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张留 萧山区委报道组 蔡卡特

萧山宁围前景如何(老大哥萧山探索)(1)

不久前,李水荣、邱建林、鲁伟鼎、徐冠巨等“老面孔”,在萧山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现场相聚,共同见证一件新鲜事:萧山发出建立“兵团化”作战机制的通知,探索“蒸小笼”式发展模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为浙江县域经济的“老大哥”,萧山提出的“蒸小笼”模式究竟是什么?为何要从这里求发展求突破?这个老牌全国十强区,又有着怎样的“赶超计划”?

萧山宁围前景如何(老大哥萧山探索)(2)

从“悄然失速”到“加速赶超”

在浙江,萧山曾创下许多第一。早在本世纪初,萧山就成为了浙江第一个全国百强县(市、区)。去年最新的全国百强区榜单中,萧山位列全国第五。

表面上看,“老大哥”萧山守牢了“全国十强区”的地位。可这份榜单已经拆分成了“百强县”“百强区”两种排名,萧山名次看似没降,实际上压力不小。

在不同“圈层”中,萧山的确有了“坐不住”的焦虑感。

如在杭州,萧山占杭州全市GDP的比重,从早期的20%下滑到了11%;在浙江,萧山经济体量不仅先被余杭超越,“全国十强区”也被宁波鄞州甩下;在全国,曾经体量相差不多的昆山等地,如今依然是县域经济的佼佼者。

重压之下,“老大哥”决定加速奋起赶超:虽然在全市、全省、全国的位次有所下滑,萧山依然非常坚定地提出当好全市的“领头雁”,成为全省的“排头兵”,争做全国的“先行者”。

“蒸小笼”无疑是关键一招。萧山的工业起步靠的是“村村冒烟、镇镇点火”的“摊大饼”模式。现在,要采用精细、精准、落细、落实的“蒸小笼”发展模式,即在保持体制不变的基础上创新机制,将现有4个平台划分为8个“兵团”,以专班化的形式运作,打破部门边界,集聚资源要素,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蒸小笼”剑指“大跃升”。按照预计,萧山4个经济发展平台5年后占全区经济体量,要从现有的三分之一上升到二分之一,并拉动萧山GDP年均增长10%以上,使萧山在新一轮的竞争和发展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萧山宁围前景如何(老大哥萧山探索)(3)

从“工业经济”到“城市经济”

萧山有一个“亚洲第一”的地标。

在通惠中路,两座山体之间,有一座净跨193米、净高40.8米的钢结构桥,名为“北山通览”。这座桥曾是亚洲最大的钢结构桥,也是萧山工业发达的象征。

如今,“北山通览”对萧山经济发展的标志性意义逐渐减弱。萧山的地标,也被钱塘江沿岸的亚运三馆、杭州国际博览中心、杭州之门、亚运村所取代。

这些新地标,是G20杭州峰会和杭州亚运会的“符号”,代表着萧山充分享受了杭州快速城市化、国际化的辐射带动效应,成为了资金、技术、人才、项目极为青睐的城区。

地标的更迭,也恰恰折射了萧山方位认知之变和模式选择之变:从“工业经济”到“城市经济”,萧山正在重新审视城市经济的大命题,充分享受城市经济的虹吸效应,从而不断提升工业化,加快推进城市化,进而率先实现现代化。

“蒸小笼”就是萧山探索出来的新打法。

城市经济对空间、资金等资源要素高度依附。萧山四大平台虽然集聚了萧山最多的资源要素,但体制机制还可以更灵活,动能转换还可以更迅速。

“蒸小笼”则推动资源要素以最快速度和最好服务,向项目和人才集聚。一方面,萧山推进“腾笼换鸟”,决定在12万亩存量产业空间中腾出更多连片的产业空间;另一方面,支持每个“兵团化”专班运作,并联合一家以上国资公司,在项目投融资、城市运营等多个领域发挥资金保障作用,加快推进“产城人文”融合。

今后的萧山,不仅要在杭州城市化、国际化的语境下打造更多城市新地标,更将打造一个个产业新地标,为“不断提升工业化,加快推进城市化”写下多维注脚。

萧山宁围前景如何(老大哥萧山探索)(4)

以“空间优势”换“未来胜势”

发力城市经济,萧山早期也有大胆的尝试。

2015年,“双创”首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时,萧山划出3.04平方公里的区块,命名为“杭州湾信息港”,主攻数字经济等高新产业,如今已集聚4家独角兽企业、16家上市企业、91家估值超亿元企业,被称之为“萧山硅谷”。

从错失数字经济到发起赶超,萧山凭一个“杭州湾信息港”是不够的。凭借“蒸小笼”的探索,萧山或将以“空间”换“时间”,在区域协调、产业共富等“空间”层面发力,最大限度弥补错失数字经济的那些年,以最快速度做大、做强、做优。

事实上,“蒸小笼”发展模式所涉及的4个平台,是萧山以“空间”换“时间”的最优区块。目前萧山划分的8个“兵团”,如萧山科技城、市北、钱江世纪城、湘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等,全部都在萧山滨江一体化的横纵延伸线上。这些拥有连片产业空间的发展平台,将为“蒸小笼”提供充足的空间保障,以最短时间激活生产力,形成协同互补、联合发展的态势。

跳出萧山看“蒸小笼”的发展模式,也契合了浙江协调发展的目标指向。

在萧山滨江一体化的牵引下,“蒸小笼”发展模式,或能为全省探路高新产业更好发挥溢出效应,为浙江推进大都市区建设、推动山区26县市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提供更多以“空间”换“时间”的新经验。

,