有上万个活死人墓)(9)

当蒙正村的杨支书,听说有记者来访时,他显得特别的热情,不仅盛情款待了记者,而且还带着记者游览了全村,介绍了他们如何做到与世隔绝,而且还能自给自足的生活一辈子。

在接近中午的时候,杨支书提出要让记者去家里吃饭,尽管记者再三推辞,还是无法拒绝当地人的热情,只好答应了。

在去往杨支书家的路上,记者发现村子后面的山上,密密麻麻地排列着一个又一个的小石洞,放眼望去,足足有成千上百个这样的小石洞。

贵州蒙正村活死人墓(贵州一村有上万个活死人墓)(10)

于是,记者就问杨支书,这些山洞是干什么用的,但是杨支书却支支吾吾的没有直接回答,并示意记者不要继续问了,这引起了记者的警觉,他觉得这些山洞并不简单。

于是,记者借口还要拍摄一些村子的视频素材,让杨支书先回了家。

随后,记者一行人来到了爬到了山坡上,看了看这些小石洞,都是空空如也的状态,这些小石洞大约一米高,两三米深,基本上都差不多,而且都是用石块搭建而成的,一看就知道,是人工砌成的。

贵州蒙正村活死人墓(贵州一村有上万个活死人墓)(11)

那这些奇怪的洞穴究竟是做什么的呢?

记者一开始还以为这洞穴是当地村民储存粮食的窖洞,毕竟蒙正村还比较落后,没有冷藏的冰箱,但是很快就推翻了这个猜测,因为这些洞穴都处在半山坡上,山上会流下很多的雨水,这些洞穴常年都是潮湿的环境,根本达不到储存粮食的条件。

接下来,记者又有了新的猜测,虽然蒙正村地处大山,但是到了炎炎夏季,还是有很高的温度,也许这些山洞就是人们避暑的窑洞。

贵州蒙正村活死人墓(贵州一村有上万个活死人墓)(12)

为此,记者还亲身钻了进去,感受了一下才发现,这些山洞太憋屈了,人在里面根本无法站立,只能躺着或者坐着,如果真的是避暑的窑洞,那为什么不挖的大一点呢,很显然,这个猜测也是说不通的。

那这些奇怪的洞穴究竟是做什么的呢?

作为一名记者,对一些新鲜的事物,他们充满的极大的兴趣,再加上杨支书的闭口不谈,这也加大了他们的好奇心,于是,他们只好来到了杨支书家中,继续询问他有关洞穴的情况。

面对记者的追问,杨支书再次沉默了下来,始终不愿意多说,记者只好作罢了。

在吃过饭后,记者一行人感谢了杨支书的盛情款待,正准备离开的时候,记者觉得带着心中的疑惑离开,确实会让他心有遗憾,于是打算最后一次向杨支书追问有关山洞的情况。

贵州蒙正村活死人墓(贵州一村有上万个活死人墓)(13)

记者说:“杨书记,您几次闭口不谈,难道这些山洞真的有不为人知的事情吗?在离别之际,杨书记可以解答一下我们的疑惑吗?”

杨支书沉默了片刻,说:“也不是不能说,其实你看到的那只是一部分,另外几处山坡上还有更多的这样的石洞,全村加起来应该至少有一万个这样的洞穴,这些洞穴都是坟墓。”

一听村支书的回答,这可把记者一行人吓得够呛,记者汗毛都竖起来了,因为他去洞穴中一探究竟的时候,为了量洞穴的大小,还在里面躺了躺,原来当时躺的竟然是坟墓。

可是害怕之余,记者又意识到有所不对,因为他查看了几十个洞穴,都没有在里面发现棺材,也没有遗骸或者骨灰的残留,而且这些坟墓甚至都没有封口。

就算是提前挖好的墓穴,那蒙正村才1000多人,和山上一万多个墓穴,也不成比例,很显然,这些墓穴背后绝对有隐情。

于是,记者再次向杨支书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可是杨支书的回答,却再次让这些墓穴蒙上了神秘面纱。

贵州蒙正村活死人墓(贵州一村有上万个活死人墓)(14)

杨支书说:“我只能告诉你这些洞穴就是坟墓,至于背后的原因,我不能和你说,因为这是我们部落祖先的秘密,一旦泄露,势必会引起外界的争议,所以请你理解。”

面对杨支书的拒绝回答,记者出于礼貌,也只好作罢,不再继续追问了。

就这样,记者一行人带着疑问,只好离开了蒙正村。

专家‬分析‬

当记者回去后,出于职业习惯,他还是对这件事久久不能释怀,于是他翻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发现在古代确实有“养老阁”的存在,也就是文章开口介绍的那一幕。

这让记者大吃一惊,蒙正村的那些墓穴难道就是古代的“养老阁”吗?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活死人墓”吗?为什么至今都还保留着?杨支书到底在隐瞒什么隐情?

