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显和玄奘一样,是为我国西行求法的杰出人物,并广为人们所知。

史书记载,中国西行求法的人,以魏朱士行最早,以后蔚然成风,其中法显、玄奘二人最有代表性。他们均未假借任何外力,全凭一念求法之忱,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写下极光辉的一页。

法显大师俗姓龚,东晋阳平人。大师有三位兄长,都全先后夭折了,其父恐法显也步其兄后尘,就在其三岁时,令他剃度出家,做了个小沙弥。

法显在剃度后,其父仍令他住在家,没有住在寺院。过了几年,他生了一场重病,就在奄奄一息时,其父无法可想,就把病中的他送到了寺院,住了两天两夜后,病况竟然就有了起色,不久便复原了。经过这次磨难,法显坚定了出家的意愿。他的父母虽然想念这个仅存的儿子,想让他回来,可又怕他再遭灾厄,就只好在家宅旁建了座小屋,以便他随时来去。

法显十岁时,父母先后病故,至性过人的法显,含悲尽孝,凡人子在父母临终丧葬的礼节,他都一件件的做到了。丧期满后,他就又回到了寺中。

法显曾和他数十个同学在田中割草,不幸遇到饥民要夺他们的稻谷,众沙弥都吓得四散奔逃,独有法显处变不惊,反义正词严的对群贼说:“你们如果需要稻谷,就尽管取去好了,但我必须忠告各位,凡事有因果,就因你们前世不知布施,因果相循,才感招了今生的贫困。如果你们今生还不知修福,并且要强抢别人的稻谷,恐怕来世会更贫困,我实在为你们担心。”

那些饥民感觉法显的话说的是出自至诚,顿时也就良心发现,丢下稻谷跑了。众沙弥对法显的急智和勇气,都叹服不已。

法显受戒后成为比丘,志节行为明达敏捷,仪节规范整齐、严肃谨慎。法显大师钻研经藏,常叹息经律的错误和残缺不全,于是就誓志西行求法。

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他和同学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从长安出发,开始冒着生命危险西行求法。这一路须跋涉千里,经高山,过险阻,经风雪耐霜寒,还时时有疾病死亡的威胁。一路上的寂寞、空虚,若不是有最大恒心、毅力的人,一定没有信心和意志成就这番伟业。

法显一行,首先遇到的困难是流沙。那是一片一望无际的不毛之地,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举目四望只有茫茫一片,根本无法测度方向。

他们每天只有观察太阳的升起和落下来辨别方向,有时还借助前人留下的骷髅来当指示标。流沙中还常有可怕的热风和恶鬼,只要遇到,必无生路。法显等人凭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信念,度过了许多危险。

不知道翻越了多少山,渡过了多少河,他们终于抵达葱岭。岭上一年四季积雪不化,据说还有恶龙吐毒,还经常有风雨沙砾的侵袭,加上山路异常崎岖难行,悬崖峭壁,岩立千仞,一望看不到底。

好在已有先人凿石通路,旁边设有梯道,因为有这个方便,他们才先后渡过七百多所(原文如此说,不明白何意,查资料亦未查到)。走完那些路,又是许多悬于山壑间的绳桥,他们一一攀附着走过,在这里,一失足就会掉下去摔个粉身碎骨,他们硬是走过了几十处那样的绳桥。他们扬起产的地方,都是张骞和甘英等出使西域的人所没有走过的。

历尽艰险过了葱岭,接着又要过小雪山,在这里,他们遇到寒风忽然吹起,同行的慧景突然感染了寒疾,就是寒噤战栗的不能前行。他就对法显说:“我不行了,你们继续努力,不要半途而废。”说完就气绝而死。法显抚着他的尸体悲痛万分,为了完成大愿,不让同伴白白的牺牲,他们只有挥泪先别慧景的遗体,鼓起勇气继续前行。

法显大师一行越过雪山后,又先后经历了三十多个小国,才慢慢接近了天竺。在离王舍城(中印度摩揭陀国)三十余时处,有一座寺院,他们就在寺里过夜。

法显一行到达王舍,就听说耆阇崛(译作灵鹫)山就在王舍城东北,于是就想前去参拜。而那里的寺僧却警告法显大师说:“此道路况不佳,还有吃人的黑狮子经常出没,不能去啊。”

