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过得可真快啊……” ,人们常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对于时间的流逝,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小时候一天很长,放学后快速完作业还能和小伙伴玩很长时间才到睡觉的点;可现在一天太快了,下班回家吃顿饭就不早了,躺在床上还没怎么刷手机就过零点。

明明都是一天24小时,随着年龄增长,我们却越来越感受到“时光飞逝”。

为什么感觉时间有时候过得很快(为什么感觉时间越过越快)(1)

这到底是为什么?

难道每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

对时间快慢的感知是不一样的?

或者这根本就是个错误?

这个现象有什么科学依据吗?

年龄比重论

生物学家指出,童年时间过得很悠闲,成年后时间却过得飞快,是一种十分普遍的体验。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变化,跟我们感知时间的能力有关。

不过为什么偏偏是年龄越大时间似乎越快,而不是颠倒过来的呢?

为了解释这个问题,巴黎大学哲学家保罗·珍妮特(Paul Janet)1897年提出了年龄比重论理论,认为人对时间的感知是相对的,随着年龄增加,单位时间在我们生命中所占的百分比减少,所以这段时间就相对变快了。

为什么感觉时间有时候过得很快(为什么感觉时间越过越快)(2)

怎么理解这个理论呢?

举个例子:对一个10岁的孩子来说,1年是他们生命的10%,对一个20岁的年轻人来说,1年是他们生命的5%,而对于一个70岁的老人来说,1年还不到他们生命的2%。如果按百分比计算,孩子的比例最大,孩子的一年自然更漫长。

如果遵循这个逻辑,一个人从6岁直到离去,这段人生所能感受到的时间长度同0至6岁感受到的一样。显然不符合实际,所以这个“简单粗暴”的模型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人对时间快慢的感知不能被简单的量化,而是应该依据一些科学方法从心理和认知的角度去分析。

为什么感觉时间有时候过得很快(为什么感觉时间越过越快)(3)

记忆理论

记忆的次数会左右我们对时间长短的判断。

主流观点是,大脑有个突起叫“海马区”,海马区会对进入人脑的信息进行筛选,决定是否要记忆。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大脑每天都会接收大量新鲜的事物和想法,这些新鲜事物对大脑的刺激较为深刻,每天的记忆点很多,在事后回忆时就会感觉一天的时间很长。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周围的事物越来越熟悉,生活越来越规律,一天中的记忆点越来越少,大脑缺乏新鲜的刺激,自然会觉得时间变快了。

为什么感觉时间有时候过得很快(为什么感觉时间越过越快)(4)

与这个理论类似的叫“假日悖论(Holiday Paradox)”,所谓“假日悖论”指的是放假外出游玩时,我们常常会觉得时间过得超快;度假结束回忆这段假期时,反而觉得假期很长。

之所以要强调“假日悖论”,是因为这个理论提到,我们对时间快慢的判断往往不是基于当时的体验,而是在回忆过去时做出的回顾性判断。

我们对时间的回顾与创造了多少记忆有关,大脑总是倾向于把不熟悉的经历编码为记忆储存起来。而我们从童年到成年初期接触的新鲜事物往往最多,所以成年之后回顾过去,就会觉得童年时间漫长。

大脑变化

那如果换一个角度,审视当下的一段时间,年轻人和老年人对客观时间的感知是否存在差别呢?

研究人员做了一个实验,随机选取不同年龄段的受试者,让他们闭上眼睛,在心中默默计时一分钟,再睁开眼睛,看和实际的一分钟是否一致。

结果发现,年轻组的受试者对时间的判断相对准确,而老年组认为的一分钟多在80-90秒区间。

这种不同年龄阶段对客观时间认识的不同,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年龄增长后时间变快了。

我们对时间的感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

有种假设认为这和大脑中神经信号的传递发生变化有关。

这种观点认为,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类大脑中神经元网络的规模和复杂程度增加,于是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需要走更远的距离、花费更长的时间

另一方面,衰老会导致神经受到的损伤不断积累,这些损伤会使神经元之间电信号的传递受到一定的阻滞,这就进一步增加了大脑处理信息所需的时间。

综合以上两方面的因素,大脑感知具体事物的实际时间变长,但是大脑不会想到这是自己减速了,而是感觉时间加速了。

为什么感觉时间有时候过得很快(为什么感觉时间越过越快)(5)

既然时间越来越快实际上只是一种心理错觉,那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不断尝试新的生活体验、结交新朋友、游览祖国大好河山等方式,让大脑活跃起来。

人生和时间是两位最好的导师,人生教我们如何认真利用时间,时间告诉我们如何体现人生的价值。

正如莎士比亚所言,“对追逐的人而言,时间很慢,对畏惧的人而言,时间很快;对悲伤的人来说,时间很长,对庆祝的人来说,时间很短;对相爱的人而言,时间永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