贵州蒙正村活死人墓(贵州一村有上万个活死人墓)(15)

记者为了一探究竟,还找到了贵州大学历史系教授田玉隆,田教授说,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确实在很多地方存在“养老阁”的陋习,虽然各个时期的名字不同,但是实际发生的事情都是类似的,说白了就是“活死人墓”。

但是田教授还表示,各个时期的“活死人墓”,它存在的理由却不同,都和历史息息相关,为此他还向记者举了几个例子。

案例一:

在秦始皇年间,就有一种“六十换甲子”的说法。

贵州蒙正村活死人墓(贵州一村有上万个活死人墓)(16)

在秦始皇刚刚统一天下的时候,民间还有很多前朝人士,试图想推翻秦始皇政权,恢复前朝的盛世,秦始皇为了稳固自己的江山,于是下令将前朝古书全部焚烧,之后又下令将前朝的一些有学方士活埋,这就是当时的“焚书坑儒”事件。

可是即使烧了古书,活埋了这些有学方士,秦始皇还是不放心,年纪大的老人见识多,而且多数都怀念前朝旧制,也不能留。为了以防后患,于是他下了一道圣旨,无论仕庶男女,活到六十岁,不死者一律活埋。这也就是传说中的“六十换甲子”。

这也就是当时存在活死人墓的原因。

案例二:

1974年山东莱州发掘了一座“活死人墓”(当地叫做丘子坟)。这座墓的墓志铭清晰记载,此墓始造于大元大德三年。

在元蒙统治时期,汉人被视为下等奴隶,可以肆意屠杀和掠夺,特别是在山东、河南、河北一带,都是地荒人无的惨烈状况,很多汉人都被杀害。

贵州蒙正村活死人墓(贵州一村有上万个活死人墓)(17)

在这种情况下,汉人只能用极端的方式应对,与其成为奴隶被杀害,还不如自己有尊严的死去,于是就有了“弃老”说法,到了60岁,老人就要被送到深山的墓穴中,或者将老人放在一个瓦罐中,每天送一次饭,罐子顶部加一块砖。如果一年后,老人仍然没有死,就把通气孔堵死,就算安葬了老人。

当然,这是当时汉人家庭的一种“约定”,不管是老人,还是子女都是认同的,也是在那种历史原因下的无奈之举。

案例三:

不止在我国,在日本和印度也曾经有过类似“活死人墓”的存在。

在100多年前,在日本信州的一个村庄,村子里的男人一满70岁,女人一满69岁,就会被自己的儿女送到村子背后的山上去,在那里静静的饿死。

据日本专家考证,当年村子里确实有这样的风俗习惯,原因也并不是子女们不孝,而真正的原因就是因为穷。

这个村子一到冬天就几乎与世隔绝,靠秋天收获的粮食,全村人根本就熬不过大雪封山的寒冬。为了让青壮年和孩子能够生存下来,村里的老人就能够牺牲自己,让自己活活饿死在山上。好把节省下来的口粮让给年轻人。老人的儿女们虽然不想这么做,可在残酷的生存条件面前,他们也不得不妥协。

贵州蒙正村活死人墓(贵州一村有上万个活死人墓)(18)

1958年,日本导演木下惠介专门为此拍了一个电影《楢山节考》来讲述过去日本“弃老”的故事。

据田教授说,每个时期类似的习俗,都有不同的历史原因,对于蒙正村上万座的坟墓,基本可以确定就是“活死人墓”,但是具体是哪种历史原因,可能只有蒙正村的村民,才能揭晓秘密。

村支书‬揭晓‬答案‬

于是,记者再次来到了蒙正村,找到了杨支书。

贵州蒙正村活死人墓(贵州一村有上万个活死人墓)(19)

也许是看到了记者的再三坚持,也许是杨支书放下了曾经的担忧,他终于承认了那些墓穴就是传说中的“活死人墓”,同时也说出了蒙正村深藏上千年的秘密。

原来在华夏文明史上,有三大消失的古国,分别是楼兰、大理、夜郎。

历史上关于夜郎国的资料非常少,也不知道其成立于什么时候,因没有相关文献,所以不得而知,最早在《史记》中有少量记载,其疆域大概就是贵州和贵州周边一些地区,在当时算是比较强大的小国了。

