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最注重历史记录的国家,在卷帙浩繁的史书典籍中,无论从哪个方面挑选几部代表作,都必然会有《资治通鉴》。

如果想了解历史知识,《资治通鉴》并不是最好的选择,一方面它字数较多,294卷、300余万字,让人看起来就望而生畏,普通人很难有耐心通读;另一方面,它记叙的是只是战国到五代这一段时期1362年的历史,远不如几个通俗版本的《中国通史》介绍的全面和详尽。

资治通鉴北宋(虽无一字写宋朝)(1)


《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与《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一起被称为“史学两司马”,史学家成为了司马光广为人知的头衔。

但如果回到司马光生活的宋代,我们会发现,司马光最真实的身份是政治家,是朝廷上的龙图阁直学士,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参与了北宋中期的几乎全部重大历史事件。

资治通鉴北宋(虽无一字写宋朝)(2)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这样一位身居庙堂高位、参与朝廷决策、经历新政变法,并且对时事有着深切观察和思考的政治家,在编修史书的时候,仅仅是对历史做泛泛的记录吗?这是在读《资治通鉴》时,不能不注意的地方。

当我们对《资治通鉴》进行认真的解读,了解了编纂背景,就会发现,虽然《资治通鉴》没有一个字在讲宋朝,但每一个字都在讲宋朝。

司马光在编修前,头脑中已经有一套如果治理国家、如果运行政治规则的观念。在这套观念的引导下,司马光再通过《资治通鉴》来体现他的“治道”。所以是他的政治观念,决定了他如何叙述历史,以此来影射宋朝的现实,直接或间接、或明白或暗示的提出解决宋朝问题的对策。

资治通鉴北宋(虽无一字写宋朝)(3)

北宋朝廷政治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资治通鉴》211卷讲到,东突厥的默啜可汗一直是唐朝的腹心大患,武则天和唐玄宗都对取下默啜首级立下重赏。

后来,默啜真的被临近的拔野古部落给杀了,首级被送给帮助拔野古部落训练军队的唐朝军官郝灵荃。郝灵荃把首级送给了朝廷,虽然默啜不是他亲手杀的,但他训练拔野古部落军队有功,最起码可封个杂牌将军当当。

可是唐玄宗的宰相宋璟就是不同意,他说不能鼓励边疆将士冒风险立功,否则会引起边境战争。结果,拖了一年才给郝灵荃升了微不足道的郎将,郝灵荃也郁闷地哭死掉了。

资治通鉴北宋(虽无一字写宋朝)(4)

司马光为什么要写这段历史,就是因为当时北宋正准备在西北开拓边境,这必然要与西夏发生战争,而北宋此时是没有多少胜算的。司马光认为此时发动战争是非常危险的,结果不幸被司马光言中。

再比如,《汉书》中对董仲舒的《天人三策》是全文载入,因为汉代非常注重天人感应。而到了宋代,以“二程”为代表的理学开始抬头,讲究“存天理,去人欲”。

《资治通鉴》在讲到这一段时,对《天人三策》做了大量的删减,只留下了“仁义”和“教化”等篇幅,用人的自我认知来劝说皇帝们不要胡作非为,而不是说要怕日食、月食这类的“天谴”。

这只是两个直接的例子,在《资治通鉴》中这样的例子还数不胜数。

资治通鉴北宋(虽无一字写宋朝)(5)

《资治通鉴》残稿


司马迁说自己撰写《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意思就是要探讨天道与人事的关系,认识历史变迁与古今发展的奥秘,通过梳理历史发展的前进脉络,寻找历代兴衰之理。

同样,作为政治家的司马光在《进<资治通鉴>表》也说,编著《通鉴》是要“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最根本的就是要“稽古以至治”,总结历史经验,然后找出治理国家的经验和规律。

资治通鉴北宋(虽无一字写宋朝)(6)

宋版《资治通鉴》

司马光是宋代政治家之一,反对王安石变法的领袖就是司马光。但司马光自己也是主张改革的,他与王安石的政治斗争,焦点是变法的具体措施,而并非变法本身。司马光认为王安石的主张是理想主义,根本行不通的。离开朝廷后,司马光来到洛阳,花费十五年编撰《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无疑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但更不能忽视司马光在辑录这些资料时的政治立场。

古往今来的历史,汇聚成一本书,哪些内容可以留下、哪些内容需要剔除,什么样的历史事件需要大书特书,什么样的人物故事可以忽略不计,司马光自然心中有数。

资治通鉴北宋(虽无一字写宋朝)(7)

中华书局点校本《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所载的历史,在之前十几部史书和逸闻杂书中都有叙述,司马光以政治家的眼光重新剪裁,一切目的都是围绕着宋朝政治而服务的。正所谓“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但司马光已经是一千年前的古人了,同样一件事,时势早已时过境迁,他的评论今天可能就显得有些迂腐。但任何人都不能以此来苛求古人,更不能让古人有超越自己时代的价值判断。

资治通鉴北宋(虽无一字写宋朝)(8)


每个历史学家都有自己的立场观念,纯客观的叙述历史是不存在的,即使是历朝历代的各种《实录》,也并不一定可靠啊。叙述同样的中国史,面对同样的历史材料,钱穆和郭沫若写出的《国史大纲》和《中国史稿》,对中国历史的看法会一样吗?

面对世间百态,如果只根据我们有限的眼耳亲见、生活经历就匆忙得出经验,显然就太局限、太狭隘了。系统地读一些历史书,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

资治通鉴北宋(虽无一字写宋朝)(9)

司马光授业图

今天的人们虽然能认清《资治通鉴》的价值,但一些人却把这样一部皇皇巨著与权谋学画上等号,认为读了《资治通鉴》就能学会庙堂算计、精于谋略,各种粗制滥造的解读把一部巨著糟蹋的粗鄙不堪,这完全歪曲了《资治通鉴》的真谛。

曾国藩说:“窃以为先哲经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温公《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实六经以外不刊之典也。”所以,在浩若烟海的传统史学著作中,挑一部最适合于提炼治国理政经验、增强个人学识修养的史书,那没有比《资治通鉴》更合适的作品了。

资治通鉴北宋(虽无一字写宋朝)(10)

原创作品,期待关注@任微言卿

资治通鉴北宋(虽无一字写宋朝)(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