法显说:“我从万里之遥赶来,历尽艰险,心中就只有一个愿望,就是亲自到佛陀当年的说法处——灵鹫山(一说山顶似鹫,一说山中多鹫,故名),瞻仰礼拜,以偿夙愿。就算有险难作梗,我们也决不退缩,”

那里的寺僧不得已,只好派两个僧人送法显他们前去。一行人到灵鹫山时,太阳已经西沉,于是就想留宿在山中,但那两个送他们的僧人,却因为害怕就提前离去了。只留下了法显大师一人单独留在了山上。

面对圣迹,法显大师怀着无比虔诚的心,烧香礼拜,就像是亲眼目睹了佛圣一般。因想想以前佛说法时的盛况,再看看眼前的荒凉,法显大师心中不胜感叹。

到了晚上,果然在他眼前出现了三只凶猛的黑狮。黑狮走来,蹲踞在法显身边,只见它们舐唇摇尾,对法显大师毫无伤害之意,法显大师面对它们泰然自若,依然不停的诵经,一心念佛。狮子们温驯的低头缩尾,伏在法显脚前,若有所悟般的聆听着法显诵经。

法显大师慈祥地用手抚摸狮子说:“你们要饥饿想吃我,就等我念完经,我愿意舍命来喂你们,如果你们只是来试探我,那就回去吧。”黑狮子们听后,在法显大师身边来回盘旋,欲走又不舍的样子,过了很长时间,才依依不舍的离去。

黑狮本来是凶猛成性的,为什么只不吃法显大师呢?其实,探究起来,那些祖师大德,以德所及的地方,连异类也能感通。这都是因为修行者断除了嗔恚及杀害有情之物的心,因为慈悲,所以见一切生物都像亲人一般,即所谓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所以野兽见到他们,也不会因心生畏惧而去加害。这都是慈悲心所感化的。就像过去潭州华林的善觉寺的一位禅师,在深山偏僻处修行,一天观察使裴休因仰慕他的道行,就到深山中去拜访他。参礼之后,裴休问道:“禅师一个人独居在深山中,怎么没有个侍奉您的人呢?”禅师说:“有一两个。”裴休就请禅师给他引见,禅师于是击掌喊道:“大空、小空”,刚刚喊完,就听到一阵吼叫咆哮的声音,然后两个老虎出现在裴休的面前。裴休一见大惊失色,法师于是就挥手让两个老虎退下,两个老虎就又吼叫咆哮着退下去了。

以前释迦在山里修行时,竟感化了猕猴拿蜂蜜来供养。僧迦达多坐禅山中,群鸟衔着水果给他送来;求那跋摩在虎市山居住,那山里本来老虎就多,大师都感化了它们离去……凡是这些种种事情,都是慈悲之心所感化。所以,能知道戒杀,是万善之首。更是长养慈悲心的要诀。

现在的人,每每屠戮万物为食,并把这视为理所当然,其实追究起来,也不过是弱肉强食罢了。他们面对锅中生灵的哀嚎于不顾。“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不知世间刀兵劫不断,即由此一念嗔恼心,遗后世无穷之祸患,怎么能不谨慎些呢?如果能一念转嗔为慈,就可以化戾气为祥和了。

法显后来又去了中天竺,在阿育王塔南天王寺得《摩诃僧祇律》、《根本萨婆多部律摄》,抄写了《阿毗昙心线经》、《方等泥洹》等经。法显留在那里三年,学梵语读梵书,并亲自书写诸经,等到一切准备妥当,即携带经像,随着商船,到狮子国(今斯里兰卡)。这时和法显大师一起来天竺求法的十几个僧侣,有的客死途中,有的留在了天竺,只有他一个人,形单影只的返回。

法显想想当初,看看眼下,抚今追昔,不禁心里凄然,悲慨不已。一次一个商人,用中国产的白团扇供养他,他睹物思乡,不觉泫然泪下,又起了去国怀乡之情。这时他萌生了东归回国之心。