贵州蒙正村活死人墓(贵州一村有上万个活死人墓)(20)

但是因不听当时的西汉王朝的调配,被汉成帝所灭,这个国家就此灭亡,再也没有出现过,而夜郎国的后代,只能逃到今天镇宁县的一出深山里隐居了起来。

到了三国时期,经过几百年的修生养息,夜郎国余部也渐渐强大起来,一直想找机会想要东山再起,而孟获就是夜郎国的后代。

说起孟获,大家应该很了解,他就是《三国演义》中那个让诸葛亮七擒七纵的孟获,也就是现在当地苗族部落的祖先,如今蒙正村的很多村民家中还供奉着孟获的石像。

贵州蒙正村活死人墓(贵州一村有上万个活死人墓)(21)

孟获被七擒七纵制服后,他对诸葛亮算是彻底服气,但也是仅仅针对他一人而已,直到诸葛亮去世之后,孟获又开始蠢蠢欲动,他的后人更是一心想摆脱蜀汉的统治。

那时候,蜀汉的皇帝是刘禅,他为了为了巩固蜀汉的政权,以免夜郎国后人继续惹是生非。于是决定效仿秦始皇时期所谓的移民政策,将他们流放到今天的陕西汉中一带,表面上说是流放,其实就是客死他乡,很多人都死在了流放的路上。

于是孟获的后人决定,与其让老弱病残的族人客死他乡,还不如让他们落叶归根,提前死在自己的家乡。

贵州蒙正村活死人墓(贵州一村有上万个活死人墓)(22)

所以,在被流放之前,部落就挖了很多的墓穴,让老人和孩子以及妇女躲到了墓中,这样,这些老弱病残和妇女就是靠着活死人墓,躲过了一劫,等到官兵走后,他们才从从活死人墓中爬了出来。

就这样,被朝廷逐渐遗忘了,他们就在镇宁县的深山里,一直存活了下来。

为什么‬对外保密?

在之后的几百年间,蒙正村一直保留了“活死人墓”的习俗,一旦有哪家老人生重病或者命不久矣了,子女们会聚在一起商量老人的后事,这里的“后事”并不是办葬礼,只是简单的摆一桌宴席,为老人提前准备丧事。

贵州蒙正村活死人墓(贵州一村有上万个活死人墓)(23)

然后把老人送到后山上的石洞里去,墓室里还会用石块搭建一个高台,上面放上一些食物和水,供墓中的老人取用。

接着子女们就把洞口堵上,只留下一个小气孔,方便空气流通。如果活死人墓中的老人是男子,气孔会被留在左侧,如果墓中的老人是女子,气孔会被留在右侧。

贵州蒙正村活死人墓(贵州一村有上万个活死人墓)(24)

当老人把墓中所留的食物和水都用完了之后,老人就只能躺在活死人墓中,静静等待死亡的降临。等老人真正去世之后,亲属会再次上山,把老人的遗体抬出来,再按照当地的习俗进行土葬。

既然已经隐居在深山中,后来也很安全了,为什么还要保留这种习俗呢?

其实有两点原因,首先是在封闭的深山中,他们的医疗条件很落后,很多老人得了重病后,只能在家等死,为了让老人尽快结束病魔的折磨,提前进入活死人墓,也算是一种解脱。

其次呢,保留这种习俗,也是为了祭拜祖先,让后人一直记得祖先的历史,要不是当时躲进活死人墓的决定,他们早已没有了后代,也算是为了让后代铭记历史的原因。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近百年里,蒙正村已经摒弃了这种陋习,虽然还有对祖先的信仰,但是这种“活死人墓”的习俗已经名存实亡了,只留下了满山遍野的空墓穴。

当记者听完蒙正村杨支书的话后,才恍然大悟。

贵州蒙正村活死人墓(贵州一村有上万个活死人墓)(25)

杨支书还说,为什么不想对外人说起这些“活死人墓”,就是怕外界对他们产生误解,大家只要一听到“活死人墓”,都会闻声色变,但是他们早已摒弃了这种陋习了,希望大家不要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

等杨支书说完一切后,他深深的长舒了一口气,也许是心中多年的担忧,终于说了出来,也算是一种解脱了。

#真知新坐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