在狮子国呆了两年,法显大师又得了《弥沙塞律》、《长阿含经》、《杂阿含经》、及《杂藏经》等,都是中国所没有的经典。他把这些经典都一一整理装好,准备带回国去。

其后不久,正好遇上一条要返回中国的船,法显大师就随着船,沿着海路回了国。船上共两百多人,行在途中时,不幸遇上了暴风雨。船上的人都惊慌异常,非常害怕,纷纷把杂物拿了扔到海上,好减轻船的重量。法显大师害怕那些经像也被扔掉,如果那样,这些年的苦心经营就都毁于一旦了。惶急之下,他只好一心一意默念观世音菩萨圣号祈求平安。

在法显大师的祈祷声中,船安然的度过了风暴。又过了十几天,到了离中国不远的耶婆提国,在那里停留了五个月,又换了另一艘要开往广州的商船。出发二十多天,大风又起,全船人恐惧,不知为何,他们竟迁怒法显大师,认为这条船之所以出行不利,是因为载了出家人所致。

大家不能因他一人而和他同归于尽,于是就想推他到海里。正商议的时候,那些随从法显大师回国的护法们都仗义执言,厉声呵斥说:“谁要推这出家人入海,便先推我们下去。中国皇帝本多奉佛敬僧,若有人敢如此胡作非为,待回去禀告皇上,你们必会受到严厉的制裁。”

众人害怕护法们的声势,就只好作罢。后来船上的水尽粮竭,他们的船顺水漂流,不久竟漂到了岸边,大家才欣喜若狂。登岸后,看到藜、藿等菜,知道已到达中国,但不知到了中国何处。后来从两个猎人口中得知,那里是山东的青州。

青州刺使李嶷笃信佛法,听说有沙门自远方来,就亲往迎接,礼遇法显大师非常优厚。不久后,法显想要南归,刺史本想留法师过了冬天,但法显大师说:“我投身万里置生死不顾,就在决心弘扬佛法,现在这个心愿尚未圆满,我不可以久留。”刺史听了,深受感动,就厚赠了礼物,让人护送着回去。

法显大师在东晋帝隆安三年西去,于义熙十二年归国,前后共十五年(339-416),终于平安的回到中国。法显回到京师后就随外国禅师佛驮跋陀,在道场寺译出诸经论百余万言。他译出《大般泥洹经》,流传布化民间颇有感应。

有某位在家居士,已失其姓名,住在朱雀门附近,世世代代,奉持正法,并亲手抄写一部《大船泥洹经》,每日诵读供养。但因家贫,别无经室,只有与杂书共置一室。一次,他家遭遇火灾,火乘风势,顷刻间蔓延至全屋。家中所有的东西都烧光了,只有这部《大般泥洹经》的手抄本完好无损。大火不只没烧它分毫,就连卷轴纸色都安然如旧。

这灵异的事,立即传遍京师,大家都共叹其不可思议。后来法显大师卒于荆州辛寺,春秋八十有六。

作者评法显大师:法显西行求法之壮举,可谓行人之所不能行,忍人之所不能忍,其所以能如此者,乃在以道自任,满怀荷担如来家业,舍我其谁之气概,故历尽千苦万难,在所不辞。反观今日之世,虽亦不乏勇于冒险犯难者,其或横越大西洋,或攀登阿尔卑斯山等豪举,无不以打破世界纪录,名留百科全书为唯一之职志,倘就其个人名誉于与就而论,诚不可不谓轰动于一时矣,而观法显西行之举,既不为名又不为利,只为求法,不计成败;只为利生,不顾得失。论其志,则为普利有情;论其心,则为慈悲济度,此二者之相去实不可以道里计矣!

埋骨青山,何须桑梓:作者评西行求法者:法显不过是万千西行求法者中少数幸存者之一而已,而滔滔流沙之中,正不知尚有多少豪杰因舍身求道而埋骨其中。其事迹或不下于法显等人,而其名则终古不为人知,“士不可以不弘毅力,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吾人于此,能不对这些无名英雄们可歌可泣的悲壮精神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吗?即此仅借诗偈一首,以终此篇:

男儿立志出乡关,若不成功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处处有青山。

高僧成佛的传说故事(高僧传12为延寿出家)(1)

本文内容修改翻译自《中国历代经典宝库》之33.《袈裟里的故事——高僧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